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題大庾嶺北驛

鎖定
《題大庾嶺北驛》是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作品。此詩通過描寫詩人在流放途中所見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則“雁過梅嶺”的奇妙傳説,再結合自己當前的處境,抒發了詩人對官場坎坷的慨嘆和思念家鄉的感情。全詩情調低迴婉轉,感情真摯動人,詩旨在寫“愁”,全篇卻未着“愁”字,情致悽婉,愁緒滿懷,以情佈景,又以景襯情,使情景融合,傳情達意,因而情真意切,動人心絃。
作品名稱
題大庾嶺北驛
作    者
宋之問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題大庾嶺北驛作品原文

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1] 

題大庾嶺北驛註釋譯文

題大庾嶺北驛詞句註釋

⑴大庾(yǔ)嶺:在江西、廣東交界處,為五嶺之一。北驛:大庾嶺北面的驛站。
⑵陽月:陰曆十月。
⑶傳聞:傳説,聽説。
⑷“我行”句:意謂自己要去的貶謫之地還遠,所以自己還不能停下。殊未已:遠遠沒有停止。殊,還。
⑸瘴(zhàng):舊指南方濕熱氣候下山林間對人有害的毒氣。
⑹望鄉處:遠望故鄉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嶺處。
⑺隴頭梅:大庾嶺地處南方,其地氣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見梅,舊時紅白梅夾道,故有梅嶺之稱。隴頭:即為“嶺頭”。隴,山隴。 [2] 

題大庾嶺北驛白話譯文

十月份南飛的大雁,聽説到這就往回飛。
我的行程遠沒停止,不知何時還能回來?
江面平靜潮水剛落,山林昏暗瘴氣不開。
明晨登高望鄉之處,應見嶺頭初綻紅梅。 [2]  [3] 

題大庾嶺北驛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宋之問被貶瀧州(今廣東羅定東南)途經大庾嶺北驛時所作。武后、中宗兩朝,宋之問頗得寵幸,睿宗執政後,他卻成了謫罪之人,被髮配嶺南,在人生道路上從高峯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滿了憂傷和痛苦。當他到達大庾嶺時,眼望那蒼茫山色,想到一嶺之隔,咫尺天涯,頓時,他那遷謫失意的痛苦、懷土思鄉的憂傷一起湧上心頭,於是寫了好幾首詩。此詩是其中一首。 [3]  [4] 

題大庾嶺北驛作品鑑賞

題大庾嶺北驛整體賞析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開頭兩句寫詩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聯想到的事情。大庾嶺有十月北雁南歸至此,不再過嶺的傳説。詩人懷鄉的憂傷湧上心頭,悲切之音脱口而出。
接下來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大雁能夠在這裏停下來和詩人還要繼續南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引發詩人無限的傷感,大雁尚且按時可以飛回北方,詩人自己卻不知何時才能迴歸,表達了詩人留戀與不捨的悲慼心情。由雁而後及人,詩人用的是比興手法。兩兩相形,沉鬱、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藴其中。這一鮮明對照,把詩人那憂傷、哀怨、思念、嚮往等等痛苦複雜的內心情感表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較以後,五六兩句,詩人又點綴了眼前景色,“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黃昏到來,江潮剛剛落下,水面一片寂靜;黃昏的樹林裏瘴氣縈繞。這樣寂靜、荒涼的環境更增添了詩人內心的悲傷感情。因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靜的時候,而詩人心潮起伏,卻無一刻安寧。叢林迷瞑,瘴氣如煙,故鄉望眼難尋;前路如何,又難以卜知。失意的痛苦,鄉思的煩惱,面對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惱人的景象,愁殺了這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恰似他內心的迷離惝恍。因此,這二句寫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轉承得很好,以景襯情,渲染了淒涼孤寂的氣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使抒情又推進一層,更加深刻細膩,更加強烈具體了。
最後二句,詩人又從寫景轉為抒情。“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五嶺是那裏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嶺上還能最後一次回望北方家鄉,待到翻過山嶺,遍是叢林濃密,就看不到家鄉了,不過應該能看到嶺上的梅花,這對詩人也是一種慰藉。《荊州記》載,南朝梁時詩人陸凱有這樣一首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詩人暗用了這一典故。雖然家不可歸,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鄉的親人。這時詩人內心的苦辣酸甜是一言難盡,無限淒涼油然而生。情致悽婉,綿長不斷,詩人懷鄉之情已經升發到最高點,然而卻收得含吐不露。詩人沒有接續上文去寫實景,而是拓開一筆,寫了想象,虛擬一段情景來關合全詩。這樣不但深化了主題,而且情韻醇厚,含悠然不盡之意。
整首詩通過描寫見到的景物,委婉而深切地抒發了詩人內心飽含的被貶痛苦以及思念家鄉的憂傷。全詩寫的是“愁”,卻未着一“愁”字。儘管如此,詩人還是表達出愁緒滿懷,悽惻纏綿。這首詩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別具匠心。全詩情景交融,用詞考究,思鄉之憂傷與行程之艱難緊密結合,表達了強烈的哀傷與沉痛之意,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4]  [5] 

題大庾嶺北驛名家點評

明代邢昉《唐風定》:悽咽欲絕。
清代姚鼐《五七言今體詩鈔》:沉亮悽婉。
清代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四句一氣旋折,神味無窮(首四句下)。 [6] 

題大庾嶺北驛作者簡介

宋之問像 宋之問像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字延清,一名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説虢州弘農(現河南靈寶縣)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時稱“三絕”。與“善剖決”的韋善心並稱户部“二妙”。與沈佺期齊名,並稱“沈宋”。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進士及第,初與楊炯分直內教,歷任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常扈從遊宴,寫過不少應制詩。有《宋之問集》。 [7]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9
  • 2.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32
  • 3.    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8
  • 4.    張秉戍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0-31
  • 5.    雅瑟.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6-27
  • 6.    題大庾嶺北驛(唐·宋之問)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5-06-01]
  • 7.    顏邦逸、趙雪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材(文學作品賞析).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