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頸總動脈

鎖定
頸總動脈:頸總動脈是頭頸部的主要動脈幹。右側發自無名動脈,左側直接發自主動脈弓。兩側總動脈均經過胸鎖關節後方,沿氣管和喉外側上升,至平對甲狀軟骨上緣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頭面部、頸部出血時壓迫頸總動脈,臨時急救出血。
中文名
頸總動脈
外文名
common carotid artery
屬    性
頭頸部的動脈主幹
重要結構
頸動脈竇頸動脈小球

頸總動脈解剖結構

1、頸總動脈:
左、右各一,右側發自頭臂幹,左側直接發自主動脈弓。兩側頸總動脈分別經過左、右胸鎖關節的後方,沿氣管和喉的外側上升,至甲狀軟骨上緣處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本幹沿途無分支。頸總動脈的前方,下段被胸鎖乳突肌和舌骨下肌羣所遮蓋,上段位於頸動脈三角內,位置表淺,於此可觸及動脈的搏動。內側與食管、氣管、喉和甲狀腺相鄰。外側與頸內靜脈相鄰,兩者的後方有迷走神經。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共同包於頸動脈鞘內,鞘的前面有舌下神經袢及其分支跨過。
胸鎖關節的中點與下頜角至乳突連線的中點之間的連線,即為頸總動脈和頸外動脈的體表投影。
頸總動脈上行途中,平環狀軟骨高度(胸鎖乳突肌前緣中點)經過第6頸椎橫突的前方。當頭、頸和麪部大出血時,可在此將頸總動脈向後壓於第6頸椎橫突上,以達到臨時急救止血的作用。
在頸總動脈分為頸內動脈與頸外動脈處,有兩個重要的結構。在頸內動脈起始處略為膨大,稱頸動脈竇。管壁內含有大量來自舌咽神經的感覺神經末梢,構成壓力感受器,其作用與主動脈弓的壓力感受器相同。另一重要結構為頸動脈體(頸動脈小球),由上皮細胞構成扁橢圓形的小體。位於頸總動脈分叉處的後方,借結締組織連於後壁上。內含大量來自舌咽神經的感覺神經末梢,構成化學感受器,作用與主動脈體(球)相同。
2、頸部:
檢查新生兒頸部時,可用一手託其上背後部,讓頭部緩慢下垂伸展,從而暴露頸部。
新生兒頸部較短,位於正中,活動自如(但尚不能直豎),無凹陷、缺損及腫塊等;除哭鬧時外,屈頸並無抵抗。
新生兒頸部畸形:①短頸見於頸、胸椎體先天性骨結合綜合徵,呆小病、黏多糖病;②蹼頸特徵是過多的皮膚自頸兩側後面沿斜方肌上緣到達肩部中間;③斜頸見於先天性斜頸,病因多為胎兒胸鎖乳突肌在宮內受損,少數為產傷。檢查見病側的胸鎖乳突肌粗短,如不明顯,將患兒頭位復正可見病側胸鎖乳突肌的胸骨端隆起。
新生兒頸部腫塊:①最常見者為胸鎖乳突肌血腫,多因產傷所致可在胸鎖乳突肌一側或雙側中部觸到直徑為2~4cm大小,侷限而堅實的梭形腫塊,隨肌移動,多有輕微觸痛,皮色正常;②先天性頸部水囊腫亦是新生兒期頸部常見的腫塊,多位於鎖骨上區,柔軟而透光。③頸部中央的腫塊是甲狀腺舌管囊腫和甲狀腺腫,後者常是母親甲狀腺疾患用甲狀腺藥物治療的結果。在甲狀腺部位聽診可能聞及雜音。在這兩種情況下,新生兒均有暫時性甲狀腺功能亢進。
此外,頸部一側凹陷,而表現為明顯不對稱,情況常是由於胎頭在宮內長期向一側傾斜而形成的一種固定姿勢。

頸總動脈頸總動脈的形態學結構

頸總動脈是頭頸部的主要動脈幹。左、右各一。右頸總動脈起自頭臂幹;左頸總動脈直接起自主動脈弓。兩側頸總動脈自胸鎖關節後方,沿氣管和喉外側上升,走行中不發出分支,至平甲狀軟骨上緣處均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2支。頸總動脈居斜角肌及頸長肌的前方,其內側鄰食管、氣管、喉和甲狀腺,外側有頸內靜脈,二者之後方有迷走神經。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和迷走神經共同包於頸動脈鞘內。頸總動脈下段前方有胸鎖乳突肌、舌骨下肌羣等遮蓋,但頸總動脈上段在頸動脈三角處僅有頸深筋膜淺層、頸淺筋膜及頸闊肌被蓋,位置較淺表,於此處可觸摸其搏動。自胸鎖關節與下頜角和乳突尖連線的中點,即為頸總動脈和頸外動脈的投影。頸總動脈經過第6頸椎橫突前方上行,故在環狀軟骨外側(即胸鎖乳突肌中點處)用力向後按壓,即可將頸總動脈壓向第6頸椎橫突上,以達到頭、頸、面部出血臨時急救止血的目的。在頸總動脈分叉處,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部的膨大部分稱為頸動脈竇(sinuscaroticum),其壁內有特殊的感覺神經末梢,為壓力感受器。頸動脈小球(glomuscaroticum)是一扁橢圓形小體,位於頸內、外動脈分叉處的後方,借結締組織連於動脈壁上。它同主動脈小球一樣,屬化學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