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頸癰

鎖定
頸癰,中醫病名,是發生在頸部兩側的急性化膿性疾病,俗名“痰毒”。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特點是初起局部皮色不變,腫脹,疼痛,灼熱,腫塊邊界不清。
中醫學名
頸癰
發病部位
頸部兩側
相關西醫疾病
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主要病因
外感風温夾痰熱、肝胃火毒夾痰熱
其他名稱
痰毒
多發羣體
小兒
疾病分類
外科—瘡瘍疾病
傳染性

頸癰名詞解釋

頸癰指發於頸的兩側,包括頷下、耳下、頦下等部位的癰證。多見於小兒。其症初起發熱惡寒,頸項強痛,逐漸紅腫高起,四、五天後皮色漸紅,腫痛加劇,即欲成膿,潰後膿盡而愈。

頸癰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頸癰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頸癰病因

本病多由風熱,流毒或風濕挾痰等壅結少陽、陽明經絡,或因乳蛾,口疳,齲牙,頭面瘡結而誘發。

頸癰病機

外感風熱痰毒之邪,藴結於頸側,阻於少陽、陽明之絡,氣血運行受阻而成腫塊;肝胃火毒挾痰上攻,循經藴結於頸部成癰。

頸癰臨牀診斷

頸癰診斷要點

1.多見於兒童。常生於頸部兩側,但頜下、耳後、頦下等處也可發生。
2.初起患部結塊,形如雞卵,白腫,灼熱,疼痛,活動度不大。約經7一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膿,此時結塊處皮色發紅,腫勢高突,疼痛加劇如雞啄米樣,按之中軟而有波動感。潰後流膿黃白稠厚,腫消痛減,約10天左右癒合。
3.本病多伴有輕重不同的全身症狀,如惡寒、發熱、頭痛、口乾、便秘、尿赤等。

頸癰鑑別診斷

1. 痄腮 多發於腮部,常雙側發病;色白漫腫,酸脹少痛;不會化膿,7—10天消退;有傳染性。
2. 慢性頸部淋巴結炎 雖多由頭面瘡癤、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結核腫形較小,推之活動;一般不會化膿;無全身症狀。

頸癰辯證論治

頸癰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應辨外感和內傷。頸部或耳下腫塊如雞卵,活動度差;伴惡寒發熱,頭痛,咳嗽為風熱痰毒證。頸部白腫(或紅腫)、熱痛,伴高熱為肝胃火毒證。

頸癰治療原則

頸癰多因外感風熱痰毒之邪或肝胃火毒挾痰上攻所致,故清熱化痰消腫為本病治標主法。同時,應辨明病因,審因論治以治本。風熱痰毒證宜祛風清熱,化痰消腫;肝胃火毒證宜清熱解毒,化痰消腫。

頸癰證治分類

1.風熱痰毒證
證候:頸側或耳下、缺盆處白腫、熱、痛,疼痛牽引肩部及上臂,腫塊形如雞卵,活動度差;伴惡寒發熱,頭痛,咳嗽;舌質淡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祛風清熱,化痰消腫。
方藥:牛蒡解肌湯加減。
常用藥:牛蒡子、薄荷、荊芥、連翹、山梔、丹皮、石斛、玄蔘、夏枯草。
2.肝胃火毒證
證候:頸部白腫(或紅腫)、熱、痛,腫勢散漫,連及前頸、後項或耳下,硬結疼痛;伴高熱,口渴欲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消腫。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牛蒡子、黃芩、黃連、甘草、桔梗、板藍根、馬勃、連翹、玄蔘、升麻、柴胡、陳皮、薄荷、殭蠶。

頸癰轉歸預後

一般不會損筋傷骨,也不會造成陷證。一般恰當治療,預後良好。

頸癰預防調護

1.積極治療原發病。
2.飲食宜清淡,忌食魚腥、辛辣、炙博之品。

頸癰歷史文獻

1.《靈樞》雲∶“發於頸者,名曰夭疽。其癰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 任脈,內燻肝肺,燻肝肺十餘日而死矣。或問∶頸上生癰疽何如?曰∶是頸癰也,屬 手少陽三焦經,鬱火、積憤、驚惶所致。初覺即隔蒜灸,服活命飲加玄蔘、桔梗、升麻。”
2.《尤氏喉科秘書》:“柏汁加蜜亦可。 或生大黃、蒲黃、薑黃各一錢,冰片一分,麝香三釐,白蜜調,加葱汁薑汁三匙,或芭蕉根汁照前法。此藥治頸癰面癰,如腫硬不消,因氣凝血滯,或痰塊結而不散,則兼陰症矣。姜 、葱汁為要,此藥並治小兒丹毒。”
3.頸癰病名。指位於頸部之癰瘡。出《素問·病能論》。
[1] 
參考資料
  • 1.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