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頸(拼音:jǐng、gě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4]  。此字始見於春秋金文,古字形從頁(表示頭),巠(jīng)聲。頸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前部,後來也指器物上像頸的部位。 [12] 
中文名
拼    音
jǐng、gěng [3]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CADM [1] 
倉    頡
NMMBO [1] 
鄭    碼
XSBG [1] 
筆    順
橫撇、點、橫、豎、提、橫、撇、豎、橫折、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485) [4] 
平水韻
上聲·二十三梗 [5] 
筆畫數
11(部首6畫,部首外5畫)
四角號碼
1118₂
注音字母
ㄐㄧㄥˇ、ㄍㄥˇ
統一碼
基本區 U+9888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頚、𧯬、𩒍、𩒤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2]
形聲字。“頸”在春秋時期的“伯遊父壺”中寫作圖A [13]  ,其左部為“巠”,作聲旁表音,聲符“巠”所從之“工”作“△”形。右部為“頁”,頁的本義是頭,從頁,表示頭和軀幹相連的部位。“頸”與莖、脛等字為同源字,它們都有“直而長”的共同點。
“頸”在戰國時期的包山楚簡中寫作圖B,將“巠”下部寫成“𡈼”,小篆(圖1)以及秦隸(圖2、3)一般寫作“工”。隸書、楷書基本沿襲小篆,漢隸碑刻有的把聲符“巠”寫成“圖C”。漢字簡化時,“巠”簡化為“𢀖”,“頁”簡化為“頁”,“頸”據此類推簡化為“頸”。
頸的本義指脖子,既可以指人的,又可以指動物的。如 《莊子·馬蹄》:“(馬)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踶。”但在兩漢文獻中頸字多用為指脖子的前部,如“刎頸自殺”。後來人們也用“頸”稱物體像人的頸部的部位,如“壺頸”“瓶頸”。 [12]  [1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ǐng
名詞
頭部與軀幹連接的部分。又稱脖子
neck
《左傳·定公十四年》:“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
唐·韓愈《送窮文》:“毛髮盡豎,竦肩縮頸。”
葉聖陶《秋》:“那種肉麻的噁心的感覺直擴展到兩頰和頸間。”
頸項;頸椎;長頸鹿;刎頸之交
物體上的形狀像頸或部位相當於頸的部分
neck
《周禮·考工記·輈人》:“參分其兔圍,去一以為頸圍。”
瓶頸;曲頸甑
星名
《史記·天官書》:“七星,頸,為員官,主急事。”
動詞
仰慕;期待
唐·南詔驃信《星迴節遊避風台與清平官賦》詩:“伊昔頸皇運,艱難仰忠烈。”
副詞
徑直;直接
《新唐書·奸臣傳下·盧杞》:“京兆暴責其期,校吏頸大搜廛裏,疑佔列不盡,則笞掠之,人不勝冤,自殞溝瀆者相望,京師囂然不闋日。”
gěng
-
【脖頸】〈方言〉脖子的後部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6]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九】【頁部】居郢切(jǐng)
(頸)頭莖也。從頁巠聲。 [8] 

廣韻

巨成切,平清羣 ‖ 巠聲耕部(qíng,今讀jǐng)
頸,項也。頸在前,項在後。巨成切。又居郢切。四。
居郢切,上靜見 ‖ 巠聲耕部(jǐng)
頸,項也。居郢切。又巨成切。一。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字部】頸
(jǐng)《唐韻》居郢切。《集韻》《韻會》經郢切。《正韻》居影切,並音景。《説文》:頭莖也。《釋名》:頸,徑也,徑挺而長也。《廣韻》:頸在前,項在後。《禮·玉藻》:頭頸必中。
又凡物之領皆曰頸。《禮·玉藻》:韠其頸五寸。注:頸,中央也。
又《史記·天官書》:七星頸為員官,主急事。《正義》:七星為頸,一名天都,以明為吉,暗為兇。宋均雲:頸,朱鳥頸也。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輈人》:參分其兔圍,去一以為頸圍。五分其頸圍,去一以為踵圍。注:頸,前持衡者。踵,後承軫者也。
又《廣韻》巨成切,音𩷏。義同。 [9]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頸字字形對比 頸字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頸字書寫筆順 頸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工”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𢀖”“頁”大致等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頁”低。“𢀖”,㇇(橫撇)的折點抵豎中線,撇尖抵橫中線,點收筆田字格中心;第三筆橫在橫中線下側末筆提的提尖抵豎中線。 [10]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全濁
巨成切
ɡʰjɛŋ
上聲
四十靜

開口呼
全清
居郢切
k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全濁
渠成切
ɡjæŋ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全清
吉成切
kjæŋ
上聲
四十靜
開口呼
全清
經郢切
kjæŋ
上聲
四十靜
開口呼
全清
九領切
kiæŋ
禮部韻略

上聲





居郢切

增韻

上聲





居郢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庚青

齊齒呼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韻

上聲
庚青





江影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八梗


全清
居影切
kiəŋ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2]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i̯ĕŋ
王力系統
g
ǐeŋ
董同龢系統
ɡʰ
jeŋ
周法高系統
ɡ
jieŋ
李方桂系統
g
jing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ɡʰ
i̯ɛŋ
王力系統

g
ǐɛŋ
董同龢系統

ɡʰ
jɛŋ
周法高系統

ɡ
iæŋ
李方桂系統

g
jäng
陳新雄系統
ɡʰ
ǐɛ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2]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tɕiŋ
214
上聲
文讀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əŋ
214
上聲
白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tɕiŋ
55
上聲
文讀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əŋ
55
上聲
白讀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tɕiŋ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ɕiŋ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ɕin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ɕiaŋ
45
陰上

湘語
長沙
tɕi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ɕiɛn
31
上聲
文讀
湘語
雙峯
tɕiɒŋ
31
上聲
白讀
贛語
南昌
tɕin
213
上聲
文讀
贛語
南昌
tɕiaŋ
213
上聲
白讀
客家話
梅縣
kiaŋ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kɛŋ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ɪŋ
21
上聲

閩語(閩南語)
廈門
kɪŋ
33
陽去

閩語(閩南語)
潮州
kẽ
53
陰去

閩語(閩東語)
福州
kei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語)
keiŋ
22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1]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9-03-03]
  • 2.    “頸”字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3-03]
  • 3.    《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徵求意見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4-20]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2-01]
  • 5.    平水韻 二十三梗 頸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3-02-01]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46;687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11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02
  • 9.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398
  • 10.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71
  • 11.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53
  • 1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77
  • 13.    周亞.伯遊父諸器芻議[J].上海博物館集刊,2005(00):114-129.
  • 14.    王毅力,徐曼曼.“頸”語義場的歷時演變[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第6期):48-5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