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頭顱血腫

鎖定
頭顱血腫是一個病症名稱。
中醫病名
頭顱血腫
多發羣體
新生兒
常見病因
1.產鉗牽拉 2.胎頭吸引
常見症狀
帽狀腱膜下血腫,骨膜下血腫
疾病概述
新生兒頭顱血腫的病因包括:在分娩過程中,頭盆不稱、胎位不正、胎頭抵達骨盆壁時頭部受產道的骨性突起部位(如骶骨岬、恥骨聯合)的壓迫;產鉗助產牽引而受傷;胎兒本身體質所引起,如血液中凝血酶原的低下,凝血機能較差,血管壁彈力纖維發育不完善等。臨牀症狀表現為:1、帽狀腱膜下血腫;2、骨膜下血腫 。
疾病描述
新生兒產傷是指分娩過程中因機械因素對胎兒或新生兒造成的損傷。近年來由於加強了產前檢查及產科技術提高,產傷發生率已明顯下降,但仍是引起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基層單位。
症狀體徵
血腫部位以頭頂部多見,枕、顳、額部少見,常常為一側性。少數為雙側。血腫在生後數小時至數天逐漸增大,因顱縫處骨膜與骨粘連緊密故血腫不超越骨縫,邊界清楚,觸之有波動感其表面皮膚顏色正常。如由產鉗牽拉或胎頭吸引所致,皮膚常有潰破或呈紫紅色。血腫機化後變硬,常需6—8周始吸收。血腫大者常致黃疸加重及貧血,嚴重者甚至可發生膽紅素腦病
疾病病因
1.產鉗牽拉 2.胎頭吸引
治療方案
血腫小者不需治療,大血腫伴中度以上高膽紅素血癥者,應在嚴格無菌操作下抽吸血腫,並加壓包紮2—3天,以避免膽紅素腦病發生,同時每日肌注1次維生素K1,1mg,共3次。帽狀態薄膜下出血伴嚴重貧血者應給予輸血治療。
提示
不需治療,血腫可自行吸收消失,吸收時間以腫物大小而定,約需1~4個月。不宜穿刺抽出血液,以免發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