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毛囊炎通常由细菌感染所致,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见诱发因素包括高温、多汗、搔抓等。头皮毛囊炎主要表现为头皮出现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炎性丘疹,还可伴有头发松动易拔出,微痛等表现。大多数头皮毛囊炎不具有传染性,但由皮肤癣菌等真菌继发感染所致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头皮毛囊炎的传染源主要为已感染的患者,其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皮损或共用帽子、梳子等物品进行传染。
治疗头皮毛囊炎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可采用局部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的方法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消除感染。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局部消炎药等。对于头皮有脓肿形成的患者,还可进行手术治疗。该病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一般预后良好。但若不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可遗留头皮瘢痕,甚至导致永久性秃发,影响外观容貌。并发症主要是继发感染、发烧等。预防头皮毛囊炎的方式主要包括保持头皮清洁、烫洗毛巾及浴巾等。
19世纪时,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头皮和头发的生理和病理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治疗头皮毛囊炎的方法。2023年,一项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的研究探讨了多种毛发疾病(包括头皮屑和秃发性毛囊炎等)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特定微生物的定植,为探索各种头皮毛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 中文名
- 头皮毛囊炎
- 就诊科室
- 皮肤性病科
- 常见发病部位
- 头部,项部
- 常见病因
- 细菌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 常见症状
- 红色毛囊性炎性丘疹,瘙痒,微痛,结痂等
- 传染性
- 大多不具传染性,但由皮肤癣菌等真菌继发感染所致者具有一定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通过直接接触皮损或共用理发器械、帽子、梳子等物品间接传染
- 是否遗传
- 否
分型
播报编辑
根据不同标准,毛囊炎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根据炎症累及毛囊的位置,可分为头皮浅部毛囊炎和头皮深部毛囊炎两大类。
- 头皮浅部毛囊炎:如头皮脓疱性毛囊炎。
根据是否感染了微生物,可分为感染性头皮毛囊炎和非感染性头皮毛囊炎。
根据致病菌种类,可分为细菌性头皮毛囊炎和真菌性头皮毛囊炎两大类。其中,以细菌性头皮毛囊炎多见。
病因
播报编辑
发病原因
该病的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糠秕马拉色菌、皮肤癣菌等真菌,偶见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等,主要见于不注重头皮卫生、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当头发及头皮受到牵拉、摩擦、搔抓等时,可造成皮肤损伤、破溃,病原菌乘机入侵毛囊,从而引起炎症。
诱发因素
如果长期接触或应用焦油类物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或者头皮长期处于高温、多汗等刺激状态,或者经常搔抓头皮,头皮卫生状况不佳等情况;或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有皮炎或湿疹等,均可诱发头皮毛囊炎。
发病机制
头皮毛囊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病原微生物在毛囊内大量繁殖、集体对抗原刺激物的变态反应和免疫失调有关。
流行病学
播报编辑
发病率
毛囊炎的发病率非常高,几乎所有人都会发生一次或多次毛囊炎,但是目前暂无无确切发病率的官方统计数据。头皮毛囊炎可在各年龄段中发生,脱发性毛囊炎多发于青壮年,尤其是在20~40岁的成年人之间,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死亡率
如果我们发现有头皮毛囊炎,却没有及时治疗,那么毛囊炎出现时,会破坏毛囊的血液循环。但是本病一般不会导致死亡,目前暂无相关死亡率官方统计数据。
流行强度
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感染性头皮毛囊炎有一定的传染性,尤其多见于身体抵抗力差、内分泌紊乱、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的人群。
症状
播报编辑
头皮毛囊炎主要表现为头皮出现鲜红色或深红色毛囊性炎性丘疹,如米粒大,周围绕以红晕。还可伴有头发松动易拔出,自觉瘙痒及微痛等表现。
早期症状
头皮毛囊炎早期可出现红色丘疹,伴有瘙痒、微痛等症状。
典型症状
- 初期可见头皮毛囊处有红色丘疹,多伴有瘙痒,丘疹中心可见毛发贯穿,顶端可迅速化脓形成脓点,伴有周围头皮红肿。之后,脓点破溃排出少量脓液,严重时有脓血,继而干燥、结痂,可不留痕迹,也可发生瘢痕伴片状脱发。
伴随症状
头皮毛囊炎可伴有头皮油腻、头皮屑增多,局部瘙痒、疼痛等症状。
就医
播报编辑
当头皮毛囊处出现如米粒大小的脓包、红肿,伴有头皮痒痛、头皮屑增多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过询问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必要时通过脓液涂片、染色、镜检,细菌培养,皮肤病理等检查等,可做出正确诊断,给予针对性治疗。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诊断依据
根据病史和典型临床表现一般可明确诊断,皮损处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可支持诊断。
体格检查
主要是观察皮损的形态、颜色、大小、数目、分布特点以及有无触痛等情况,该病可见头皮毛囊处有丘疹或脓疱或囊肿结节,周围有红晕,中心有毛发贯穿,也会查看其他部位毛囊处是否出现类似表现。
相关检查
-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对判断全身状况有帮助,患者若病情严重,医生可能会进行此项检查来判断感染情况。
- 脓液涂片革兰染色
取患者皮损处脓液涂片后行革兰染色,可以观察到革兰阳性球菌,是简便易行的常规检查方法,有助于初步诊断。
- 脓液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适应于反复发作的患者,脓液细菌培养有助于判断感染病原体的具体类型,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指导用药。
- 病理检查
皮损不典型、难以诊断时,局麻下切取或钻取部分皮损组织制成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和鉴别其他疾病。头皮毛囊炎可见位于毛囊口的角层下脓疱,毛囊周围有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
鉴别诊断
头皮毛囊炎需要与黄癣、头部盘状红斑狼疮等疾病进行鉴别,具体如下。
- 黄癣
黄癣是由许兰毛癣菌所致,儿童多见,典型皮损为毛囊周围红斑,逐渐发展为蝶状“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痂下潮红糜烂,严重者可累及全头皮,伴有特殊臭味,病发干枯、无光泽、细脆易断;皮损愈合后遗留瘢痕及永久性秃发;真菌检查阳性。可与头皮毛囊炎鉴别。
- 头皮盘状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可发生于头皮,表现为盘状红斑、斑块,表面附有黏着性鳞屑,剥去鳞屑可见角栓(角质蛋白过堆积所致)和扩张的毛囊口,皮损中央萎缩、色素减退,周围多色素沉着。愈后可出现瘢痕并导致永久性秃发。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毛囊角栓、表皮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等病理改变。可与头皮毛囊炎进行鉴别。
治疗
播报编辑
头皮毛囊炎治疗以杀菌、止痒为原则,主要是药物治疗,如局部外用抗菌药物,瘢痕形成时可行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炎症浸润明显、侵犯较深时可口服抗菌药物。另外,需注意加强个人卫生,防止外伤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一般治疗
去除一切可能诱因及加重头皮毛囊炎的因素,如注意头皮清洁卫生,保持头皮干爽清洁,避免搔抓、摩擦、挤压头皮,避免头皮外伤等,饮食也应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因个体差异大,应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人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不建议自行选用。常用药物如下。
局部外用药物
口服药物
- 炎症明显、皮损广泛时,需口服抗菌药物。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抗生素。针对真菌感染,可选用伊曲康唑、氟康唑或特比萘芬等。必要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 口服抗菌药物,需足量、足疗程,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手术治疗
头皮有脓肿形成的患者可行切开引流术,大瘢痕形成者需广泛手术切除,切除后植皮或行CO2激光磨削术。局部秃发者,愈后可行自体毛发移植术,以改善外观。
中医治疗
- 中医多称头皮毛囊炎为“发际疮”、“火珠疮”等,认为是心肝二经积热,或体内蕴积湿热外受风、毒之邪引起,治宜清心解毒、疏风利湿,可给予相应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 但需要注意,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应到专业的中医院就诊,不得乱用偏方。
其他治疗
- 炎症期,可行红光或半导体激光局部照射,以促进炎症消退。
- 瘢痕期,可皮损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使瘢痕软化、平复。
预后
播报编辑
头皮毛囊炎一般预后良好,及时治疗,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愈后不留瘢痕。但部分秃发性毛囊炎患者,可形成头皮瘢痕,导致永久性秃发。
治愈性
头皮毛囊炎早诊断、及时治疗,可治愈。
严重性
严重者可引起瘢痕,导致永久性秃发。因影响外观容貌,易对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 后遗症
秃发性毛囊炎,可遗留瘢痕,导致永久性秃发。
- 恢复
头皮毛囊炎,积极治疗后,可痊愈康复。
并发症
头皮毛囊炎若未积极治疗,病情严重或迁延不愈,可并发疖、痈、丹毒和蜂窝织炎等更严重感染。
- 复发
不注意头皮卫生,以及频繁搔抓、摩擦、挤压头皮等,可导致头皮毛囊炎复发。
日常护理
播报编辑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病情恢复,头皮毛囊炎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保持充足睡眠、心绪稳定,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并需特别注意头皮卫生,避免瘙抓、防止外伤等。
家庭护理
- 保持头皮干爽清洁,不与他人共用梳子、干发毛巾等个人物品。
- 避免长期戴帽子、假发等透气性、散热性不佳的头部饰物。
- 避免搔抓、挤压头皮,避免局部外伤。
- 出现头皮毛囊炎,症状轻微时,局部可先用碘伏或碘酊消毒,外涂夫西地酸或莫匹罗星等抗生素软膏。症状控制不佳或症状重时,需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蛋类、瘦肉等。
- 少吃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烟酒、浓茶、辣椒等,多饮水,保持大便畅通。
-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注意休息,放松心情、减少压力,提高睡眠质量,积极锻炼身体等。
- 注意头皮卫生,保持头皮干爽清洁。可根据季节、个人发质及生活工作环境,选择适当的洗头频率和洗护产品。例如,油性发质,选择温和的、控油清爽的洗发产品,每1~2天洗一次头发为宜。
- 避免物理性刺激,如洗头时动作轻柔,不要用力搔抓头皮,使用宽齿木梳梳理头发等。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应遵医嘱使用药物,不建议自行用药或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或更换药物,出现不适需及时就诊,咨询专业医生。
预防
播报编辑
加强个人卫生,如勤洗头、勤洗澡,定期对毛巾、浴巾等日用品进行暴晒、烫洗,以及积极锻炼身体,作息规律,增强体质,保护头皮,避免外伤等,对头皮毛囊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发展史
播报编辑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代埃及,人们就开始意识到头皮的重要性,并开始尝试头皮的管理方法。埃及法老时期,人们使用梳子和头部按摩器来刺激头皮,促进头发的生长和头皮的健康。
进入近代,头皮的管理方法逐渐向科学化和专业化发展。19世纪时,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头皮和头发的生理和病理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治疗头皮毛囊炎的方法。
研究进展
播报编辑
2021年,《人头皮微生物与相关头皮疾病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头皮微生物特别是细菌和真菌的研究概况、头皮微生物与头皮疾病,比较了目前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头皮毛囊炎通常由细菌感染所致,该文章为头皮健康的维护、头皮产品开发和实验室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2023年,一项发表于《中华皮肤科杂志》的《微生物群与头皮毛发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探讨了多种毛发疾病(包括头皮屑和秃发性毛囊炎等)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特定微生物的定植,为探索各种头皮毛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参考来源: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