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頭巾兀鷲

鎖定
頭巾兀鷲(學名:Necrosyrtes monachus):是鷹科、兀鷲屬的一種猛禽。體長70釐米,翼展170-182釐米;體重1500-2600克。是一種看起來外表很邋遢的小禿鷲,有深棕色的羽毛,長而薄的喙,臉頰通常是淺紅色的,臉和前頸裸露,有柔軟的後頸和皺起的皮膚。虹膜深棕色至藍黑色,蠟膜呈粉白色。足爪呈淡灰藍色、粉藍色或綠白色。
適應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它們經常出現在人類住宅附近,滲透到城市地區,從大城鎮到小森林村莊,它們在屠宰場、市場和垃圾場翻找食物。通常以野生動物和家畜的屍體為食。原產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分佈範圍從塞內加爾和毛里塔尼亞南部延伸到索馬里西部,經過尼日爾南部、乍得、蘇丹南部和埃塞俄比亞。從索馬里向南先後進入肯尼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北部、贊比亞、南非東北部、津巴布韋、博茨瓦納北部和納米比亞。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頭巾兀鷲
拉丁學名
Necrosyrtes monachus
別    名
冠兀鷲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鷹形目
鷹科
亞    科
禿鷲亞科
兀鷲屬
頭巾兀鷲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1823)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3] 
外文名
英文 Hooded Vulture
法文 Percnoptère brun, Vautour charognard

頭巾兀鷲動物學史

俗稱“頭巾兀鷲”源於該兀鷲有一小塊柔軟的羽毛,沿着脖子後面一直延伸到頭頂,使它看起來像是戴着蓬鬆的奶油色頭巾。學名Necrosyrtes monachus可分為3個部分:“necro”,因為它以腐肉為食;“syrtes”意為“流沙”或“沼澤”,“monachus”在拉丁語中意為“僧侶”,與該兀鷲的兜帽有關。 [4] 

頭巾兀鷲形態特徵

頭巾兀鷲體長70釐米,翼展170-182釐米;體重1500-2600克。這是一種看起來不整潔的兀鷲,有着深色的羽毛和非常細長的喙,是非洲所有食腐動物中體型最小的物種。成鳥有深棕色的羽毛,帶有黑色的飛羽和翼角。領圈黑色。在奶油色體側和大腿上可以看到白色斑塊。後頸飾有銀色淺黃色羽絨,兩側變白。臉上裸露的皮膚是粉紅色的,但在繁殖季節,脖子前面更亮。在興奮或想在進食時建立優勢時變成紅紫色。 [1] 
幼體與成鳥非常相似,但它的上體是鱗片狀的淺黃色。大腿和身體兩側幾乎沒有白色。面部和前頸的裸露皮膚呈灰白色。臉上覆蓋着黑色的小觸鬚。 [1] 
成鳥虹膜為深棕色至藍黑色。蠟膜呈粉白色。足爪呈淡灰藍色、粉藍色或綠白色。 [1] 

頭巾兀鷲棲息環境

生活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在該物種分佈相當普遍的非洲西部和北部,它們經常出現在住宅附近,而在數量較少的南部,它們對人類表現出更大的距離。從西非到埃塞俄比亞,頭巾兀鷲滲透到城市地區,從大城鎮到小森林村莊,它們在屠宰場、市場和垃圾場翻找食物。它們在開闊的草原和樹木稀樹草原也很普遍。也可以在沙漠和沿海平原觀察到。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頭巾兀鷲在或多或少的林區和森林邊緣的生存,它們總是在牛圈或小村莊尋找剩餘的肉。但是,這它們會遠離正在開發的建築領域。在南部非洲,頭巾兀鷲主要棲息在有樹木的大草原上,它們避開所有人類聚集地,甚至是小村莊。這些鳥類生活在海平面到海拔4000米的地方,但通常在1800米以下更普遍。 [1] 

頭巾兀鷲生活習性

頭巾兀鷲根據自身所佔據的地區,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赤道以南,它們主要是孤獨的,偶爾會形成非常小的羣體,並對人類表現出極大的怯意。相反,在西非和東北非,它們非常合羣,形成數百隻的大羣。頭巾兀鷲建立公共棲息地,也在棲息地築巢。它們表現出非常大膽的行為,進入城市並在屠宰場或城市的不同地方尋找息可能會找到豐富食物的地方。值得應該注意的是,這兩種行為形式實際與這兩個亞種的分佈大致一致,但並不完全一致。簡單的説,指名亞種非常合羣,而暗色亞種通常是孤獨的。頭巾兀鷲在空中展示飛行時通常非常簡單明瞭:成對飛翔,幾乎總是無聲。下潛、雜技和利爪表演極為罕見。 [1] 
頭巾兀鷲主要以腐肉為食,也吃昆蟲。與競爭對手相比,它們的體型相對適中,它們將興趣集中在小型屍體、在城市中發現的動物內臟、剩餘的肉類、皮膚和骨頭碎片上。喜歡覓食交通事故中的小動物受害者,被其他禿鷲遺棄的屍體殘骸,被衝到岸邊的死魚。 [1] 
幼鳥會食用蝗蟲、有翅白蟻、毛蟲和幼蟲等各種昆蟲。在它們肯定能找到固定食物來源的地方,例如市場、垃圾場和屠宰場,它們會在附近的樹上閒逛,嘴裏叼着食物。它們用一隻或兩隻腳壓住肉塊,然後把它們切成碎塊。它們也活躍在農耕區,有時會在耕作過程中跟隨犁,並抓住被驚擾出現的無脊椎動物。 [1] 
頭巾兀鷲總是最先到達有屍體的地方,但由於它們的身材矮小,幾乎總是不得不讓路給其他體型大的禿鷲。然後,它們只能攝取其他禿鷲吃剩的碎片。由於它們是終結者,它們不必將頭插入流血的屍體傷口中,所以它們的羽毛通常不會被弄髒。 [1] 
該物種是留鳥。然而,亞成鳥和非繁殖的鳥類會短距離遷徙。在薩赫勒地區,由於降雨而有遷徙,在乾旱季節頭巾兀鷲的數量更多。在北部,一些頭巾兀鷲會飛到毛里塔尼亞北部和尼日爾,有時甚至會飛到摩洛哥。在南部非洲,一些飄忽不定的頭巾兀鷲到達了它們通常活動範圍外的南部。 [1] 
頭巾兀鷲幾乎總是沉默不語。偶爾,它們在築巢或餵食時會發出微弱的吱吱聲。 [1] 

頭巾兀鷲分佈範圍

留鳥: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金)、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立特里亞、斯威士蘭、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利比里亞、馬拉維、馬裏、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坦桑尼亞、多哥、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遊蕩(非繁殖地):摩洛哥。 [3] 
頭巾兀鷲分佈圖 頭巾兀鷲分佈圖 [3]

頭巾兀鷲繁殖方式

頭巾兀鷲在西非和肯尼亞沒有真正的繁殖季節,全年可進行,但在11月至翌年7月期間達到高峯。在非洲東北部,產卵主要發生在10月至翌年6月,而在南方則在5月至12月產卵。用樹枝搭建結構簡單的巢,直徑50-100釐米,深20-75釐米。底部襯有綠葉、草、馬毛、獸皮和碎布。巢置於相思樹、棕櫚樹或烏木樹的樹杈上。與大多數其他種類的禿鷲不同,綶沒有放在樹的最頂端,也很少位於建築物頂部或懸崖上。頭巾兀鷲每窩僅產一枚卵,孵化時間46-54天不等。幼鳥在孵化後80-130天之間可飛行。離開巢穴後,幼鳥還要依賴父母3或4個月。 [1] 

頭巾兀鷲亞種分化

頭巾兀鷲(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頭巾兀鷲指名亞種
Necrosyrtes monachus monachus
(Temminck, 1823)
2
頭巾兀鷲暗色亞種
Necrosyrtes monachus pileatus
(Burchell, 1824)
[1] 

頭巾兀鷲保護現狀

頭巾兀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極危(CR)。 [3] 

頭巾兀鷲種羣現狀

鑑於2016年的數據表明,該物種在其分佈範圍的各個區域都有所下降,該物種的種羣估計最多為197,000只。估計在三代(53年)內下降了83%(範圍64-93%)。
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的原因是由於濫毒、傳統藥物貿易、狩獵、迫害和觸電,以及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物種數量正在經歷極其迅速的下降。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