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頭墩

鎖定
頭墩,在淹城的內城牆與外城牆之間西側外城內,由南而北分佈有高約10米左右的三個並列土墩,當地人俗稱南為頭墩(D1)、中為肚墩(D20)、北為腳墩(D3),相傳為“淹君子女冢”。
中文名
頭墩
所屬年代
西周至春秋
類    別
不可移動文物
文物特徵
1991年4月至7月,考古人員對頭墩進行了發掘。頭墩地表部分東西長64.4米、南北寬42.2米,墩頂海拔12.1米,高於周圍地表7.5米,所發現的墓葬位於土墩中部。根據發掘,頭墩地層可分為11層,其中第1-4層為晚於土墩墓時代的堆積或擾動層。第5層為保留的墓葬封土。第6-9層及10A層為建造墓葬的堆積土。第11A層為墓葬疊壓層位。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開口長21.9,寬8.6米;墓壁略向內斜收,墓底長18.2米、寬6.5米;墓坑深1.7-2.1米。在墓底有一層黑炭層,接近黑炭面的部分有黏附在泥土上的紅色痕跡,痕跡呈寬帶狀,色澤鮮紅,可能是漆的痕跡。墓葬中共出土遺物共計264件(套),其中墓坑西部集中分佈有231件(套),中部和東部零星分佈,未發現人骨等殘痕。墓葬清理完畢後,墓底有兩個灰黑土小坑,一個位於墓坑中部,一個位於墓坑西部,坑為圓形,直徑1.2,深0.9米。經過發掘,表明頭墩為一座規模較大的土墩墓,一墩一墓。 [1] 
參考資料
  • 1.    頭墩  .江蘇省不可移動文物[引用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