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衔"作为汉语词语,本义指在共同签署文件时署名于首位的行为。该词最早见于清末文献,如《西学东渐记》记载曾国藩在奏折中领衔署名。现代用法延伸至文艺演出领域,特指演员名单中排名首位的表演者。
《咬文嚼字》杂志指出影视行业普遍存在"领衔主演"的误用现象,强调该词具有单一性特征,仅适用于单独个体 [2-3]。实际应用中,"领衔"可适用于影视制作、体育赛事、法律文书等场景,体现核心责任人地位 [1]。语言实践中虽存在复数化使用趋势,但规范性用法仍强调首位性定位。
- 拼 音
- lǐngxián
- 词 性
- 动词
- 繁 体
- 領銜
- 误用案例
- 影视剧多人标注领衔主演 [2-3]
- 规范依据
- 《咬文嚼字》2017年十大语文差错 [2]
- 核心特征
- 首位署名唯一性 [3]
语义解析
播报编辑
本义指多人联名签署文件时,将姓名列于首位的行为,如《家》中冯乐山作为通电领衔人。词源可追溯至清代官方文书制度,"衔"指官员职务头衔,"领衔"即统领署名次序。
语义演变后形成三层含义:
- 基础层面:文件签署的排序优先权
- 功能层面:承担项目主导责任 [1]
- 象征层面:代表专业领域权威地位
应用领域
播报编辑
影视创作
在演职员表中特指主要演员:
- 单人领衔:如"佟有为领衔主演"的戏剧标注 [1]
- 双主并列:存在"成龙与杰登·史密斯领衔主演"的特殊形态,但需遵循"单一项目唯一领衔"原则 [1]
- 制作主导:如创业者"领衔创办蓝港在线"的表述 [1]
体育竞技
突出团队核心成员定位:
- 战术核心:法国队由蒂埃里·亨利领衔进攻线 [1]
- 赛事排名:扬科维奇作为赛区头号种子领衔上半区 [1]
- 团队代表:2024年亚锦赛国乒女队由孙颖莎领衔出战
法律服务
体现专业责任划分:
- 首席律师主导案件办理流程 [1]
- 领衔指在共同签署的文件上或联合演出的名单上署名在最前面
- 团队项目中主要责任人的身份标识
规范争议
播报编辑
2017年《咬文嚼字》将"领衔主演"滥用列为年度语文差错,指出三个典型问题:
- 1.复数使用:多名演员同时标注为领衔主演 [2-3]
- 2.行业误用:影视行业存在将多人并列标注为领衔主演的现象 [2-3]
- 3.行业误用:影视行业中多人并列标注为'领衔主演'的常见现象 [2-3]
语言学家建议遵循三项规范原则:
- 唯一性原则:单个项目只允许存在一个领衔主体 [2]
- 首位性原则:名单排列必须处于第一顺位
- 责任性原则:需承担项目主导责任
近义辨析
播报编辑
与相关词语的区别特征:
- "主演":仅指承担主要表演任务,不包含排序涵义
- "牵头":强调事务发起而非署名排序
- "首席":侧重职务等级而非署名位置
词性拓展
播报编辑
常见组词形态包括:
- 领衔主演(影视领域规范用法) [2]
- 领衔签名(法律文书签署场景)
- 领衔攻关(科研项目主导形态)
- 领衔提案(政治文书联署形式)
该词在当代汉语中保持动词属性,尚未衍生出名词化用法。部分方言区存在"领衔人"的变体表达,但未进入规范汉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