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領導方法

鎖定
領導方法,就是領導者為達到某種領導目標而進行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方式和手段。因為領導工作是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統一,因此,簡單地説,領導方法就是領導者從事領導活動所運用的方式手段。作為實現領導目標的手段方法,領導方法有其自身的規定性,在領導實踐中,領導者對這些規定性的認識、把握和運用的能力和技巧會影響領導行為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
中文名
領導方法
定    義
領導者為達到某種領導目標而進行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方式和手段

領導方法領導方法特徵

(一)客觀性  領導方法的客觀性是領導方法的所有規定性之中最為首要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客觀事物和方法自身的客觀性是不可改變的,但是領導活動中的主體卻是領導者,最終實現領導目標的程度取決於領導自身對待和運用領導方法的態度和技巧,因此領導方法的客觀性在領導實踐當中主要落實在領導者的主觀態度的客觀性方面。
(二)動態性
領導系統的不斷髮展變化,會自然的影響領導者對領導方法的選擇和應變,即“隨時而變,因俗而動”,不斷適應變化了的新的時空條件下的領導系統。就是在同一個領導系統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也要及時採用不同的領導方法。這就是領導方法的動態性。
領導方法的動態性使領導活動協調和諧,最大限度的、最有效地實現領導目標。缺乏動態性的領導方法,會最終失去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導致領導活動的失效。當然,領導方法的動態性並不排斥它在某些方面、環節和特定歷史階段的相對穩定性。它要求領導者要通過動態的領導方法來實現領導活動的穩步進行。領導者對這種動態性的把握以及運用自如的感悟能力體現了領導科學同個人魅力與風格融合之後的藝術性質。
(三)條件性
領導方法的條件性是指領導方法的產生與使用要受一定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如:領導者本身的特點,被領導者的狀況,客觀物質條件,環境因素等。一個知識內容豐富、知識結構合理、領導經驗廣博的領導者與一個知識貧乏、結構失衡、經驗不多的領導者,共同面對一個對象,使用相同的領導方法,其效果不會是一樣的。
領導方法的條件性,表明有些方法所作用的對象相似時,它們之間可以通用,或稍加改造而相互適用。這種條件性,要求領導者不能生搬硬套,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變通,綜合運用。
(四)目的性
領導方法要為一定的領導目標服務,要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就是領導方法的目的性。領導方法的選擇取決於領的目的。具體表現為領導者使用某種領導方法的自覺性;很少有人不知所以然地使用某種方法。在相同的條件下,領導者選用這種而不是那種方法,表明領導方法的目的性通過人們使用它的自覺性體現出來。但是,要注意,領導方法一般都是綜合運用或幾種方法相互配合使用。因此,實現同一目標可以有多種方法,同一方法可以實現多種目標。這也説明不存在一種十全十美的萬能領導方法。
(五)時效性
如果用經濟學上的術語來説,這是指一種領導方法的邊際效益。新的方法的採用往往會在最初的實施過程中取得較大的成果,但是這種效果會隨着時間的推移呈下降的趨勢。例如在領導方法中,經常會採用獎酬激勵的方法來激發下屬人員的積極性。最初實施這種獎酬的時候,人們會產生一定的積極性,工作的熱情和業績也自然會提高。但是當這成為一種常規時,就逐漸失去了對人們的激勵作用。並且,在獎酬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人們所提升的熱情和取得的工作業績與獎酬的提升呈反比。這就是説,領導方法往往存在時間上的“保鮮期”,因此“方法供給”在領導活動中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領導方法重要性

方法是完成任務的手段。在任何工作的過程中,要完成一項任務,辦好一件事情,都必須採用一定的方法。  毛澤東曾經用過河要有橋或船的生動形象的比喻,深刻説明了領導方法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過河就是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説一頓。”無數實踐證實,凡屬正確領導,總是同運用正確的工作方法相聯繫。從一定意義上説,能不能實施正確有效的領導,取決於領導者有沒有科學的領導方法
在領導工作中,領導者無不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這樣那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只不過有的領導方法好,有的不好,有的是科學的,有的是不科學的罷了。領導方法不同,其工作效果就不同。方法不對頭,事與願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從一定意義上講,能不能實現正確的有效的領導,取決於領導者是否有科學的領導方法,這對工作的好壞至關重要。

領導方法領導藝術

一、領導藝術的特徵  領導藝術作為一種行為藝術,在本質上是屬於領導科學的方法論範疇。它不僅具備“美”的基本價值外,同時還有其他重要的審美特徵,主要有創造性、形象性、情感性、適度性等。
1、創造性;
領導藝術的創造性具有的特徵:(1)獨創性或新穎性;(2)有效性或有用性;(3)靈活性。
2、形象性;
領導者的形象對於被領導者具有重要的認識、教育和審美等影響作用。良好的領導形象,是得到他人尊重與自願服從的首要條件。領導形象包括領導者的人格形象和視聽形象。
3、情感性;
4、適度性。
二、領導藝術的實現途徑
領導藝術可以體現在所有的領導活動過程中,應該説只要存在領導活動,都需要有待提高的領導藝術。前文對領導決策、領導選才與用人已經作了較詳細的論述。這裏論述的主要是通過領導團隊、領導溝通與領導協調的途徑來提高領導藝術水平。
三、領導的團隊藝術
1、團隊的含義
團隊(Group),是指一羣人,他們在一定的時間內相互配合,互相依賴也互相尊重,在行動上規範一致,併為一個目標或多個目標共同努力。團隊是現代組織的重要形式,它比一般的組織羣體更具凝聚力、親和力和輻射力。
2、團隊的作用
(1)減少摩擦和內耗,節約成本。
(2)可以使成員獲得安全感,免於被排斥的恐懼。
(3)可以為成員提供社交滿足,從中獲得友愛、支持、信任和信息。
(4)可以使成員體會到工作的價值,在工作場所獲取集體情感的滿足。
(5)能夠幫助成員克服單獨面對新問題的膽怯和恐懼的心理。
(6)可以增強成員的自信心等等。
3、創建成功團隊的藝術
(1)瞭解團體方面的理論;
(2)設立共同的目標;
(3)團隊設計;
(4)合理建構;
(5)明確階段目標;
(6)共同奮鬥。
4、領導溝通的藝術
1、溝通的含義和特徵
(1)溝通的含義
溝通也稱為信息交流,是指發訊者把信息(也包括髮訊者的思想、知識、觀念、意圖、想法等在內)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傳遞給收訊者,達到相互瞭解和協調一致的效果,以確保組織目標的實現。
溝通應具備的基本條件:①一是溝通必須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人之間進行;②溝通必須有一定的溝通客體,即溝通情況等;③溝通必須有傳遞信息情報的一定手段,如語言、文字等。
(2)溝通的特徵
①主要通過語言和非語言渠道進行。
②人際溝通不僅僅傳遞情報、交換消息,還包括思想、情感、觀念、態度等的交流。
③人際溝通涉及雙方的動機、目的等特殊需要。這使人際交流變得更加複雜,需要相應的溝通藝術和技巧。
④人際溝通過程中,會出現特殊的溝通障礙——心理障礙
2、溝通的分類與作用
(1)溝通的分類
①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
②上行溝通、下行溝通和平行溝通;
③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
④口頭溝通和書面溝通。
(2)溝通的作用
①溝通有利於消除誤會,確立互信的人際關係,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增強組織的凝聚力。
②溝通有利於協調組織成員的步伐和行動,確保組織計劃和目標的順利完成。
③溝通有利於領導者準確、迅速、完整地瞭解組織及部屬的動態,獲取高質量的信息,有助於提高領導工作的效率。
④溝通有利於加強組織與外部環境的聯繫,同外部環境進行物質、信息及能量的交換,保證組織與環境協調一致。
⑤溝通有利於激勵下屬的鬥志,激發整體創新智慧,增強組織的持續發展動力。
(3)有效溝通的藝術
有效的溝通就是克服不良因素或習慣對溝通所造成的障礙,並養成良好的習慣,使溝通得到改善。因此,只有克服溝通障礙才能達到有效溝通目的。所謂溝通障礙,是指信息在傳遞和交換過程中,受噪音的干擾,而失真或中斷。溝通障礙包括傳送障礙、接受障礙、信道障礙。
克服溝通障礙的藝術有:①建立正式、公開的溝通渠道;②克服不良的溝通習慣;③領導者要善於聆聽。
(4)危機中的公共溝通藝術
①相關利益者的分析與有效溝通
相關利益者是接受組織產品和服務的終端用户,通常也稱消費者或受眾。他們的任何言行都會影響組織的安危。組織領導者們必須瞭解自己的受眾,出現問題時必須儘快地與他們取得溝通。
任何有效公共溝通首先具備的條件是確認相關利益者,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危機發生前,任何組織都需要評估受眾,以預防危機發生後,能夠及時取得聯繫。危機發生後,必須及時與直接受害者取得聯繫,安撫受害者。同時要迅速調查事故的起因,向其他相關利益者説明情況,穩定他們的情緒,盡力縮小事態的範圍。
②危機溝通工具
危機發生後,選擇溝通工具成為能否有效溝通的關鍵,新聞媒體在此擔負的角色是其他溝通工具不能替代的。因此,危機發生後,應主動與新聞媒體取得聯繫,説明事實真相,儘量取得傳媒的支持與諒解。新聞媒體不僅是一種溝通工具,同時也是重要的溝通對象。領導者要懂得公眾輿論的重要性,在危機中必須最大限度的通過媒體影響公眾輿論,為組織服務。
四、領導協調的藝術
1、領導協調的含義與作用
(1)領導協調的含義
所謂領導協調,就是對可能影響組織和諧的各種矛盾、衝突進行調整、控制,使組織保持一種平衡狀態以實現組織的預定目標。
(2)領導協調的對象
①協調羣體中的個人;②協調組織中的羣體;③協調不同的組織。
(3)領導協調的種類
①縱向協調。這是指組織內部上下階層的協調工作,通常經過指揮渠道來完成;②橫向協調。是指組織內同級階層之間的協調。
(4)領導協調的作用
①協調是積極的平衡;②協調是組合組織力量,實現組織目標的根本手段。
2、領導協調衝突的藝術
(1)衝突的含義
衝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主體,由於在目標、認知與情感方面產生差異,在特定問題上採取相互排斥、對抗、否定等行為或情緒而形成的一種狀態。
(2)衝突的兩重性
衝突作為一種矛盾的存在形式,存在着正面與反面、建設與破壞、有益與有害兩種功能。在特定的情況下,衝突往往是促進組織向前發展的重要誘因。最早提出衝突不是壞事是L.A.科塞,他在《社會衝突的功能》一書認為,有益衝突表現在:
①羣體內的分歧與對抗,能造成一個各社會部門相互支持的社會體系;
②讓衝突暴露出來,恰如提供一個出氣孔,使對抗的成員採取適當方式發泄不滿,否則壓抑怒氣反而釀成極端反應;
③衝突增加內聚力,在外部壓力下反而更加團結,一致對外;
④兩大集團的衝突可以顯現出它們的實力,並最後達到權力平衡,結束無休止的鬥爭;
⑤衝突可以促進聯合,以求共存,或為了戰勝更強大的敵人而結成同盟。
有害衝突是組織中具有破壞性的或阻礙組織目標實現的衝突。這種衝突會使人力、物力和精力的分散,凝聚力下降,造成人際關係緊張與敵意,減低工作關心與效率等。
(3)衝突與發泄——“安全閥”理論
德國社會學家齊爾美,針對傳統衝突對策的不徹底性、消極看待和處理衝突的方法而提出的,“宣泄”理論和由此而來的社會衝突論中的“安全閥”理論是很有借鑑意義的。因此,領導者應從多維視角來看待衝突,既要看到它破壞性,也要看到它的建設性,不能簡單地把衝突等同於破壞。面對衝突與矛盾要因勢利導,化害為利,而不能一味地採取壓制與打擊的辦法。
(4)處理衝突的藝術
美國西點軍校的《軍事領導藝術》對領導者可以採取的解決衝突方法歸納為五種:迴避、建立聯絡小組、樹立更高目標、採取強制辦法、解決問題。
五、領導方法的基本原理
1、領導方法的含義和特點
(1)領導方法的含義
領導方法是指領導者為達到一定的領導目的,按照領導活動的規律而採取的各種方式、辦法、手段、措施、步驟等的總和。
(2)領導方法的特點
①目的性;②中介性;③多樣性;④動態性;⑤層次性;⑥條件性。
(3)領導方法的作用
①正確的領導方法是確定目標,完成任務的根本保證;
②正確的領導方法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局面的強大武器;
③正確的領導方法是總結經驗,推動工作向前發展的重要工具。
2、領導的行為方式分析
(1)領導行為方式的含義
領導行為方式,是一種具有權威性與結果性的組織行為方式和社會行為方式,是領導主體以其特定的作風、習慣、性格、態度、傾向、思想和教育素質在特定的領導環境制約下形成的、對領導客體做出反應並施加影響的基本行為定式。
(2)領導行為方式的類型
①按照權力的控制程度來劃分,可以分為集權式、分權式和均權式領導。
②按照領導者所管理的重點來劃分,可分為重事式、重人式和人事並重式領導
③按照領導者的領導風格劃分;可分為:專斷式、民主式和放任式。
3、領導方式與方格圖
(1)利克特的領導模式
1961年,利克特在《新管理模式》一書中把領導方式歸納為四種基本模式。
表10-3-1 利克特的領導模式
模式一 模式二 模式三 模式四
剝奪式
集權領導 仁慈式
集權領導 協商式
民主領導 參與式
民主領導
(2)領導行為四分圖理論
這是美國俄亥俄州大學提出的一種領導方式的理論,又稱俄亥俄模式。從1945年開始,以斯多迪爾(Stogdill)等人首先展開了對領導行為的研究。研究組使用了1790多種刻畫領導行為的問題以收集被試者的反應,最後統計出兩個基本的領導行為維度,即“關心人”(關懷維度)和“關心組織”(結構維度)。用這樣的標準進行劃分,可以非常容易地將任意領導者的行為投影在一個“四分圖”上。
從圖中可以發現,關心人和關心組織雖然是相互獨立的兩種領導行為維度,但領導功能的兩個維度並不互相排斥,它們可以任意搭配的。人們經過研究發現,越是在兩個維度上的值均高的領導者,其領導效能越好。換而言之,既重視人際關係,又重視抓工作組織的領導行為將收到最佳效果。
(3)領導方格圖理論
1964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布萊克(Black)和莫頓(Mouton)在領導行為四分圖理論基礎上提出反映領導方式的理論。他們按照對員工的關心和對工作的關心的兩個變量畫成如圖10-3-2所示的領導方格圖。
在5種領導類型中,9?9型的領導方式最有效,因此,領導者應客觀地分析自己的領導方式,將自己的領導方式轉化為9?9型。
(4)領導生命週期理論
領導生命週期理論是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卡曼(A.K.Karman)於1966年首創的。卡曼認為,領導者採取什麼樣的領導行為,應與領導者的年齡、知識經驗、技術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否則將影響領導效果。後來,荷西(Hersey)和布蘭查德(K.Blanchard)於1976年發展了該理論。
生命週期理論是在“領導行為四分圖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同時吸取了阿吉里斯(Argyris)的成熟—不成熟的理論。
(5)領導方式連續體
領導方式連續體是坦恩鮑姆(R.Tannenbaum)和施密特(W.H.Schmidt)於1958年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領導方式不是固定不變的,要根據內外環境條件、工作性質和時間等具體情況適當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