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頓仁

鎖定
頓仁,生卒年不詳,明代琵琶樂師、北曲曲師,安徽人。活躍於明代正德、 嘉靖年間,被學者稱為“戲曲史上樂師見諸文獻記載的第一人”。 [1] 
本    名
頓仁
所處時代
明代
出生地
安徽
主要成就
被稱為“戲曲史上樂師見諸文獻記載的第一人”
職    業
樂師 [1] 
性    別

頓仁人物生平

頓仁原在南教坊,是明代陪都南京教坊曲師。正德南巡時入宮供奉,擅長北曲,並隨駕至北京習得金元雜劇,另學得北曲50餘套。此時南曲盛行,北曲在南方几乎無人過問,頓仁懷才不遇多年。晚年被何良俊(何元朗)聘為家班樂師,何良俊家優所唱北曲50餘套,都是頓仁傳授的。 [1]  頓仁對北曲的演唱及伴奏深有修養,何良俊説他“《中原音韻》《瓊林雅韻》終年不去手,故開口、閉口與四聲陰、陽字,八九分皆是”。頓仁對南北曲的差別深有體會,他説:“南曲簫管,謂之唱調,不入絃索,不可入譜”。又説:“絃索九宮,或用滾弦,或用花和、大和釤弦,皆有定製;若南九宮,無定則可依,且笛、管稍長短其聲,便可就板;絃索若多一彈、少一彈,即侰(音欹)板矣”。(見《顧曲雜言》)又據何元朗《曲論》記載,頓仁認為絃索中大和絃是慢板,花和絃是緊板。其後人亦為曲藝優伶。他推崇金元雜劇,對南北曲譜、字音、配器等皆頗有見解,相關論述見載於《四友齋叢説·詞曲》,並多被引述。明清易代以後,頓仁作為正德南巡的象徵符號之一,成為文人詩文中憑弔前朝的悲劇意象。 [1] 

頓仁家庭成員

孫女:頓文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