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頑固派

鎖定
在中國歷史上,頑固派曾出現在兩個時期,一是在清朝,一是在民國時期。
中文名
頑固派
本    質
要維護清朝的統治;積極反共,消極抗日
主    張
仇視一切外國事物,幻想恢復“閉關鎖國”的局面;“攘外必先安內”

頑固派清末頑固派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就如何解決內外矛盾問題產生意見分歧,從而形成了洋務派與頑固派。頑固派是一批對世界發展形勢一無所知的極端腐朽的貴族、官僚,他們因循守舊,愚昧無知,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國事物,幻想恢復閉關鎖國的局面。頑固派代表了清朝統治集團中最腐朽、最教條的勢力。
代表人物是慈禧太后和同治帝的老師、蒙古貴族、大學士倭仁等人,倭仁去世之後便以徐桐、剛毅等信奉理學為代表的大臣為首。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又加入了莊親王載勳、端郡王載漪等宗室貴族。

頑固派中華民國時期

1927年後,汪精衞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叛變革命,後來,與反動派形成合流,國民黨頑固派初步形成。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派積極反共,消極抗日,其指揮的軍隊常與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發生摩擦和衝突,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