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
- 頌
- 外文名
- Eulogy
- 作 者
- 中國古代人民
- 創作年代
- 先秦
- 作品出處
- 詩經
- 文學體裁
- 詩歌
頌作品目錄
編輯頌周頌
清廟之什
臣工之什
閔予小子之什
頌魯頌
駉
頌商頌
那
殷武
[1]
頌頌的含義
編輯對於《頌》的解釋,最早見於《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孔穎達《毛詩正義》説:“頌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
朱熹《詩集傳》説:“頌”與“容”古字通用。
據阮元《□經室集·釋頌》的解釋,“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讚美“盛德”的舞蹈動作。如《周頌·維清》是祭祀文王的樂歌,《小序》説:“奏象舞也。”
鄭玄《毛詩傳箋》説:“象舞,象用兵時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討刺伐時的情節、動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可以證明祭祀宗廟時不僅有歌,而且有舞,“載歌載舞”可以説是宗廟樂歌的特點。近代學者也多以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認為: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許多都是舞曲,音樂可能比較舒緩。
周頌31篇,是西周初期的詩。周頌不同於其他詩的體例,不是由數章構成,每篇只有一章。
魯頌4篇,產生於春秋中葉魯僖公時,都是頌美魯僖公之作,《泮水》《悶宮》 體裁近乎雅詩,《有驅》、《駒》則近於國風,可見頌詩演變之跡。
商頌5篇,大約是殷商中後期的作品。從內容上可分為兩類:《那》《烈祖》《玄鳥》 明顯是祭歌,主要是寫歌舞娛神和對祖先的讚頌。《長髮》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濃,可能是一種祝頌詩,主要寫商部族的歷史傳説和神話。前三篇不分章,後二篇分章,風格近於“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頌內容簡介
編輯《周頌》的作者已不可考。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的祭祀樂章,也有遲至昭王時的作品。
《魯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頌歌。4篇,《小序》以為都是頌魯僖公的。首篇是《駉》,《小序》説,因為魯僖公治國很節儉,寬厚愛民,很重視農業、美馬,魯國人尊重他,“於是季孫行父請命於周,而史克作是頌”。季孫行父是魯國貴族,魯文公、宣公時為掌權大臣,諡號“文子”。史克,即太史克,亦即裏革。《左傳·文公十八年》載季文子使太史克對魯宣公的一大段話,可以看出他是個學識淵博的史官,《小序》説《駉》是他所作,當有所據。後人有的以為《魯頌》都是太史克的作品,有的則認為只有《駉》一篇是太史克所作。《魯頌》中有《閟宮》一篇,朱熹《詩集傳》認為它是魯僖公自作,並不足信,有人根據詩中“新廟奕奕,奚斯所作”的話,認為此篇是奚斯的作品。奚斯,名魚,魯公子,《左傳·閔公二年》有關於他的記載,事蹟很簡單。也有人認為“新廟奕奕,奚斯所作”的意思是説奚斯督造新廟,他是一名“監工”,並非説他作頌。《魯頌》中大致可以確定作者的,只有《駉》一篇,其餘三篇可能出於其他史官之手。
《商頌》是春秋時期宋人追述祖業(宋為殷商後裔)之作。原為12篇,今傳本《詩經》只有5篇,其他7篇何時散佚,不可知,舊説孔子以前已亡佚,又有説是被孔子刪去了,都是揣測之詞。《商頌》的第一篇是《那》,《小序》説:“祀成湯也。微子至於戴公,其間禮樂廢壞,有正考甫者,得《商頌》十二篇於周之太師,以《那》為首。”《國語·魯語》載閔馬父的話:“正考父(與甫字通)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之太師,以《那》為首。”《毛詩正義》解釋這段話説,校,是校正舛謬,《商頌》5篇本是商朝作品,宋戴公時,正考父只是就周太師校正訛誤而已(宋戴公當週宣王之世,周太師,宣王時的太師)。而《史記·宋世家》卻説,宋襄公時,大夫正考父為讚美他,於是追述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裴駰《史記集解》也引《韓詩章句》之説,認為《商頌》 5篇都是正考父所作,與《國語》所説不同,在時代上與《小序》所説相差兩百多年。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力主《小序》和《國語》之説,方玉潤《詩經原始》同意姚氏的説法。近代學者王國維等多從《史記》和《韓詩》之説,認為是正考父為了讚美宋襄公而作,所謂《商頌》,實即《宋頌》(《觀堂集林·説商頌》)。
頌內容分類
編輯1、主要是周王和諸侯用於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禮的樂歌,其內容多宣揚天命,讚頌祖先的功德。如《周頌》中的大武舞曲就是頌揚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召公功業的歌舞曲。《昊天有成命》便是強調天命、歌頌成王的詩。《魯頌》的《泮水》、《閟宮》也是頌美祖先的詩歌。《商頌》5篇都是宗廟祭歌,也充滿了祝頌之辭。
2、也有一些反映當時農、牧、漁業生產情況的作品。如《周頌》的《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等一些春夏祈谷,秋冬報賽的祭歌,對西周農業生產的情況和規模都有具體的描述;《魯頌》的《駉》旨在頌美魯僖公的牧馬之盛,同時也説明魯國畜牧業的發達;《周頌》的《潛》寫周王以各種嘉魚獻祭宗廟,反映了當時的漁業生產情況。
3、《周頌》的《有瞽》寫了各種古代樂器,《商頌》中的《長髮》、《玄鳥》保存了關於殷商的神話、史實,是研究中國歷史和神話傳説的重要資料。
頌總結
編輯《頌》詩多空洞抽象的説教,缺乏形象性和韻律美,也極少運用比、興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