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須條

鎖定
凝聚是氣流紡紗的必要過程,因為條子經分梳輥分解成單纖維後,纖維與纖維間分離,為了能連續地進行紡紗,必須將分離的單纖維重新凝聚起來,成為連續須條,然後將其剝取、加捻而成細紗。凝聚不僅要滿足連續紡紗,而且要保證成紗質量。因此,必須深刻理解氣流紡紗的凝聚過程 [1] 
中文名
須條
釋    義
紡紗單纖維的凝聚
工    藝
氣流紡紗
領    域
紡織工業

須條簡介

理想的凝聚過程是指單纖維完全伸直平行,並在其到達凝聚槽的凝聚過程中,纖維不受紡紗杯內氣流和圓轉紗條的干擾和影響,使凝聚須條獲得理想的分佈形態 [1] 

須條須條變細

凝聚須條變細曲線的形成,是由於紡紗杯與迴轉紗條的相對速度,以及纖維流喂入、凝聚和剝取等作用同時發生的緣故。因為迴轉紗條與紡紗杯同向高速回轉,其速度又超前於紡紗杯,因此,當迴轉紗條與槽中須條接觸時,依靠捻度通過剝離點的傳遞作用,使該連結處強度增加,槽中須條即被引紗剝取。此吐一方面新纖維喂入,並在凝聚槽中凝成新纖維層;另方面隨着剝離點的回豔新纖維層又逐步被剝取。這樣週而復始,反覆循環,完成了連續紡紗。在此連續紡紗過程中,為了使喂入纖維量與輸出纖維量保持平衡,即成紗號數穩定,則紡紗杯內的凝聚須條必然是由粗變細的形態,不可能是粗細一樣的須條 [1] 

須條受壓分佈

無論是簡單羅拉牽伸或是膠圈牽伸,牽伸區中的須條因前、後羅拉的速度不同及纖維相對移動而受到張力,因而使須條中不太平行伸直的纖維之間相互產生壓力。羅拉鉗口及附近的纖維則由羅拉加壓而受到較大的壓力。這樣在牽伸區須條上形成一種壓強分佈。
前羅拉的加壓P通常較大且纖維較少,故壓強分佈曲線在前鉗口中心線上的位置比較高,在鉗口兩邊則隨着離開鉗口線的距離增大而迅速下降,須條中部的壓強也較小。
圖1 圖1 [2]
如圖1所示為膠圈牽伸時須條縱向壓強分佈的一般形式,即在簡單羅拉的壓強分佈上加上膠圈對須條的壓力。這種壓力在膠圈銷處為最大,向後則迅速減小。當上、下膠圈與須條一起平行向前移動時,對須條的壓強與須條粗細及上、下膠圈銷的間距有關,後者可用不同開口的膠圈銷進行調節,有的則為彈性加壓。這説明膠圈牽伸有附加機件膠圈等產生的壓強分佈 [2] 
參考資料
  • 1.    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編譯,氣流紡紗理論與實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04月第1版,
  • 2.    張文賡著,羅拉牽伸原理,東華大學出版社,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