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顺治出家
- 属 性
- 清宫一大疑案
历史背景
播报编辑
董鄂妃的去世
据《清史稿·少兆戒后妃传》记载,顺治帝拥有四位皇后、十四位皇妃,共十八人。但由于是包办婚姻,顺治帝并不满意先后册封的三位皇后,与她们或性格不合,或感情一般,或去世过早,都没有给年轻的顺治帝留下深刻的印象。董鄂氏为内大臣鄂硕女,十八岁入侍,入宫后便得到了顺治帝的宠爱。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立为贤妃,十二月初六日,进皇贵妃,行册封礼,颁大赦诏。董鄂氏在取得贤妃称号后,只用了三个半月的时间,就进封为皇贵妃。然而,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突然薨逝。顺治帝哀痛过情,在八月二十一日,上谕礼部,追封董鄂妃为皇后,并加谥号,称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赐之册宝、册文,并命大学士金之俊为董鄂妃作传。顺治帝亲自撰写数千言的《孝献皇后行状》,悼念董鄂妃,并为董鄂氏穿孝十碑榆旬二天。众官及命妇穿孝二十七日。 [4]
顺治晚年好佛
顺治连跨求帝在位的后四年,因亲近和尚而受佛教的影响较大。其崇奉佛教,有生兰妹寒乎活环境的影响。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统治时期,藏传匙夜佛教在后金已产生较档束大影响。顺治帝的母后孝庄皇太后为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熏陶,对佛教较为推崇。企愚永这些对年幼的顺治帝产生了深刻影响。 [2]
伴帝最久的为茆溪森。茆溪森,广东博罗人,出身仕宦。他是玉林琇的高徒,深得佛法三昧。茆溪森在西苑万善寺说法达一年半之久,伴帝时间最长。他知识广博,奏对得体,深得顺治讲弃帝的喜爱。顺治帝赐予他亲笔匾额“敕赐圆照禅寺”,命其悬挂在浙江和县龙溪庵。茆溪森在此庵担任住持。 [4]
在与这些高僧接触的过程中,顺治帝自然接受了佛教生死轮回的佛学观念,并曾经产生皈依佛教的冲动。 [4]
传说溯源
播报编辑
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最早见于清初吴梅村之《清凉寺赞佛诗》。一些文人学者在疏证诠释该诗时,认为其诗句在影射“顺治出家”之事。如,“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句中的“千里草”为董;“双成”乃用《汉武帝内传》王母侍女董双成的故事。都是影射顺治之董爱妃;另诗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轮台悔”,是指顺治下罪己诏;而“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顺治未死;还有“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是说顺治逊位出宫云游至五台山为僧。诗句之所以用影射手法,是因吴梅村身历沧桑,恐为时讳,不得不将顺治出家事以隐晦的手法记入诗中。此诗之后,在有关清代的稗史中,便将顺治出家一事演绎得既具体又神秘,从清初至清末流传不断。 [3]
清朝灭亡后,一些小说和演义中虚构了此事,使这一传说愈演愈烈。如,民国五年(1916)印行的《清朝野史大观》中,有两条言及顺治出家之事,其中,《世祖入五台山之原因》附会顺治帝假托病死,在五台山剃度出家。《董妃董小宛说》则说康熙多次巡幸五台山是为了拜谒顺治。此外,李伯通的《清朝全史演义》与王浩沅的《清宫十三朝》这类演义也虚构了顺治帝出家五台山的过程。 [4]
学术争议
播报编辑
反对出家说
针对顺治出家的传说,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考证。孟森在《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以大量史实考证,顺治虽然好佛,但其死于天花,终于帝位,并未离宫出家。陈垣则认为,顺治虽然未出家,但该传说并非无稽之谈,顺治应为出家未遂。据有关佛教典籍,如《憨璞语录》、《续指月录·玉林琇传》及《玉林年谱》、《北游集》等书记载,从顺治十四年(1657)起,他与当时南北名僧木陈忞、玉林琇、憨璞聪、茆溪森等都有密切交往,顺治曾封玉林琇为“国师”,并请玉林琇为自己取法名“行痴”,号“痴道人”,且执弟子礼。他还请茆溪森为自己化度剃发,在玉林琇的阻止下未果,说明顺治本已决心出家,经劝阻方罢。邓之诚、高阳对此持赞同态度。学界主流也基本以此为定论。 [5]
支持出家说
邓小军通过实地考察和对各种历史文献的追踪搜集,提出十七宗证据证明:顺治十八年(1661)世祖假死并出家五台山,康熙二十年(1682)前后,顺治锡止河南睢州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1710)圆寂并安葬于睢州白云寺。其中,最核心的证据为:其一,根据王熙《年谱》,顺治去世前的发病症状存在疑点,“患痘而崩”是谎言。且王熙在《世祖皇帝哀诗》中提到“帝乡何处白云翔”“崆峒驾鹤苦难攀”“梵宫春掩草霏霏”都证明了顺治出家五台山佛寺。其二,他认为康熙御制《菩萨顶》诗中的“四十余年礼世伽,本来面目是天家”的诗意为“康熙明言父皇顺治出家五台山已四十余年”。其三,他提出“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御匾集群”之说,认为“当堂常赏”石匾的另一面铭文“先王宔”表示先帝神主、章皇帝神主,为顺治出家为僧及圆寂并安葬于河南睢州白云寺的确证。 [5]
相关记载
播报编辑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