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順河龍舞

鎖定
順河龍舞,江蘇省宿遷市民間傳統舞蹈,宿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順河龍舞是流行於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的一項傳統民間集體舞蹈,早在清代末年(1911年)順河一帶(即現豫新街道順河集社區周圍)民眾已形成龍舞隊 [2]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項傳統舞蹈在民間又有新的發展,龍舞技藝花樣增多,套路也由原來單一的獨龍發展成為大小龍多條,色調也由以前單色調發展成現在多色調 [2] 
2010年12月,順河龍舞入選第二批宿遷市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遺產編號:SQⅢ-4 [1] 
中文名
順河龍舞 [1] 
批准時間
2010年12月 [4] 
遺產級別
市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宿豫區
項目編號
SQⅢ-4 [1] 

順河龍舞歷史淵源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很早,而且龍舞含“祈年”的意思,古代先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他們幻想龍是管雨的,想以龍舞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順河龍舞是布龍之一,主要分佈於宿遷市宿豫區順河鎮(現豫新街道)及周邊大興鎮陸集街道等鄉鎮(街道)。早在清代末年(1911年)已被當地民眾所傳習,民國時期,龍舞在順河一帶盛行,特別是族人較多的大户人家,常常集中本族人,在傳統節日或祝壽等時期進行龍舞表演或競賽,來展示人丁興旺、顯示威望和力量。同時也還有祈雨祈福、娛神樂己之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順河龍舞多在傳統節日和重大慶祝活動中出現,原始的迷信色彩已漸漸在人們的思想中淡去,主要烘托節慶氣氛,強身健體。隨着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項傳統舞蹈在民間又有新的發展,龍舞技藝花樣增多,套路也由原來單一的獨龍發展成為大小龍多條,色調也由以前單色調發展成現在多色調 [2] 
龍舞表演 龍舞表演

順河龍舞舞蹈特色

順河龍舞表演形式

順河龍舞的表演主要有白、青、黃、金四條龍,每條龍的龍身長達20餘米,擁有“二龍戲珠”“水漫金山”“跳八節”“梅花樁”等表演套路。在打擊樂器的伴奏下上下翻滾,左右盤旋,時而跳躍、時而騰飛、氣勢恢宏。表演的基本內容有:
跑場:四條龍分別從兩側依次入場,然後分別在場地中間的四個方位,依龍頭的不斷擺動,逐漸變換成四個又大、又圓的圓圈。然後四龍分別向四方點頭行禮,言下之意,謝謝各位配合讓場地。
順河龍舞
順河龍舞(2張)
二龍戲珠:兩條大龍在龍球的引導下,其長達20米的龍身在場內時而翻身, 時而交叉穿行,時而騰空躍起。隨着鼓點的密緊,大龍的各式表演逐漸結束,退卧在兩側。
金龍翻滾,雙龍飛舞:在大龍表演結束後,後場的少年龍舞隊踏着鼓點逐一上場,隨着節奏的加快,兩條小金龍在場內進行遊、翻、滾、跳、戲等各種套路表演。
四龍獻福:接着一陣急促的鼓點,兩大龍齊身上場,場面更加壯觀,在四龍同時進行十個套路表演後,分居四點,盤軀望珠,意思是説人們的生活水平會逐年提高,經濟社會日新月異,欣欣向榮。
謝幕:四條龍盤首之後,隨着珠球的變移,擺動着身軀,在場內就地點頭謝場,最後隨球下場,球隨着掌聲的高低及龍身的起伏不定,預示着龍呈福祥。 [2] 

順河龍舞表演道具

龍舞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9節龍、11節龍、13節龍,多者可達29節。15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順河龍舞的表演道具主要有青、白、黃、金4條龍,表演者服飾50套,繡球2只。青、白、黃、金4條龍,由竹片、木片和彩色布料編織而成,龍長多為20米,龍的構造大致都可分為龍骨、龍衣、龍杆3部分,龍骨用竹、木片製成,龍骨外面的龍衣由彩色布料製成,布料一般具有高度彈性和極強的任性,整條龍分為龍頭、龍身、龍尾3部分 [2] 
伴奏樂器鼓、鑼、鐃、鑔、鐺等 [2] 
順河龍舞 順河龍舞

順河龍舞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順河龍舞的傳承方式以師徒傳承為主,自清朝末年至民國中期,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有張昆等,解放後主要代表性傳承人有楊振才等,隨後出現以卓德明、楊玉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龍舞藝人,順河龍舞主要傳承人有:
成年人龍舞隊:楊振才、卓德明、楊玉玲、李軍等。
少年龍舞隊(男隊):張飛、張恆、王笑、袁浩、趙傑、程子善、馬蓋、王猛、陳巖等。
少年龍舞隊(女隊):張敏、張琰、陳兆楠、楊寧、張芯、馬寒、馬盼、盛媛、張冰冰等。
鑼鼓隊:陳錚、王忠、張騰、劉新、鄧瑞、劉李、喬丹等。 [2] 
順河龍舞 順河龍舞

順河龍舞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21年6月,宿豫區第六屆“非遺大集”在順河街道築夢小鎮舉行,包括順河龍舞在內的50多個宿遷非遺項目進行了展演、展示、展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