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順昌府

鎖定
順昌府,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潁州置,治所在汝陰縣(今安徽省阜陽市),屬京西北路,轄境相當今安徽省阜陽、太和、潁上、阜南、界首、臨泉等市縣地。金朝時,復為潁州。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劉錡率領八字軍,大敗金兀朮於此。
中文名
順昌府
外文名
順昌府
安徽阜陽
古    稱
汝陰郡
典型戰例
順昌大捷
户    數
78174

順昌府歷史沿革

順昌府在今安徽阜陽。阜陽古稱汝陰郡、潁州等。北宋治平元年至三年(1064-1066),英宗封長子趙頊為潁王,封地即潁州。治平四年,英宗死,趙頊繼位,即北宋歷史上著名的支持王安石變法的神宗皇帝。
神宗元豐二年(1079)八月乙未(二十四日),因為潁州是神宗的封地,故升為順昌軍節度(軍鎮,駐節使臣稱為節度使,是地方武功最高的賞賜。但在宋代,節度使只是空銜,不能實際掌握軍隊,更不能割據一方。真正的地方行政長官還是朝廷派遣的知州)。
政和六年(1116)閏正月壬寅,宋徽宗因為潁州是其父皇為王子時的封地(所謂“潛邸”),依例升潁州為順昌府,府治汝陰縣(今阜陽市區)。宋朝類似的府(四京以外的府),稱為“次府”,等同於上等州,實際上就是一個改了名的州。只是給地方上一個榮譽。知府的級別與上等州知州的級別一樣。這一點與明清管州帶縣的府完全不同。
南宋建炎四年(1130)正月,順昌府入金,改稱潁州。紹興六年(1136),偽齊劉豫子劉麟棄城北逃,宋軍收復後,仍稱順昌府。至紹興十一年(1141)又入金,改名潁州。

順昌府順昌大捷

紹興十年六月,宋東京副留守劉錡率“八字軍”及地方軍民,智破金兀朮十五萬鐵騎和“鐵浮屠”、“枴子馬”,取得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順昌大捷,即在此地。翌年,金兵南侵至於廬州(合肥),望見劉錡帥旗,驚呼:“此順昌旗幟也!”倉皇敗退。阜陽劉公祠即祭祀劉錡、陳規(順昌知府)等順昌大捷功臣的廟宇,舊有一聯:鐵浮屠鋭利非常,自來中原橫行,獨畏我順昌旗幟;金兀朮驕狂太甚,妄將堅城踢倒,試問他多大靴尖。因為戰前劉錡派人下戰書時,金兀朮狂妄地説:“劉錡怎麼敢跟我打?破你小小的順昌城,我用靴尖就能踢倒它!”這裏的下聯就是諷刺金兀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