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順德府十二景

鎖定
順德府十二景,別稱邢襄十二景,分別是:太行疊巘、大陸澄波、堯山聖蹟、鵲廟仙蹟、百泉鴛水、達活龍湫、郡樓遠眺、古剎春遊、宮牆柏影、雉堞荷香、龍崗霜月、檀台煙雨。 [1] 
順德府即今邢台市,別稱邢襄,依山憑水,形勝之鄉,古有十二景之稱。
出於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李京增補。 [1] 
中文名
順德府十二景
別    名
邢襄十二景
邢台舊十二景
類    別
古代名勝
年    代
明、清時期
出    處
明萬曆《順德府志
內    容
太行疊巘、大陸澄波、堯山聖蹟等
現    狀
部分已消逝
屬    地
順德府(今河北省邢台市

順德府十二景太行疊巘

太行疊巘 [yǎn]
[李京原文] 太行萬里也,自龍門至醫無閭,綿亙萬里,皆太行也。中條、王屋、玄嶽、五台,福地洞天,不可勝數。大河北之幹龍,東西界之襟帶,控燕、韓、晉、趙、鄭、衞、齊、梁。在順德則屏障西北,近入几案,視他郡為密邇。支頤麗矚,以供朝夕。 [1] 
詩曰
迎眸爽氣自西來,紫翠重重次第開。
不盡雲霞時隱見,無窮歲月漫徘徊。
此中是有桃源洞,世上何多灩澦堆。
但得紙驢張果贈,太行朝去暮邢台。

順德府十二景大陸澄波

大陸澄波  [李京原文] 大陸既作,北過洚水,至於大陸。夏禹疏九河,分九州舊跡也。今舊跡雖遷移,澤尚在任縣。近而漳水、滏水、洺水、湡水、氵虒水、洚水、澧水、泜水、泲水,九水匯於此。一名小東湖,一名張家泊。八月,水平萬頃,茫然涵虛混太清矣。詩曰:
汪洋千頃勢何雄,九水同歸一澤中。
波靜天光分上下,浪翻地影失西東。
魚龍吞吐爭春雨,鳥雀擎飛向晚風。
明月蒹葭楊柳岸,漁舟人唱藕花叢。 [1] 

順德府十二景堯山聖蹟

堯山聖蹟  [李京原文] 堯山,唐山縣之北八里,一名虛無,又名巏山務,又名宣霧。帝堯受封於此,後都山西蒲坂。旄山、孔崗、幹言山、卧牛山,堯山內之他山,因山之形,人之重而名之。帝堯廟,尼父祠存焉。京師南行千里,坦途如砥,而徵車召登陟,馬首翠微自堯山始。詩曰:
平原東陸結山崗,靈秀飛來接太行。
日聳豐碑霄漢回,雨收廢寺碧雲涼。
帝堯封邑名還在,尼父停車道未荒。
斗大孤城人世變,時雍非復舊陶唐。 [1] 

順德府十二景鵲廟仙蹟

詩文
鵲廟仙蹟  [李京原文] 鵲廟,內丘蓬山中,一山形如鵲,有首有尾。春秋時,趙簡子病,秦越人診脈,知七日而悟。簡子神其術,賜越人扁鵲田四萬畝。宋仁宗疾,夢人予藥一粒,自言是秦越人。痊,問履歷,建廟於鵲山,祀封靈應王。歲三月,四方千里祀者,充滿巖谷。廟之西龍騰山太子巖,神僧咒龍,虢太子出家處。詩曰:
巍峨宮闕已千年,劫火曾滅世幾遷。
古柏雖沾新雨露,殘碑猶峙舊山川。
人聲響徹驚三月,神貺通靈落九天。
安得上池明洞水,膏盲痼疾起沉痊。 [1] 
今貌
扁鵲廟,俗稱神頭廟,又名鵲王廟、鵲山祠、鵲山神應王廟。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 丘縣城西21。8公里的神頭村。扁鵲廟建於漢代,至今已經兩千多年曆史,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AAAA級風景區。早在明代時期,鵲廟仙蹟就是順德府十二景和內丘八景之一。清乾隆十五年《順德府志》記載:“鵲山廟者,祀扁鵲也”。內丘扁鵲廟,始建年代久遠。據《魏書·地形志》載:“中丘前漢屬常山,後漢,晉屬趙國,晉亂罷,太和二十一年,復有中丘城,伯陽城,鵲山祠”。太和即北魏孝文帝年號,二十一年即公元497年,中丘即今內丘縣。至元五年 (1268年)《國朝重修鵲山神應王廟》碑記:“漢唐以來,像而祀之舊矣,五季之未,數經殘記。周顯健中安國軍節度使陳思讓為重修之,是時碑刻已有王稱”。清康熙七年(1668年)《內丘縣誌》記:“鵲山廟在鵲山下,漢唐已有之,不詳始建,宋仁宗璽封神應王,元學士王鶚,明諭德謝遷有記,三月初旬,來祀者方千里,歷代詩文
扁鵲廟 扁鵲廟
不可勝記”。據廟內現藏碑刻記載:在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修其房廊,“光華四出”;復經宋神宗熙寧二年 (1069年)修繕後,“重檐密廡,森然如翼,巍然可觀”;金明昌元年(1190年),內丘縣令趙實率眾監修後畫檐雕樑,所以稱之“其廟自古以來未有似今完備者哉”。逾數十載,又一場劫難火焚,蕩然無存。大蒙古國國朝龍興癸未歲(1223年),節度副使蘇仲毅然昌率重葺舊基,元提點太醫顏天翼糾材募工,重修之,後經明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萬曆六年(1587年)、萬曆十三年 (1585年)、天啓元年(1621年)、清光緒二十二年 (1896年)等修繕。從以上歷代重修碑文中可瞭解到:扁鵲廟的每次修葺、重建、修繕大都是由官方牽頭來完成的。

順德府十二景百泉鴛水

百泉鴛水  [李京原文] 百泉水,即湡水也。《山海經》雲:出襄國城南,泉有百孔,故名百泉。上下兩泓,中有徑如鴛鴦背,兩泓如鴛鴦翼,又名鴛水,郡以此名。古今吏邢者,開浚溝渠,築之堤閘,以滋灌溉。邢、沙、南用水之利,大小二十村,田千畝。鹼滷田為膏腴,中下田供上上賦。詩曰:
泉湧碧沙坑漾深,淨明潤物作甘霖。
雙泓澄澈千家玉,百道流澌萬畝金。
日日有人耕夜月,村村無地不風林。
從來疏鑿歸溝洫,澤被邢襄自古今。 [1] 

順德府十二景達活龍湫

詩文
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達活龍湫”之達活泉舊影 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達活龍湫”之達活泉舊影
達活龍湫  [李京原文] 氵虒水。《水經》言:在邢州。邢西山水,百脈千流,散而成河,離城三十里伏而不見。非雨集,河常涸也。至城西北五里,湧出水一潭,深不可測,蛟龍潛焉,曰達活泉,氵虒水湧出者,禱雨即應。潭面僅一、二畝,歲大旱不涸,流入城壕衞城,亦可分流灌兩三村田。詩曰:
七十二河涵水靈,廣源流伏湧郊垌。
潭開五畝玻璃鏡,林繞千山翡翠萍。
日麗杏桃花散錦,風吹楊柳絮為平。
有時雷雨黃昏夜,夜驚蟄龍出野汀。 [1] 
今貌
河北省邢台市達活泉公園位於邢台市橋西區西北,佔地面積800多畝,居河北省之最,是邢台市面積最大的公園,也是河北省面積較大的公園之一,2007年初被評定為河北省“四星級公園”,2011年又被評為省“五星級公
達活泉公園內有一名泉“達活泉”,為邢台百泉之首,原 為 一水池,周百步,深丈許,泉水晶瑩碧透,一望見底,水量大時,主泉似開鍋之水,翻華鬥豔,銀花沸騰,無數水泉,猶如玉盤行珠,滾流不息。公園以此命名。據碑刻記載,早在公元330年,後趙石勒於邢台定都時,此泉已有,曾一度乾涸,經西域高僧佛圖澄“龍崗咒水”後又復出,泉北建有龍神祠。早在宋代及至民國初年,歷有官家或私人在泉邊築亭植柳,修建花園。北宋(真宗趙恆)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邢州刺史柳開浚,曾在此建亭植柳,加工修飾,遂使達活泉成為一郡之勝。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泉水驟伏,時隔六年,泉水復出,故又名“再來泉”。元代大科學家郭守敬曾在此引泉築渠,以通舟楫,灌田園。元至正年間,於泉北龍神祠址建廣源廟,
明代順德府知府張延廷改建泉南,清康熙五十六年邢台知縣朱大棟又移建於泉北,明清時期,達活泉分別是順德府十二景和邢州八景之一,民國八年,王懷慶在泉角築花園,至今樹木陰翳,為一方名勝。
達活泉原來水量較大,60年代泉水還能湧出地面一米左右,後隨着地下水的大量開採,泉水於1979-1980年時斷時續,而後逐漸乾涸。解放後,人民政府數次投資,疏通河道,修築池塘,建造亭台,開挖人工湖,堆造假山,廣植花木,闢為人民的遊覽風景區。今達活泉公園經過歷次規劃和修建,已經成為一座園中有園的名勝。
歷史上,邢台周圍曾是華北地區罕見的大泉區,這裏曾水湧百穴,甘露爭溢,形成“環邢皆泉”的天然奇景。其 中,最著名的泉就是達活泉。

順德府十二景郡樓遠眺

詩文
郡樓遠眺  [李京原文] 郡城內有樓焉,高十餘丈,俯視城內外,望十五里遠。西山爽氣,入窗牖欄楯間,日夕萬家煙火,如縷如織。城南七里河如帶,百泉、達活泉如雨落星灣。鼓鍾其上報晨昏,為郡譙樓。進府署由樓下行。建自唐宋。詩曰:
百尺麗譙不記年,千家燈火夕陽天。
登臨平訝乾坤合,盪漾低看日月懸。
簾卷行山來暮景,窗開陸澤起寒煙。
鐘聲報漏仍高望,夜氣蒼茫北斗邊。 [1] 
今貌
邢台清風樓 邢台清風樓
清風樓,位於邢台市舊城中心,府前街北端。邢台,元代時屬順德路(先為府),明、清時屬順德府,今市境一直為路、府治所。清風樓原坐落於府衙前,為府衙的組成部分。清風樓始建年代不詳,據《順德府志》記載,清風樓“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等故被毀壞。明朝憲宗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邢台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資重新修建。重建後的清風樓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為重檐歇山式結構,樓高7丈餘,因古稱高十丈,故又名百尺樓。下面磚石築台,上面斗拱飛檐,氣宇軒昂,莊嚴雄偉。清風樓共分三層。由下而上,第一層為磚石所築樓台,中有拱券門以通車轎行人。第二層用青磚砌成四周圍欄,中間正廳南北兩門對開,門兩旁連有大型花窗以採光。正廳西南壁、西壁與北壁上依次鑲嵌唐代著名詩人、山水畫家王維的四季山水圖(春景已佚)刻石,與曾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任順德府知府的著名詩人李攀龍的清風樓題詠詩石刻,以及其後明、清兩代其他順德府官員步李詩之韻,和作的清風樓題詠詩石刻共計十三方。二層正廳東南角設有樓梯可直登第三層。第三層與第二層以木質樓板相隔,正廳四面開門並連有花窗,正廳四角以青磚壘就,並開有八面滿月型洞窟,誠所謂“四牖洞闢”,八面來風。正廳四周朱欄與楹柱相映,玲攏剔透十分壯觀。第三層榱題下懸一巨匾,榜書“清風樓”三字,蒼勁秀雅,精雕細鐫,頗具書勢。據明代陳音《清風樓記》,登上清風樓第三層極目遠眺,可將邢台四時美景盡收眼底。春季“淑氣方熙,羣翎奏巧,嘉禾葱鬱,遠山如黛”;夏季“畫景舒長,雲蹤出岫,槐柳垂蔭,芰荷散馥”;秋季“玉霜方濃,銀詹萬里,雁騖高飛,水天一色”;冬季“凝寒冱凍,竹松晚翠,積雪未消,列峯堆玉”,即所謂“四時萬景,分革畢陳”,是邢州即順德府歷代宮員和士大夫們政餘酒後登高望遠,對景生情,吟詩作畫,舞文弄墨的絕佳場所。自古為順德府十二景和邢州八景之一。

順德府十二景古剎春遊

詩文
古剎春遊  [李京原文] 東開元寺,創自唐。萬安和尚闡揚佛教,建木浮圖,高五十丈,中可容數千人。金元時,火焚其頂,又鏟其腹,存其足,尚存八九丈。明初,因其基,覆以琉璃瓦,如五瓣蓮,名五華殿。柏數十株,合抱圍。正月十六日,販農器者雲集成市。合邑之鄉民之力農者,爭售其器,亦有婦女遊,竟日而罷。詩曰:
大剎開元自昔稱,琳宮紺宇尚層層。
此時象教終難問,舊日浮圖不可登。
鍾閣雲深龍護寺,香台地古佛留僧。
嬉春四遠人成市,柏子庭前鼠咬藤。 [1] 
今貌
大開元寺 大開元寺
大開元寺,原名開元寺,又稱東大寺,位於邢台市開元北路88號,唐開元年間敕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為我國曆代名剎,是禪宗二祖的傳缽之地和禪宗七祖神會大師的駐錫之地,曹洞宗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大開元一宗”又稱“賈菩薩宗”的祖庭,,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敕建後,周世宗柴榮又詔建了大聖塔,宋徽宗趙佶賜名為圓照塔,此塔高108米,為古代中國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大開元寺,列為皇家寺院,明代時期,古剎春遊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清代時期,野寺鐘聲為邢台八景之一。
開元寺是唐代、五代、宋代和元代皇家寺院,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唐開元年間唐玄宗下詔敕建,邢州開元寺由大雲寺改建,該寺初建時,香火旺盛,為中國北方之最。五代後梁時天竺(印度)高僧空本於後梁乾化年間曾在造裏翻譯佛經,對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貢獻。五代後周時期,周世宗柴榮(邢台人)詔命建立開元寺大聖塔,宋代末期,重修邢州開元寺大聖塔,宋徽宗下詔賜名為圓照塔,該塔高98米,元朝初期邢州順德府為忽必烈的封地,世祖忽必烈曾數次駕幸開元寺,萬安禪師將受到兵火損破的圓照塔修復為十三層,高108米,可容納千人。經劉秉忠湊請,忽必烈下詔改圓照塔為普門塔。此塔為中國歷史上最高最大的木佛塔,故該寺更為昌盛。明正德年間該寺又重加修繕。據史料記載,自唐至明初,開元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元朝是該寺最興盛的時期,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幸臨開元寺。1250年,忽必烈賜名邢州開元寺為大開元寺,1276年,忽必烈在邢州開元寺召開資戒大會,一次受具足戒者竟達十萬人,1279年,忽必烈再次在邢州開元寺設資戒大會,並立資戒壇碑,雖然明朝以後,開元寺逐漸衰落,但每當住持法師講授教義時,知名高僧仍多達千人云集於此。據《邢台縣志》記載:“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奉經,撞鐘之聲遠聞數里。”所以,開元寺堪稱當時中國北方的一個佛教中心。
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年代末期由邢台市人民政府重修,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即邢台市政府決定修復再次開元寺,並建成佔地200餘畝的公園,助力邢台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順德府十二景宮牆柏影

詩文
順德府儒學(文廟)正門舊影 順德府儒學(文廟)正門舊影
宮牆柏影  [李京原文] 順德府儒學,南北長二百三十一步,東西廣一百一十一步,殿廡弘敞,宮牆崇峻。古柏數百株,霜皮溜雨,黛色參天,童童曲曲,皆唐宋間物。形勝甲天下,日月麗影,印拂階墀,如篩金瀝玉,風動聲清遠,嫋嫋似鸞鳳鳴經,行其下,起人仰止敬肅,爽朗暢悦。詩曰:
宮牆古柏碧森森,培植千年雨露深。
泮水滋成蒼秀色,芹香薰老歲寒心。
講堂照日雲流砌,書閣凌空月滿林。
天際笙簧風細細,諸生弦誦和歌吟。 [1] 
今貌
邢台文廟 邢台文廟
邢台文廟又稱順德府文廟,唐代稱文宣王廟,宋、元時統稱孔廟,明、清稱文廟,大成殿是文廟的主要建築,位居於全廟的中心。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建造在一個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台基之上。通體七楹,面闊二十一米;前後三跨,進土十五米。單脊歇山頂,飛檐四起,檐下斗拱三跳六鋪,脊上二鴟吻東西對列,整個大殿造型,莊嚴肅穆。大成殿是文廟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也是知識分子設饌祭孔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各府、縣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學童入學和年青知識分子考中秀才後,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順德府文廟中其他建築均已被毀,唯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被河北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成殿內重修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和孔子聖蹟圖36幅彩繪,大成殿月台欄板和台階改建,以及東西兩廡的修建,是邢台市祭孔的聖地。

順德府十二景雉堞荷香

雉堞荷香  [李京原文] 郡城高堅,池復深闊,女牆分列,箭樓威壯。四門門四重,左出右入,他郡無也。池種蓮,東北最多。開時如散妙蓮花,如眾香國,池如香水海。北門外舊時有亭,曰君子亭。金大定間修後,改曰柳溪亭。為遊憩玩賞勝地。今廢址仍存,蓮香尚在人心目。詩曰:
四圍楊柳繞城堤,池內荷花開放齊。
露滴珍珠擎翠盎,風飄絳縞落青泥。
人遊洛浦情偏蕩,酒載蘭陵醉欲迷。
玩賞流連歸去晚,戍樓角動月明西。 [1] 

順德府十二景龍崗霜月

龍崗霜月  [李京原文] 龍崗,西城外城西北隅起,西南隅止,長五里,高五丈。厚二丈許,土龍也。如繩如帶,如龍如蛇,後周以此名縣。無林木蔽,少農牧踐。八、九月,霜月凝空,城頭下瞰,蜿蜒蠕蠕,似動似走,似起似卧,有五色雲護之。元儒董樸結廬其傍,講周、程、張、朱之學教士,隱居五十年,號龍崗先生。詩曰:
鬱鬱葱葱五里長,城頭遠眺小平崗。
曉風浮動黃如霧,夜月輕微淡似霜。
高不居村分土聚,逶迤近郭護金湯。
迴旋龍脈饒形勝,北拱皇都控大荒。 [1] 

順德府十二景檀台煙雨

檀台煙雨  [李京原文] 順德,信都也,即邢侯國城,為卧牛城。首西南昂然,尾東北伏然。牛首下有石如柱,立土中數丈,不得根,名栓牛石。地多榆、柳、槐、棗,蒙密蓊蔚,雜果樹更夥。巋然土丘,相傳戰國時,趙成侯都邢,魏獻“榮椽”,因築檀台,以朝諸侯。今煙雨之朝,林莽中猶見台也。詩曰: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見榮椽空土丘。
衰草悽悽迷故址,荒林莽莽盡耕疇。
淡雲疏雨流霜月,穴兔棲狐卧喘牛。
感慨西風憑弔者,誰人能説趙成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