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項南

(中共福建省委原書記)

鎖定
項南(1918年11月—1997年11月10日),原名項德崇,福建省連城縣人,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早年隨父親項與年從事閩浙贛邊區革命根據地開闢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爆發後,為抗日救國,幾經輾轉,於1941年春,到達鹽城新四軍軍部。1941年9月18日,出任建陽縣政府首任財經科科長,為創建抗日新政權,開展敵後根據地的財政建設,打破日偽經濟封鎖作出重大貢獻。1942年2月,先後任阜東縣縣委秘書、縣委宣傳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鹽阜五分區、十一分區財經處處長。1949年2月,赴皖中開闢新區。新中國建立後,先後任安徽省青年團書記、華東局青年團書記、團中央書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第一政委。黨的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5] 
1997年11月10日病逝於北京。 [1]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項南
別    名
項德崇(原名)
國    籍
中國
籍    貫
福建省連城縣
出生日期
1918年11月
逝世日期
1997年11月10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項南人物生平

項南 項南
項南(1918-1997),原名項德崇,福建連城人。從小受革命家庭的薰陶和中央蘇區環境的影響,11歲任文坊少年先鋒隊隊長。民國19年起,隨做中共地下工作活動的父母先後在南京和上海半工半讀。其間發生的“九一八”、“一二·九”等重大事件及父母的被捕、生活的貧困,強烈地震撼着少年項南的心靈,激發他閲讀進步書籍、積極尋求革命真理。民國26年,在福建長樂縣組織“明天劇詠團”,進行抗日宣傳。民國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在順昌縣發起組織“順昌抗敵劇團”並任團長。民國28年1月,在閩清縣政府任戰時民教工作隊隊長,開辦農村夜校和街頭講座,運用戲劇宣傳抗日救亡。民國28年10月,任廣西桂林苗圃主任、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協進會理事、成達師範教員。民國30年3月,由香港幾經輾轉到達蘇北鹽城新四軍軍部,由中共華中局分配工作。民國31年至民國34年,先後任阜東縣政府秘書,中共阜東九區區委書記,阜東縣委宣傳部部長,蘇北第五分區專員公署建設處處長等職。民國36年至1950年,先後任蘇北第十一分區專員公署財經處處長,中共東南縣委副書記兼東南縣支隊政委,青年團皖北區工委副書記、青委書記等職。
1951年,任青年團安徽省委書記、中共安徽大學支部書記。1952年,任青年團華東工委第二副書記。1954年,被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任共青團中央宣傳部部長。1956年,當選為中共八大代表。1957年,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在團中央工作期間,為團的建設和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與心血,在努力培養青年高尚道德品德、提高文化素質、動員青年向科學進軍和增進與各國青年友好了解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為推動團的建設與青年工作提出了許多有膽識、有價值的改革意見。由於在團中央三屆三次全會上提出過“改進青年工作的十點建議”被誣為“犯了嚴重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受到點名批判,錯誤處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譚震林得知此事,覺得對項南處理不公,據理説“情”。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小平聞悉此事,也與譚同感,於是出面表態:保留黨籍,調農場勞動。鄧當時的巧妙表態,既繞過了政治“暗礁”,又挽救了項南的政治生命。1961年,調任八機部辦公廳副主任,後任農機局局長。
項南 項南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0年5月恢復工作後,歷任一機部農機局局長,一機部黨的核心小組成員、副部長。1979年2月,任農機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其間,把自己的專長學識和全部精力致力於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機械和技術,借鑑國外先進經驗,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機化的戰略性意見和發展村鎮“五小工業”為農機積累資金的思路。參與組織第二、三次全國農機化工作會議,為農機工業的發展、農機化體系的建立、落實農業機械化的方針和農機行業的國際交流、引進先進技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農業機械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80年,項南調福建省工作,歷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務書記、福建省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兼省軍區第一政委、中共福建省委書記,並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項南在主持福建省委工作期間,團結帶領省委“一班人”,堅決貫徹執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結合省裏實際提出了一系列開拓性思路。親自動筆撰寫理論文章和省報社論,宣傳改革開放,更新觀念;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幹部羣眾的積極性;針對福建山多海多地少的特點,果斷地提出改變福建落後面貌,必須利用山地以發展果木及經濟作物、利用海水和灘塗以發展捕撈及養殖的“山海經”戰略;提出和組織實施了修建廈門國際機場和水口水電站、引進全自動程控電話等改變投資環境的“十大建設”,支持和鼓勵為國有企業“鬆綁放權”,為福建改革開放、經濟的崛起和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針對全省底子薄、基礎差的狀況,大膽提出“鄉鎮企業打頭陣”,積極倡導和大力扶植鄉鎮企業,熱情讚頌“鄉鎮企業一枝花”,使鄉鎮企業在短時間內得到蓬勃發展,成為帶動全省經濟建設的生力軍和排頭兵;強調智力開發,以智取勝,推進山區和沿海兩條線建設;針對福建僑鄉特色,十分重視落實華僑政策,大力加強與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的關係與合作,極大地激發了華僑愛國愛鄉的熱情,形成了僑胞踴躍到閩投資辦廠、辦學的大好局面;十分重視廈門經濟特區建設。1984年,鄧小平到福建視察,項南建議把廈門特區從2.5平方公里擴大到全島,建議將沿海城市全面開放。鄧小平回京後,中央很快作出了決定。沿海14個城市對外開放,廈門特區擴大為全島。項南還十分注重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親自總結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努力建設文明窗口、文明城市;熱愛羣眾,深入基層體察民情,足跡遍佈八閩的山山水水,深受福建人民的愛戴。在為促進全省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中,傾注了全部心血。他在福建任職期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福建省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為福建各項事業的發展及廈門特區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7年,退居二線以後,仍積極投身於扶貧濟困、職業教育和老區建設事業。1989年後,擔任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顧問、中國扶貧基金會首席顧問等職。矢志於中國的扶貧事業,經常深入冀、魯、閩、皖、蘇、贛、陝、甘、寧等老、少、邊、窮地區調查研究,同當地幹部羣眾商量脱貧致富方案,為農村脱貧致富奔小康作出了貢獻;由他參與發起的《發達地區幹部支援貧困地區》的倡議,為扶貧工作增添了新的內容;為貧困地區引進開發項目、開辦扶貧開發培訓中心和職業學校及培養技術骨幹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爭取港澳台友好人士的資金和物資扶助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受到中央的表揚和各省的歡迎。
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項南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2年,被選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7年,列席中共十五大。
項南寫給習近平同志的親筆信 項南寫給習近平同志的親筆信
1997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 [3]  [6] 

項南人物評價

項南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忠誠黨的事業,忠於人民。一生堅持真理,為人坦率正直,光明磊落,清正廉潔,以身作則,寬容大度,生活節儉樸素,不搞特殊,嚴格要求子女和親屬,處處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和道德風範,始終保持着人民公僕的本色。 [3] 
項南一生堅持真理,百折不撓,光明磊落,清正廉潔,寬容大度,生活節儉樸素,不搞特殊,始終保持着人民公僕的本色;他嚴格要求子女和親屬,處處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我們留下了一位共產黨人、一位人民公僕的真實榜樣。(《中國紀檢監察報》評) [4] 

項南人物事蹟

項南平易近人,對自己要求嚴格,從不搞特殊化。他到福建上任時,為了不驚動省裏同志,以先派秘書去為藉口,自己悄悄坐上南下福建的列車。當省委辦公廳一名接待處長去接項南秘書時,沒料想接到的卻是項南本人。項南到福建後,每次下鄉都是輕車簡從,與隨行人員、新聞記者和當地領導一起乘坐一輛中巴車,邊走邊看邊聽彙報。到基層調研考察,他提出“約法三章”:一、不允許當地領導到邊界迎接;二、不允許擺宴席;三、不允許接受當地送的土特產和禮品。這個規定到他離開福建時也沒有打破過。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