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頂螄山遺址

鎖定
頂螄山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區蒲廟鎮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螄山上,是廣西境內保存面積最大、出土遺物、遺蹟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之一。 [1-2] 
頂螄山遺址位於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階地,在八尺江與清水泉交匯處的三角嘴南端,南依低矮綿延的丘陵。遺址東、西、北三面各有一魚塘,使遺址的北部和東部受到輕微的破壞,現存面積約5000平方米,是廣西發現的保存狀況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之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1] 
2001年6月25日,頂螄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22年8月,入選第一批廣西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4] 
中文名
頂螄山遺址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區蒲廟鎮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螄山上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5-101-1-101

頂螄山遺址歷史沿革

頂螄山遺址
頂螄山遺址(3張)
1994年,邕寧縣文管所對頂螄山遺址進行了調查。
1996年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工作隊、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和南寧市博物館對頂螄山遺址進行了複查。
1997年~1999年,頂螄山遺址進行了四次發掘,揭露面積600餘平方米,獲得了大量自然和文化遺物。 [1] 

頂螄山遺址遺址特點

  • 綜述
頂螄山遺址堆積自下而上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棕紅色粘土堆積,疊壓在螺殼層之下不含螺光,厚20~30釐米。第二階段是以螺殼為主要包含物的堆積,也是遺址的主要堆積,堆積自東向西傾斜,厚10~230釐米。第三階段為灰褐色粘土堆積,不含螺殼,並發現柱調等遺蹟,該層堆積主要分佈在遺址東部,疊壓在螺殼層之上,為遺址最晚的堆積。 [5] 
  • 墓葬
頂螄山遺址第三期墓葬較多,出現了相當數量的肢解葬,即把人體從關節處肢解後放置在墓中。如墓葬M65中,墓主的頭被割下置於胸腔內,四肢也被肢解擺放。這種葬俗為過去考古所未見,對研究當地的社會結構和風俗習慣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1] 

頂螄山遺址文物遺存

頂螄山遺址出土的陶器
頂螄山遺址出土的陶器(4張)
頂螄山遺址共出土石器、骨器、蚌器等1000多件,陶器23件及大批陶片;發現墓葬331座,出土人體骨骼400多具;發現居住遺蹟1處;還出土了一大批軟體動物遺骸及牛、鹿、象、馬等多種動物骨骼。 [2] 

頂螄山遺址文物價值

頂螄山遺址各期文化特徵突出,發展序列清楚,大體上代表了南寧地區10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為構建廣西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據。其第二、三期堆積內涵豐富,特徵突出,被命名為“頂螄山文化”,成為廣西第一個被確認的史前文化。遺址的出土文物為探討廣西在華南與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史前廣西的自然環境及其變遷以及人與自然環境間的互動關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頂螄山遺址歷史文化

  • 傳説
在南寧市邕寧區蒲廟鎮南部的新新村一帶,流傳着一個美麗的古代神話傳説:很久很久以前,清水泉中有一條長達20裏的巨龍,是周圍村莊的保護神。後來,巨龍想進入河流、迴歸大海,就從清水泉飛到八尺江邊,卻因力氣用盡,落在岸邊動彈不得。附近村民為報巨龍多年護佑之恩,就通過打獵、撈螺來供養巨龍。多年以後,巨龍還是未能恢復神威入江歸海,最後化為頂螄山,依舊護佑這一方福地。 [2] 

頂螄山遺址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頂螄山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22年8月,入選第一批廣西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4] 

頂螄山遺址所獲榮譽

時間
榮譽
1997年

頂螄山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頂螄山遺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區蒲廟鎮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螄山上。
  • 交通信息
從南寧市邕寧區人民政府駕車,大約21分鐘到達頂螄山遺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