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響水鎮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轄鎮)

鎖定
響水鎮,隸屬於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地處響水縣西北部,東接雙港鎮,南與小尖鎮相鄰,西與灌南縣三口鎮接壤,北枕灌河與灌南縣長茂鎮隔河相望, [1]  區域總面積51.21平方千米。 [5]  截至2019年末,響水鎮户籍人口為86414人。 [5] 
明代,屬莞瀆鹽坊;1962年10月,置響水鎮,屬灌南縣。 [1]  截至2020年6月,響水鎮轄8個社區、3個行政村, [2]  鎮人民政府駐黃海南路88號。 [1] 
截至2019年末,響水鎮有工業企業263個,其中規模以上1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5個。 [5] 
中文名
響水鎮
別    名
響水口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
地理位置
響水縣西北部
面    積
51.21 km²
下轄地區
8個社區、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黃海南路88號
電話區號
0515
郵政編碼
224600
氣候條件
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灌河
船閘公園等
車牌代碼
蘇J
人    口
86414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響水鎮歷史沿革

明代,屬莞瀆鹽坊。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稱為吳集。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易名響水口,屬海州莞瀆鎮。清宣統三年(1911年),屬東海縣。
民國元年(1912年),屬灌雲縣,置響水鎮。民國二年(1913年),為響水口市,屬灌雲縣;後改為響水區,為灌雲縣第五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屬漣灌阜邊區街道辦事處。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5月,為濱海縣第四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為響水區;同年10月,析響水區置響水市。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撤銷響水市,仍屬響水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2月,建立響水街道辦事處,屬濱海縣。
1949年11月,濱海、阜東兩縣合併為濱海縣,屬響水區。
1958年10月,成立響水躍進公社。
1959年3月,更名響水公社。
1960年4月,劃屬灌南縣。
1962年10月,置響水鎮,屬灌南縣。
2001年6月,響南鄉併入響水鎮。 [1] 

響水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轄東園、城東、城南、南園、灌河、西園、小浦、五河、響港、灌江、黃東、黃河、金灣、東風、葛莊15個社區和上興、苗寨、潘莊3個行政村,下設79個居民小組、44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0年6月,響水鎮轄8個社區、3個行政村:東園社區、城東社區、城南社區、西園社區、南園社區、灌河社區、小浦社區、五河社區、上興村、苗寨村、潘莊村, [2]  鎮人民政府駐黃海南路88號。 [1] 

響水鎮地理環境

響水鎮位置境域

響水鎮地處響水縣西北部,東接雙港鎮,南與小尖鎮相鄰,西與灌南縣三口鎮接壤,北枕灌河與灌南縣長茂鎮隔河相望, [1]  區域總面積51.21平方千米。 [5] 

響水鎮地形地貌

響水鎮地處黃淮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略呈南高北低; [1]  最大高差8米左右。

響水鎮氣候

響水鎮位於暖温帶南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天氣特點是:温和暖濕、雨水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各季氣候:春季(3——5月):氣温回升較慢,冷空氣活動頻繁,忽冷忽熱,雨水稀少,春旱多發;夏季(6—8月):雨水多而集中,高温日不多,光照充足;秋季(9—11月);冷空氣來得早,降温快,雨水少,常有伏旱發生;冬季(11—2月);天氣乾冷,雨雪較少。

響水鎮水文

響水鎮境內河道主屬灌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灌河、響坎河、通榆河、黃響河、紅衞河、唐響河、甸響河、一帆河等,均流入灌河;河流總長度215.3千米,河網密度2.35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灌河,自灌南縣北流經陳家港入黃海,境內長10千米。 [1] 

響水鎮自然資源

2011年,響水鎮有耕地5.46萬畝,人均0.39畝。 [1] 

響水鎮人口

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總人口有14.1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54萬人,城鎮化率88.4%。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男性60334人,佔50.7%;女性58606人,佔49.3%;以漢族為主;有回、蒙古、藏等14個少數民族,共119人,佔0.1%。2011年,響水鎮人口出生率19.12‰,人口死亡率14.15‰,人口自然增長率4.9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499人。 [1] 
截至2017年末,響水鎮常住人口為103296人。 [3] 
截至2018年末,響水鎮户籍人口為86576人。 [4] 
截至2019年末,響水鎮户籍人口為86414人。 [5] 

響水鎮經濟

響水鎮綜述

2011年,響水鎮實現生產總值27.8億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45億元、15.89億元、9.46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例為8.8:57.2:34。2011年,響水鎮地方財政總收入4.0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68億元;人均財政收入2856元。2011年,響水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0643元。 [1] 
截至2018年末,響水鎮有工業企業236個,其中規模以上1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3個。 [4] 
截至2019年末,響水鎮有工業企業263個,其中規模以上1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5個。 [5] 

響水鎮農業

2011年,響水鎮農業總產值3.89億元。響水鎮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響水鎮生產糧食34001噸,人均240千克。響水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淺水藕、赤穗梨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響水鎮生產肉類2319噸;畜牧業總產值1.1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8.3%;漁業以淡水養殖、淡水捕撈為主。2011年,響水鎮水產品產量2147噸,漁業總產值0.38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9.8%。 [1] 

響水鎮工業

2011年,響水鎮工業總產值為71.31億元;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家,實現增加值9.65億元。 [1] 

響水鎮商貿

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有商業網點4472個,職工11859人;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93億元。 [1] 

響水鎮金融業

2011年末,響水鎮有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設的分行或設立的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為2.17億元,各項貸款餘額8654萬元。 [1] 

響水鎮社會事業

響水鎮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有幼兒園26所,在園幼兒2680人,專任教師156人;小學6所,在校生15723人,專任教師35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471人,專任教師78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6928人,專任教師541人;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有初中1所、小學1所、幼兒園23所。響水鎮主要學校江蘇省響水中學、響水縣第二中學。2011年,響水鎮教育經費2571萬元,國家財政教育經費2571萬元。 [1] 

響水鎮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有文化藝術團體7個;電影院2座,座位1500個,年放映136場次,觀眾達1.62萬人次;有文化站2個,建築面積508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藏書3000冊;農家書屋42個;文化行業從業378人。響水鎮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書法、作家、攝影、集郵、地方戲曲協會等。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有體育場地72處,90%的社區和100%的村安裝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35%。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有線電視用户數為3.5萬户,電視綜合覆蓋率96%。 [1] 

響水鎮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9個,其中公立醫院1所,社區衞生室18個;設病牀71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0.5張;專業衞生人員128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0.9人。2011年,響水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5.91萬人次。2011年,響水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76.9/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99%,兒童計劃免疫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62萬人,參合率99.3%。 [1] 

響水鎮社會保障

2011年,響水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為702户,人數1328人,支出341萬元,月人均213.6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75户,人數832人,支出132萬元,月人均132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6人,支出5.91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48人,支出45.7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166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60人次,支出42.53萬元;農村臨時救濟431人次,支出7.59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5809人,參保率32.2%。 [1] 

響水鎮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有郵政網點5個,投遞點2088個,投遞路線單程582千米,鄉村通郵率100%;有電信服務網點8個,固定電話用户26728户,移動電話用户48685户,寬帶接入用户3830户。 [1] 

響水鎮交通

響水鎮有瀋海高速公路過境4千米,204國道過境6千米,226、326省道過境10千米。截至2011年末,響水鎮有縣鎮公路22條,總長56.72千米;境內有通航河道6條,總長136.47千米,灌河為三級航道。 [1] 

響水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響水鎮因地處灌河南岸,河牀陡深,潮漲潮落,支流匯聚,跌水訇鳴,聲聞數里,故名響水口。 [1]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侯學元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江蘇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年7月:1152-1153.
  • 2.    響水鎮2020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12-13]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170.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173.
  • 5.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