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國

(戰國七雄之一)

鎖定
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 [1]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大夫滅智伯荀瑤,瓜分晉地,是為晉陽之戰。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韓哀侯鄭國,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前325年魏惠王韓宣惠王(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尊為王。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舊地置潁川郡
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和利劍,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 [6]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申不害變法),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使公元前230年,韓國成為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2-4] 
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正式承認)韓、魏、趙為諸侯,至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歷時173年。韓國先後13位君主,其中後五任稱王,王國曆時104年。
中文名
韓國
簡    稱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平陽(臨汾)、宜陽(宜陽)、陽翟(河南禹州)、新鄭(河南新鄭)
主要城市
平陽、宜陽、陽翟、新鄭
官方語言
上古漢語
貨    幣
鋭角布
時    區
東八區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韓景侯
國家領袖
韓王安
主要民族
華夏族(漢族古稱)
存在時間
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30年
國    姓
姬姓韓氏
亡    於
秦國
爵    位
侯爵(前315年稱王)
始    祖
韓景侯韓虔
末代國君
韓廢王韓安
名    人
韓非張良申不害
遺    址
鄭韓故城
王    陵
韓王陵

韓國國號

韓國是周朝末期諸侯國,戰國七雄之一,史學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戰國七雄。
戰國時期韓國錢幣 戰國時期韓國錢幣
周武王滅商後,周朝實行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平息了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亂。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於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後改成晉,韓國的先人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受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春秋末年,韓貞子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
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州) [5] 

韓國歷史

韓國起源

三晉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 三晉地區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
曲沃桓叔庶子韓萬,因協助曲沃武公由曲沃代翼,被武公封於韓地,繁衍氏族,在韓獻子在位時成為晉的門閥名卿,傳至韓康子。公元前455年~公元前453年,韓康子與魏桓子奉智伯之命,在晉陽之戰中,討伐趙襄子。最後韓、魏倒戈,與趙合滅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從此韓、趙、魏三卿世族獨霸晉政。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承認晉三卿為諸侯,韓國正式立國。是為三家分晉,因而後世又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韓國強盛

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國,並遷都新鄭。但由於七國間韓地處諸國包圍之中,發展空間小;國土面積又最小。故屢遭其他六國攻伐。至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加強中央集權,整頓軍備。使韓國國力大增,十數年間,諸侯無侵者。

韓國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在昭侯時的短暫強盛之後,韓國迅速衰落。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
戰國末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公元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現了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在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成為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國家。

韓國疆域

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範圍大致包括今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長葛市等地,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等,初都陽翟(今河南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韓國政治

此後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後迅速強大,成為戰國初期的天下霸主。三晉相鄰,魏國多攻趙韓兩國,三晉衝突驟然加劇。當此之時,韓國已經窮弱,在位的韓昭侯起用京人(京,戰國地名,故鄭國之地,今滎陽東南地帶)申不害發動了變法。申不害是法家術派名士,是術治派的開創者。術治而能歸於法家,原因在申不害的術治以承認國法為前提,以力行變法為己任。
在韓非將“術治”正式歸併為法家三治(勢治、法治、術治)之前,術治派只是被天下士人看作法家而已。究其實,術治派與當時真正的法家主流派商鞅,還是有尖鋭衝突與重大分歧的。分歧之根本,法家主流主張唯法是從,術治派主張以實現術治為變法核心。《申子》雲:“申不害教昭侯以馭臣下之術。”《史記·韓世家》載:“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韓國軍事

戰國三晉地區典型的錯金銀嵌松石帶鈎 戰國三晉地區典型的錯金銀嵌松石帶鈎
中原地區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韓氏立國之後多有徵戰,最大的戰績是吞滅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鄭國,遷都鄭城,定名為新鄭。

韓國後裔

史載,韓氏部族乃周武王後裔,遷入晉國後被封於韓原。《括地誌》雲:“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八里。又在韓城縣南十八里,故古韓國也。”《古今地名》雲:“韓武子食菜於韓原故城也。”今陝西韓城縣境內。遂以封地為姓,始有韓氏。春秋晉景公之世,韓氏部族奠定根基的韓厥時期。其時,韓厥尚只是晉國的一個稍有實權而封地不多爵位不高的尋常大臣,與當時握晉國兵權的趙氏(趙盾趙朔)、重臣魏氏(魏悼子魏絳)之權勢封地尚不可同日而語。韓厥公直,明大義,在朝在野聲望甚佳。其時,晉國發生了權臣司寇屠岸賈晉靈公遇害而嫁禍趙盾、剪滅趙氏的重大事變。在這一重大事變中,韓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趙盾無罪,後又保護了“趙氏孤兒趙武,再後又力保趙氏後裔趙武重新得封,成為天下聞名的忠義之臣。這便是流傳千古的趙氏孤兒的故事。
趙氏復出,屠岸氏滅亡,韓厥擢升晉國六卿之一,並與趙氏結成了堅實的政治同盟。韓氏地位一舉奠定,遂成晉國六大部族之一。

韓國主要人物

將領:暴鳶
謀臣:馮亭、靳黈、公仲朋、田苓
宰相:
申不害是初期的著名人物,法家中“術”的代表人物。《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後面寫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幹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張開地是張平父親,楚漢時期張良的祖父,為韓昭侯、韓宣惠王與韓襄王的宰相。
張平是張開地之子,楚漢時期張良的父親,為韓釐王與韓桓惠王的宰相,與父親張開地共同擔任戰國時代韓國五任韓王的宰相,此稱為五代相國。
俠累,韓烈侯在位初期,俠累任韓國的相國,與濮陽的嚴遂(字仲子)爭權,嚴仲子失敗,出走他國。後來在齊國,有人向嚴仲子推薦聶政。 嚴仲子僱聶政殺俠累,於威烈王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俠累被殺。
説客:韓陽、尚靳、張翠
其他:
鄭國是晚期的著名人物,他是韓國派去秦國的水利工程師,他修築了鄭國渠,韓國派他去,本來是為了耗費秦國的財政,卻幫助了秦國農業躍進,税收大增。
韓非是晚期的著名人物,他是韓國宗室貴族,是法家代表人物,曾自學道家老子思想,又拜儒家荀卿為師,兼採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等三家學説之長,以儒家與道家的學説為本,發揚法家,集法家思想的大成。後被迫跟隨秦始皇,遭李斯害死。

韓國大事年表

前403年:周命晉大夫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三家分晉)。
前400年:韓聯同魏趙伐楚,至桑丘。鄭圍韓陽翟。
前394年:韓救魯於齊。
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
前385年: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
前380年:齊伐燕,取桑丘。韓聯同魏、趙伐齊,至桑丘。
前378年:韓聯同魏、趙伐齊,至靈丘
前376年:韓聯同魏、趙三家廢晉靜公,分其地。
前375年:韓滅鄭,徙都新鄭。
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於洛陽。
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於澮。
前358年:秦敗韓師於西山。
前353年:韓伐東周,取陵觀、廩丘。
前351年: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申不害變法)。
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馬陵之戰
前337年:韓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
前333年:合從。
前323年:韓、燕皆稱王。
前318年: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函谷關之戰)。
前317年: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麿、申差於觀澤。
前316年:侵秦,敗北。
前314年:被秦敗於岸門,韓太子倉入質於秦以和。
前312年:秦、韓、魏南襲楚,至鄧。
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萬(宜陽之戰)。
前306年:秦以武遂復歸之韓。楚王與齊、韓合從。
前303年:秦復取韓武遂。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國引兵去。
前301年:秦會韓、魏、齊兵伐楚,敗楚(垂沙之戰)。
前296年: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函谷關之戰)。
前293年:韓、魏伐秦。秦白起擊敗魏師、韓師,斬首二十四萬級,拔五城(伊闕之戰)。
前291年:秦伐韓,拔宛。
前290年:韓入武遂地二百里於秦。
前286年:秦敗韓師於夏山
前284年:樂毅領燕、秦、魏、韓、趙聯合伐齊。
前275年:秦相國穰侯伐魏。韓暴鳶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
前273年:魏趙聯合伐韓華陽。秦救韓,殺魏趙兵十四萬。秦王欲令韓、魏與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齊趙聯合伐韓,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
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韓獻上黨與趙。
前256年: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前254年:韓王入朝於秦。
前249年:秦伐韓,取成皋、滎陽,成為秦國的三川郡
前246年:韓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
前244年:蒙驁伐韓,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趙、魏、韓、衞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函谷關之戰)。
前233年:韓王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聘秦。
前231年:韓向秦獻南陽地。
前230年: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韓亡。
楚漢爭霸時期,韓國曾復國,後被滅。

韓國國君世系

次序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在位年數
備註
1
韓武子


曲沃桓叔庶子,被封於韓
2



3
韓簡



4
韓子輿
韓輿



5



6
?—前514年


7
前514年—?


8



9



10
?—前425年

前453年,與趙、魏滅智伯瑤,三分智地
11
韓啓章
前424年—前409年
16

12
前408年—前400年
9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侯
13
韓取
前399年—前387年
13
又作韓武侯
14
韓猷
前386年—前377年
10

15
韓屯蒙
前376年—前374年
3

16
韓若山
前374年—前363年
12
又作韓共侯、韓莊侯
17
前362年—前333年
30
又作韓昭僖侯、韓昭釐侯
18
前332年—前312年
21
前323年稱王,又作韓宣王、韓威侯
19
前311年—前296年
16
又作韓襄哀王、韓悼襄王
20
韓咎
前295年—前273年
23

21
前272年—前239年
34
又作韓惠王
22
前238年—前230年
9
前230年,秦滅韓
參考資料
  • 1.    《史記·韓世家》“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武子後三世有韓厥,從封姓為韓氏。”
  • 2.    南水北調工程河南文物考 豪華韓王陵顯露真容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1-08]
  • 3.    45裏古城牆:訴説鄭韓故城的傳奇與變遷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7-01-08]
  • 4.    能臣申不害  .網易[引用日期2015-05-12]
  • 5.    (漢)司馬遷著;(明)茅坤編纂;王曉紅整理,《史記》選本叢書 史記抄,商務印書館,2013.11,第185頁
  • 6.    《史記-蘇秦列傳》“天下之彊弓勁弩皆從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來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