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衍

鎖定
韓衍(1870~1912.04)江蘇丹徒人。早年入北洋幕府,任督練處文案。後赴安徽,任督練公所文案不久辭職,創辦《通俗報》,宣傳革命。辛亥革命後,與管鵬、吳腸谷等在安慶發動起義響應。安徽獨立後,發起組織維持皖省統一機關處,被推為秘書長。曾領導青年軍,維持地方秩序,任總監兼一大隊隊長。1912年4月被刺死。 [1] 
中文名
韓衍
別    名
韓蓍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0年
逝世日期
1912年4月 [2] 
職    業
革命家
出生地
江蘇丹徒
人物生平
韓衍即韓蓍伯,他的事蹟,遠在五十年前,陳獨秀就為他寫過一篇“孤雲傳”,登載在章士釗主編的“甲寅雜誌"上,後來泰東書局出版的“名家小説選輯”也收進這篇文章。陳獨秀這篇文章是仿照唐人傳奇寫的,從所寫的事實來看,差得很遠,尤其是對韓菁伯之死,説得更是含糊。韓蓍伯的思想、作風,在辛亥革命前後安徽的知識分子當中影響很大,韓不愧為辛亥革命一位很有成就和有威望的重要歷史人物。
韓衍,又名“重”(據《天倪齋詩》),“孤雲” 是他的別號。他的出生時間,約在清同治末年。可能考中了秀才,也可能捐過一個小官,但他在仕途上是不被看重的。他具有豐富的文學修養,才氣橫溢,不同流俗,因此他的交遊很廣。從他詩中可以看到,清朝的狀元張謇,是他的老師,探花袁勵準和袁的八弟袁體明是他的朋友。廬江的吳保初、陳子言、陳仲遠以及吳保初兒子吳公穆,桐城的吳蘋溪,舒城的陶壽銘,四川銅梁的吳昆吾,大名都督吳祿貞,也是他的朋友。而與趙聲交誼尤厚。後來到了安徽,他和陳獨秀、孫養癯、楊塵因、王肖山等都是莫逆之交。從他的交遊來看,這裏面有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員,有康梁維新派,也有清朝的大官僚,有幫閒的文人,成份很複雜。但是韓蓍伯本身是具有高度的民族正義感的,他的愛國心非常強烈。
清王朝自甲午(光緒二十年)一戰之後,國勢日頹,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進佔都城,又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當時知識分子中的有志之士,都感到民族滅亡的危險,認為挽救的道路,要組織武裝,在於民族自覺,發動起義來解決問題,而絕不能把希望寄託於腐敗的清政府。韓蓍伯就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是組織革命“青年軍”的發起人。他的詩集,有題為《兵氣》這一篇,詩云:“ 囂囂兵氣聚蚩尤,太白光寒照五洲。庚子難忘吾國恨,山圍戰骨野花秋。”所謂“山圍戰骨”,指的是陣亡的義和團。義有題為“保定口號”一首雲:“ 誰從輦路入京華?有客西行苦憶家。四載無人説兵事,一城開盡白槐花。”其時,慈禧太后那拉氏和光緒皇帝,都因八國聯軍入侵逃出北京,待返回北京之後,他們依舊過着帝王的豪華糜爛生活,完全置國家民族危機於不顧。詩中所説“四載無人説兵事”,反映了韓循對清政府有很大的憤慨。從這裏可以看出韓術的愛國思想確實是很強烈的。
韓蓍伯和他的朋友們計劃過,將來訓練一支強大的軍隊,軍隊的旗幟是紅色底子,中間嵌一個黃色的“人”字。他的意思是,要為革命人道而戰,這裏面就包括了推翻清政府在內。他還用哥弟倆對唱的形式,作了兩首軍歌。哥哥唱:“燈下磨槍怒氣蒸,絲絲短髮血如繩。誓當共飲長城下,夜渡黃河百丈冰”。弟弟唱:“長白山頭立馬時,雪深如海陣雲馳。與君一掃匈奴窟,為執軍前‘人字旗’。”詩中的“短髮”,是暗示要剪辮髮,推翻清朗的制度。“長白山頭”和“一掃匈奴窟”等語,實質上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更加明顯地把矛頭指向帝國主義走狗清政府,抵抗外來敵對勢力的侵略。
韓蓍伯對辛亥以前的革命犧牲者,深表同情和懷念。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韓這時也在安慶。徐犧牲後,他曾有詩哭之。詩云:“碧血藏來土未乾,百年城郭有餘寒。此身化作干將去,心似洪爐在世間。”又有《哭採琳》一首(採琳是黃花崗烈士之一) :“袖翻海水入羊城,千里東濠夜有聲。所欠故人惟一死,頭顱擲地作雷鳴。”所有這些,都説明他是真正具有高度的民族正義感的。他對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是一個積極擁護者。但他是不是同盟會會員,迄無明證。他還有一本著作,名曰《孤雲冷語》(一名《韓衍子》),只有薄薄的幾頁,後來他組織“青年軍”,便用它作為講義。這本書,當時並沒有印行,所傳的都是油印本或抄本。1920年前後,錢杏郵(阿英)在六安第三農業學校教語文時,也曾用它作過講義,可惜現在已是片紙難找。這部書的寫作方式,類似宋人語錄體,每篇都是寥寥幾句話,有文言,有語體。下筆犀利警煉,人們都歡喜看。它的思想內容,都是鼓吹革命,提出革命的目的在於解放整個人類,革命的手段則重在激發人心,對惡勢力、舊制度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這時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還未出現,關於民主革命的整套理論,除他的“ 孤雲冷語”之外,還不多見,他常常鼓勵人們致力於革命事業要能勇猛邁進,在生活方面要厲行檢樸,能吃苦耐勞。他的這些思想,廣泛地影響着當時的知識界,促使許多知識分子去努力尋求真理。像陳獨秀、王肖山等人,都多少受了他的影響。
韓蓍伯大約在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或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來到安徽。那時安徽的藩台馮煦,韓和他是同鄉,便在馮的幕府裏面司文案。光緒三十三年,巡撫恩銘被刺身死,清廷派朱家寶繼任,他又輾轉入了朱的幕府。辛亥九月,武昌起義,他和陳獨秀、陶壽銘等人,説服朱家寶響應起義,安徽乃告光復。但這時安徽的局面很混亂,王天培、黃煥章、黎宗嶽等都想當安徽都督。10月裏,和議成功,清帝退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皖人推孫少侯為安徽都督。孫是老同盟會會員,曾因參加革命,為兩江總督端方誘捕下獄,資格很老,聲望很高。但他是個文人,手無寸鐵,不敢輕來就職。韓蓍伯仗義直言,向各方面聯絡鼓吹,歡迎孫少侯來皖.因此孫到皖就職以後,對韓非常重視,凡是韓的建議,多予採納。韓為人剛正,敢作敢為。這時有一個名叫翟其鳴的(霍邱縣人,孫少侯的被捕,是由於他的告發),混入革命隊伍,到了安慶。韓蓍伯得知這一消息,叫他的學員朱某在金谷春酒家請翟吃飯,翟走進房間,還沒有坐定,朱便掏出手槍把翟擊斃。韓在第二天便宣佈了翟的罪行,説“此小子奸而不雄,實在是污辱了我的子彈。”
從此以後,孫少候對他更加佩服。但也有些人認為他手段“太辣”,不免有所畏懼和忌妒。這時他的家,住在安慶城北隅四方城,買了一間小樓,題名“ 綠雲樓”,又娶了一個老婆名叫紅葉。他的經濟並不寬裕,有時窮得典當衣物來維持生活,但他絕不開口向人借錢。在這年的春節,他在他家的大門上貼出“盤古第二;乞丐無雙”這樣一副春聯,大家見了都不免感到奇特。這時,他同陳獨秀、孫養癯、楊塵因辦了一個報,名日“安徽船”。他當社長,陳獨秀是總編輯。這個報社在懷寧驛口附近。第一天出版,韓著伯做了一首祝詞:“ 懷寧驛口浪滔滔,萬馬聲中第一篙。 寄語諸君須坐穩,前途月黑正風高。”可見當時他對革命的前途是抱着無限的隱憂。不久以後,他便向孫少侯建議組織“青年軍”,並由他肩負起建軍的重任。
“青年軍”始建於辛亥冬季。據瞭解,韓蓍伯當時認為:清帝雖被推翻,但國內和國際問題,還是很多,要想解決這些問題,中國還需要長期革命,但革命一定要有革命的武裝。他之所以主張組織“青年軍”,便是出於培訓革命武裝的需要,認為首先要把幹部訓練好。“青年軍”的組織內容和訓練方法,都由韓蓍伯親自定出。它的最高統率者,名曰“總軍監”。這一職務,由韓擔任;下設兩個分監,一個是易月村,一個是王肖山;初步成立三個隊,每隊一百二十人。當時在安徽分佈情形是:皖南一個隊,由易月村負責;皖西一個隊,由王肖山負責;皖北一個隊,由他本人負責。“青年軍”的招收對象是十八歲至二十五歲的青年,一般要具有中學生的文化程度。“青年軍”的軍士統稱學員,相互稱謂,都叫同志。學員的吸收,是經過考試;投考的人,須具志願書。志願書的內容:首先要服從紀律,再就是要立志獻身革命。入伍以後,吃飯是上下一樣,並且要輪流挑水、買菜,有時還要集體勞動,做一些打柴、修路的工作。他們所到的地方,住的都是公共房屋,絕不佔用老百姓一草一木。部隊開動,不準向公家要伕,路上更不準拉伕。而最突出的是,它的官、佐、士、兵、俠都同一待遇,每人每月八塊大洋。這是韓以前任何軍隊都很難做到或做不到的。
韓蓍伯本人以身作則,他不斷地到三個隊去巡視,每到一處,便以他的“孤雲冷語”作為講義,向他的學員講解宣傳。他身上穿一件舊羊皮袍子,乍望去好像一個道學先生,但講話非常激昂,非常懇切,使聽者樂於接受,感到興奮。他對學員的教育,除了課堂之外,着重於個別談話。他同學員談話,都是彼此坐下,親如家人,提出問題後,平心靜氣地相互討論,沒有一點長官對下屬的派頭。由於他有這樣的好作風,“青年軍”成立沒有多時,威望已籠罩全省。很多的地方,都歡迎“青年軍”前去活動。他的皖西隊,曾經住過我們六安,六安的青年參加的也多,直到韓蓍伯被刺,“青年軍” 解散十幾年後,他們和我談起來,都還很激動,甚至流下了眼淚。
1912年春,柏文蔚就任皖軍總司令。柏在安徽武備學堂畢業,是同盟會會員,在淮上軍人當中,素著威信,這時住在浦鎮。按照軍事的行政系統來説,“青年軍”應該是在皖軍總司令管轄之下的。但韓蓍伯英雄主義的色彩較濃厚,對當時安徽的軍政人物,都有睥睨不屑一顧之慨,對於柏文蔚,又怎能屈服於他呢?柏文蔚也感到照韓蓍伯這樣幹下去,他的總司令便有點“總"不起來,這樣他們倆人,便有了不小的矛盾。韓的朋友和學員中,也有勸他放棄“青年軍”,另搞別的工作的。但他堅持一貫主張,決心要把“青年軍”搞好。但又考慮到還要注意尊重柏文蔚,便派了他的學員白汝浩(潁上縣人,陸軍小學出身)代表他前往浦鎮去和柏文蔚聯繫。結果,柏文蔚撥給“青年軍”五百支馬提尼步槍,五百把軍刀,八百顆炸彈。炸彈是韓著伯最喜愛的,他見了很高興。但有一件事出乎他意料之外,原來柏文蔚已委任白汝浩充當“青年軍”的大隊長,這樣一來,現任的“青年軍總軍監”,無形中就被擱置一邊了。而且“青年軍”現行的規章制度都要推翻,它的訓練、指揮,韓蓍伯個人就不能自由作主了。這對韓蓍伯無異是當頭澆了一瓢冷水。當白汝浩返回,把情況向他報告時,韓對柏文蔚這一措施,非常憤懣,同時對白汝浩也深為不滿,認為他是出賣了團體,出賣了他個人,辜負了他的教育。
於是,白汝浩又悄悄地跑到浦鎮,見了柏文蔚,把經過的情形講了一番。柏文蔚當即來電質問。據李仲揚説:“一連有五天時間,韓蓍伯和柏文蔚都有不斷的函電往還。”泊文蔚要貫徹他的命令,韓蓍伯卻堅持他的主張。各説各的理由,彼此絕不相讓。開頭説的還冠冕堂皇,多少還帶點客氣,到後來越説越氣憤,在急不暇擇當中,出言就不免有些過分,最後韓著伯便叫罵起來。就在這樣僵持的時候,韓蓍伯把他和柏文蔚的往來電文,加以整理印成一本小冊子,名曰《五日交涉記》,向各方面散發,要求社會輿論給以公正的裁判。這使柏文蔚的聲望受到很大的影響,招致柏的責難。和柏文蔚一起的,有個皖軍副司令名叫李斌臣(壽縣正陽關人),曾在陸軍小學當過教官,他便以老師的資格,煽動“青年軍”裏面的陸軍小學分子,叫他們脱離韓着伯,倒向柏文蔚,並要他們擁護白汝浩。
“青年軍”裏面陸軍小學分子畢竟不多,作用雖然不大,卻引起了韓蓍伯的不安和憤怒。於是,韓把白汝浩開除,召集學員訓話,嚴厲地批評了白汝浩,並發動學員們一致聲討。此後不久,約於4月中旬的一天夜間,韓蓍伯到軍政府出席會議,行至同安嶺,突被射擊兩槍,腰部洞穿,卒以不治,獻出了生命。軍政府得知韓被刺的消息後,孫少侯極為悲憤,韓的好友們也震驚非常。孫少侯當即通電各方,懸賞緝拿兇手。不久即於南京下關緝獲“兇犯”歐陽鼎,解至安慶。經過幾次嚴訊,歐陽鼎矢口不認,而白汝浩忽自浦鎮來電,自認刺殺韓着伯,是他所為,並要求自行投案。這樣歐陽鼎便得保釋,但白汝浩始終沒有到案。正在這時,孫少侯去皖,柏文蔚繼任。郭著伯的家屬在安慶的,只有一個女人,一兒一女,年齡都很幼小。此案無人追究,遂不了了之。韓犧牲後,“青年軍”無人過問,便無形解體。
韓蓍伯的遺體,得高語罕、王肖山照料收殮,後來葬於安慶北門外大龍山的附近。他的身後,除書籍衣物外,沒有別的東西。所謂“綠雲樓”,因為兒女們讀書需要學費,後來也賣了。他的兒子,名雁門,曾在上海一個大學裏讀書,學的是工科。女兒名秀蘭,畢業於安慶師範學校,後在蕪湖教過幾年書。女婿是潛山吳遁生,以文學知名,歷任安徽各中學教員,抗日時期,在大別山裏任安徽學院文學教授。有人曾問過吳遁生關於韓的生平,他只茫然地答道:“ 他是被人暗殺的。”此外便沒有多話。這時柏文蔚正在擔任“國民政府”的委員,可能吳有顧慮。
關於韓蓍伯的著作,除了上述《孤雲冷語》和《天倪齋近體詩》之外,在他死後,王肖山還曾為他收羅、編輯成《綠雲樓遺詩》一卷,共有一百多首詩,較《天倪齋近體詩》要多出十分之七。該書曾在安慶印行,當時印數很少,現在已很難看到。另據霍山郭木齋説,韓蓍伯還著有“乾坤要旨”一書,內容是根據“易經”和他自己的見解,闡明宇宙的形成,説法很新潁。據説可以幫助人們研究新的宇宙觀。 [2] 
參考資料
  • 1.    張海赴等主編,中華英烈詞典 1840-1990,軍事譯文出版社,1991.08,第818頁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安徽文史資料選輯 第5輯 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專輯,1981,第155-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