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浚

(明朝右僉都御史)

鎖定
韓浚(生卒年不詳),字晶宇,淄川縣阿里莊(今周村韓家窩)人,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經魁,戊戌年(1598年)進士,先授嘉定知縣,後擢廣西道御史。後歷任兩浙巡鹽使、江右巡按、河南道台、大理寺丞、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 [1] 
本    名
韓浚
晶宇
出生地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傅家鎮小田村
主要作品
《萬曆嘉定縣誌》

韓浚人物生平

韓浚是一位襟懷坦蕩、直言敢諫而又體恤民生的官員。
萬曆中葉後,神宗皇帝終日在後宮玩樂,不理國是,懶於朝政,但文武大臣懾於皇威,無人敢説。而韓浚直言上疏,説皇帝“積怠成玩,積玩成弛,弛政誤國,於民有害”。朝野聞言,都稱讚韓浚膽略過人,敢言直諫,切中時弊。巡鹽兩浙時,韓浚對皇上濫派太監到處設卡,濫收船税十分不滿,他又上疏諫曰:湖口一税,獨税鹽徵收。窮兇極詐的李道,卻招集亡命之徒橫行江上,凡是遇到商人報税,連徵帶罰,動輒上千。然而税卡前面就是石崖,一不小心就船碎人亡,十分危險。韓浚建議立即撤去關卡。為河南道台時,韓浚支持監察官員秉公執法,對事關國家法典大事,不遺餘力地推行,審慎認真地辦理。萬曆四十五年四月《神宗實錄》記載:御史韓浚等奏,糾察彈劾“十大官僚”,敢説敢為,盡職盡責,忠直之性獲譽。
韓浚初任嘉定知縣時,便對流行的時弊大膽進行改革,留下許多惠政,嘉定民眾感其德行,以“名宦”載入其縣誌中。轉任大理寺丞時,正值山東地方大鬧饑荒,韓浚就上疏請求朝廷撥款賑災,朝廷從國庫調出十萬金錢,救活了無數災民性命。韓浚以疾告歸故里後,仍然不忘關注民生,多次倡議並捐資修橋補路。天啓四年(1624年),他見淄川六龍橋失修,道路阻斷,便與張至發等人“義勸鄉紳士庶各捐資力”,以三年時間修好了十五孔的六龍橋。
韓浚還主持編修了《萬曆嘉定縣誌》,其詩文入選《四庫存目提要》。 [1] 

韓浚史料記載

韓浚,字晶宇。約生活於明嘉靖至崇禎年間,淄川縣阿里莊(今周村區韓家窩村)人。於明萬曆丁酉年(1597)中舉人,書經第一名,萬曆戊戌年(1598)連捷中進士,遂授官嘉定知縣,不久,提拔為廣西道御史、兩浙巡鹽使、江右巡按,再入掌河南道、大理寺丞,再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
浚公性情耿直,敢諫敢説,忠心為民。萬曆中葉後,神宗皇帝亦懶於朝政,終日在後宮玩樂,不理國是,但敢説敢論者不多,而浚公為國不計個人安危,上疏説皇帝“積怠成玩,積玩成弛”,弛政誤國,於民為害。當時朝野聞言,都稱讚浚公膽略,切中弊政,説得對,説得好。為河南道台時,輔佐監察官員秉公執法,依法行事,對事關國家法典大事,不遺餘力地推行,審慎認真地辦理。任大理寺丞時,正值山東地方大歉之年,浚公倡議請朝廷撥款賑濟,朝廷從國庫調出十萬金錢,賑濟無數災民活命。在初任嘉定知縣時,惠政尤多。上任伊始,他便對流行時弊進行革除,巡鹽兩浙時,對皇上濫派太監到處設卡,濫收船税十分不滿,他上疏諫止説:“湖口一税,獨税監徵收。而窮兇極狡之李道,招集亡命橫行於江上,凡遇商人報税,本監批加罰,動以千計”。而税卡前面系石崖,舟觸即碎,十分危險,諫議立即撤卡去税。浚公每每以利民保民為旨,深得民眾擁戴,嘉定等地邑人感其恩德,以名宦載入縣誌中。
浚公不戀官位,以疾請告歸裏。在故鄉淄川,仍不時關心民生,既倡議、又捐資修橋、修廟。天啓四年(1624)他見淄川六龍橋失修阻隔,他便與時人張至發等,“義勸鄉紳士庶各捐資力,”以三年修好了十五孔的六龍橋。還倡修過鳳凰山的廟宇。崇禎末年,浚公病卒,皇上賜其“諭葬”,其墓在今章丘縣祖營塢村,“文革”中遭扒掘,墓石建了水庫。浚公有《四庫存目提要》《萬曆嘉定縣誌》二十卷。
——《孝婦河畔明清名人傳》 [1] 
參考資料
  • 1.    韓 浚  .淄川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