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建

(唐末割據軍閥、後梁宰相)

鎖定
韓建(855年—912年),字佐時,許州長社(今河南長葛)人。晚唐軍閥、五代後梁宰相。
韓建初為蔡州秦宗權部下軍校,後成為宦官將領楊復光麾下的“忠武八都”之一,在黃河中游鎮壓黃巢起義。楊復光死後與鹿晏弘等西行,後又與王建等投靠權宦田令孜,拜華州刺史,又升為鎮國軍節度使。韓建統治華州十六年之久,期間治理有方,使華州“流亡畢復,軍民充實”,成為亂世中的一片樂土;對外則與李茂貞王行瑜結為一體,乃至稱兵犯闕。乾寧三年(896年)至乾寧五年(898年)間挾唐昭宗於華州,期間曾擅殺唐宗室十一王。昭宗回京後封他為許國公。天覆元年(901年),宣武節度使朱全忠西征李茂貞,先攻韓建,韓建投降,先後擔任忠武軍、佑國軍、淄青平盧軍等地的節度使。
韓建在後梁建國後被拜為宰相,官至太保,後出為匡國軍節度使。梁乾化二年(912年)因兵變被部將張厚所殺,次年,後梁末帝朱友貞追贈其為太師。 [57] 
全    名
韓建
佐時
所處時代
晚唐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許州長社
出生日期
大中九年(855年)
逝世日期
乾化二年六月二十日(912年8月5日)
主要成就
攻打黃巢、治理華州、重建長安城
爵    位
許國公

韓建人物生平

韓建發跡忠武

韓建家族世代為蔡州牙校廣明元年(880年),秦宗權佔據蔡州,招納亡命之徒,韓建投奔他,累轉至小校。 [1] 
中和元年(881年)五月,忠武軍監軍宦官楊復光欲進剿黃巢,秦宗權派鹿晏弘率兵與之會合,韓建也在軍中效力。楊復光將軍隊一分為八,由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分別率領,號稱“忠武八都”,在楊復光率領下打敗黃巢手下將領朱温,收復鄧州 [2-3] 
中和三年(883年)六月,屯兵河中的楊復光去世,鹿晏弘等都頭以入蜀護駕為名西行,一路剽掠,中和四年(884年)三月攻陷山南西道治所興元府,鹿晏弘自稱留後,任命其他忠武軍都頭為轄下各州刺史,但並不讓他們赴任。 [4-5]  王建、韓建素來親睦,鹿晏弘數次引他們進自己的卧室,厚待他們。王建、韓建秘密商量説:“僕射(指鹿晏弘)甘言厚意,是懷疑我們啊,大禍臨頭了!”九月,僖宗所親信的宦官田令孜秘密遣人以厚利相誘,十一月,王建、韓建與張造晉暉、李師泰率眾數千叛離鹿晏弘,翌年初迎駕於利州三泉縣 [6-7]  田令孜將韓建等五人收為養子,各封為官,韓建被補為神策都校、拜金吾衞將軍,不久後佔據潼關一帶,回到長安的唐僖宗封他為潼關防禦使、華州刺史,後升為華商節度(鎮國軍節度使)、潼關守捉等使。 [8-9]  韓建出鎮華州以後,不僅治理有方,還數次擊退秦宗權的攻擊。 [10] 

韓建軍閥混戰

大順元年(890年),唐昭宗下令討伐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以宰相張濬為河東行營都招討制置宣慰使,韓建親自率軍參戰,被任為北面行營招討馬步都虞候兼供軍糧料使。 [11]  十月,官軍與李克用主力相遇,河東先鋒右軍使薛志勤洺州刺史李承嗣率三千騎在蒙坑打敗韓建的軍隊。韓建以壯士三百夜襲率兵五千屯趙城的李存孝,卻被其設伏擊退。韓建兵敗後,靜難、鳳翔軍不戰而逃,禁軍自潰。李克用軍擊敗張濬,將官軍逼入晉州,保大軍和定難軍也都逃走。韓建率諸軍退守晉州時,又被李存孝追擊潰敗,退保絳州。官軍只剩張濬和李克用大敵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即已降唐的朱温)派來的軍隊共計萬餘人守晉州。十一月,李存孝圍晉州,卻考慮到不宜俘虜宰相,解圍退軍五十里,任張濬、韓建逃跑。十二月,張濬、韓建棄晉州、絳州,從含山口遁去,翻越王屋山到河陽,拆毀民房做木筏而渡過黃河 [12]  大順二年(891年)正月,李克用以貶張濬及其同僚宰相孔緯為條件,重新歸順朝廷。但張濬、孔緯沒有去貶所,而是於三月逃到華州,被韓建保護,朝廷無法過問。 [13] 
同年十月,楊復光的養堂兄楊復恭被控謀反,昭宗派兵攻打楊復恭官邸。楊復恭逃奔楊復光養子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與時任附近節度使、刺史的其他養子侄楊守忠、楊守貞楊守厚共同抗拒朝廷。景福元年(892年)正月,韓建與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靜難節度使王行瑜、天雄節度使李茂莊(李茂貞之兄)、匡國節度使王行約(王行瑜之弟)上表請求討伐楊復恭及其子侄,其後李茂貞不經朝廷許可而擅自出兵,迫使昭宗承認既成事實。 [14]  乾寧元年(894年)七月,楊復恭楊守亮等在北投李克用的途中被韓建麾下兵士擒獲,韓建殺楊復恭等,將楊守亮押解至京師,但留下楊守亮的幕僚李巨川為己用。 [15]  韓建因此功而被昭宗封為太尉、潁川郡王,同時命前户部侍郎司空圖撰寫德政碑。但因韓建推辭,並未受爵,也未立碑。 [16] 

韓建入京逼宮

乾寧二年(895年)正月,河中節度使(護國軍節度使)王重盈去世,引發繼承糾紛。李克用主張前任河中節度使王重榮之子並且是自己女婿的王珂繼任,但韓建、李茂貞王行瑜則主張王重盈之子王珙繼任。三月,昭宗同意李克用所請,令韓、李、王三節度使不滿。 [17]  京畿有八鎮兵,隸左右神策軍,郃陽鎮地近華州,良原鎮地近靜難軍治所邠州,韓建和王行瑜分別想要這兩鎮軍隊,被宦官拒絕。五月,韓、李、王三節度使進軍長安。昭宗登上安福門以待,三人盛陳甲兵,拜伏舞蹈於門下。昭宗在城樓上質問三人為何不奏請就擅自率兵入京,王行瑜、李茂貞流汗不能言,唯有韓建敢於陳述入朝原因。昭宗召三人上樓,賜酒,在同文殿宴請三人,三人認為宰相韋昭度李磎與自己作對,就奏稱南衙北司互有朋黨,禍亂朝政,韋昭度討西川不利,李磎拜相不合眾心,請求誅殺二人。昭宗拒絕,只是貶謫二人,他們卻在都亭驛殺了二人,又殺樞密使康尚弼及宦官數人,並迫使昭宗下詔將王珂調到匡國軍(治同州)、任命王珙為河中節度使。三節度使企圖廢黜昭宗,擁立皇兄吉王李保,但聽聞李克用已起兵勤王,三人害怕,王行瑜、李茂貞各留兵二千人宿衞京師、監視昭宗,與韓建都返回本鎮。 [18] 
六月,李克用殺韓建等的同黨晉州刺史王瑤,七月渡黃河,圍華州。韓建登城請求解圍,説:“我未嘗失禮於李公,為何被攻打?”李克用回覆道:“韓公身為人臣,逼天子,殺大臣,韓公要是有禮,誰是無禮者?”但得知李茂貞和王行瑜正在試圖劫持昭宗後,李克用的兵鋒又轉向靜難軍。 [19]  王行瑜敗亡,震懾了李茂貞和韓建,迫使二人不得不有所收斂,一度變得非常恭順。李克用請求昭宗同意他消滅李茂貞,但昭宗想維持平衡,不予批准,李克用隨後撤回河東。此後李茂貞和韓建又驕橫如故,漸漸減少上貢,所上表章也語氣傲慢。 [20] 

韓建挾持昭宗

乾寧三年(896年)六月,昭宗選補數萬人為殿後四軍(安聖、捧宸、保寧、宣化)等軍,讓諸王統領,試圖確立親王典兵制,緩解李茂貞和韓建的壓力。李茂貞認為昭宗讓親王典兵是針對自己,便再度調兵進軍長安。昭宗告急於李克用,但李克用未奉詔。李茂貞打敗覃王李嗣周,逼近長安,昭宗決定率百官和諸王逃離長安。昭宗離京後,本來在延王李戒丕建議下投奔河東,韓建遣其子韓從允(或作韓允、韓充)奉表請昭宗幸華州,昭宗不許,並以韓建為京畿都指揮、安撫制置及開通四面道路、催促諸道綱運等使。韓建不停上表請幸華州,昭宗及從行官員也不願走遠,到富平時,就派遣宣徽使元公訊召韓建,面議去留。韓建到富平迎駕,光着腳叩頭認罪,並哭着説道:“現在跋扈的藩臣不止李茂貞,陛下要是離開宗廟園陵,遠巡邊疆,臣害怕車駕渡河就回不來了!如今華州兵力雖微弱,卻控帶關輔,也足以自保。臣積聚訓厲已經十五年了,西距長安不遠,願陛下駕臨,以圖興復。”昭宗也感動得哭了,於是在七月十五日駐蹕華州,以府署為行宮,韓建去龍興寺辦公。 [21-22] 
當時隨昭宗逃到鎮國軍的宰相們王摶孫偓陸扆畏懼韓建,不敢專斷政事。八月,昭宗詔令韓建參與議論朝政,韓建上表堅辭,於是作罷。 [23]  韓建奉詔遣李巨川傳檄天下諸藩鎮,讓他們把糧餉運到行在,協助修繕被李茂貞破壞的長安城。 [24]  同月,昭宗加韓建兼中書令。九月,應韓建請求而被外放的宰相崔胤秘密求援於朱全忠,朱全忠遂與河南尹張全義上表請昭宗去洛陽,並反對外放崔胤。韓建害怕,奏請召回崔胤仍為宰相,遣使告諭朱全忠,朱全忠作罷。 [25]  韓建經常從容奏道:“臣為陛下修營大內,結信諸侯,一二年間,必期興復。”於是昭宗以韓建為檢校太尉,兼領修創京城、京畿制置、催促諸道綱運等使,由韓建督役輦運工作,復建大明宮 [26]  十月,昭宗以韓建權知京兆尹兼把截使,要他攻打李茂貞。韓建不想攻打自己的盟友,加以勸止,李茂貞也在韓建的建議下上表請罪,故官軍並未出師。 [27] 

韓建弄權華州

昭宗久在華州,一心回宮,與韓建的矛盾再次浮上水面。韓建視隨駕而來的諸王軍隊為眼中釘,他在乾寧四年(897年)正月與李巨川合謀,指使防城將張行思、花重武告稱睦、濟、韶、通、彭、韓、儀、陳八王謀殺韓建、再劫駕去河中,並將張行思所告奏於昭宗。昭宗大驚,召韓建告諭,韓建稱病不入見。昭宗令諸王拜訪韓建解釋清楚,韓建依然不見,並上表稱:“諸王忽然來拜訪臣理事之所,不知意欲何為。臣仔細思考,不應與諸王相見。”又稱:“諸王當自避嫌疑,不可輕為舉措。陛下若以友愛含容,請依舊制,令他們歸十六宅,好好選師傅教以詩書,不令他們典兵預政。”且請求解散他們的軍隊,只留殿後兵三十人為控鶴排馬官,隸飛龍坊。韓建擔心昭宗不從,率麾下精兵包圍行宮,連續上表。昭宗不得已,當夜詔令諸王所領軍士放歸田裏,勒令諸王迴歸十六宅,其甲兵都交給韓建掌管。韓建又奏稱:“陛下選賢任能就足以平息禍亂了,何必另外設置殿後四軍?招募的都是坊市無賴奸猾之徒,平時就想着惹是生非,臨難必不能用,卻讓他們張弓挾刃接近皇帝,臣私下感到寒心,乞求都罷去。”昭宗聽從。於是殿後四軍二萬餘人全部被解散,昭宗便沒有了親軍。捧日都頭李筠昔日在王行瑜、李茂貞圖謀劫駕時護駕功居第一,韓建又率精兵數千包圍行宮,逼殺李筠,昭宗害怕,趕緊下詔同意,韓建就在大雲橋斬殺李筠。韓建又上奏引用永王李璘圖謀自立、吐蕃和軍閥朱玫擁立宗室為帝的例子,請求召還出使四方的諸王,又奏稱方士們出入禁庭,眩惑聖聽,應禁止入宮。昭宗都只能聽從,但暗中派延王李戒丕出使河東,找李克用搬救兵。 [28-29] 
韓建已將諸王都幽禁在其他房內,又奏請立皇長子德王李祐為太子、拜未封王皇子為親王,試圖以此緩解與昭宗的關係,掩蓋惡名。昭宗乃立李祐為皇太子,更名李裕,打破了唐武宗以來不立儲君的慣例。 [30]  二月,韓建誣殺昭宗近臣天文學家太子詹事馬道殷和醫生將作監許巖士,以宰相孫偓朱樸與馬、許勾結為由予以罷免。 [31]  三月,昭宗封韓建為昌黎郡王,賜號“資忠靖國功臣”,韓建八次上表,得以辭封,並獻封事十條,其中第三條是請置師傅教導太子、諸王,於是昭宗以太子賓客王牘為諸王侍讀。 [32-33] 
八月,延王李戒丕從河東回到華州,韓建得知李克用近期遭敗而無暇西顧,便更加肆無忌憚地剪除昭宗的羽翼。他上表稱李嗣周、李戒丕等諸王謀反,請殺之。昭宗不予回覆。韓建便與宦官知樞密劉季述矯詔抓捕十一王(李嗣周、李戒丕、丹王李允、通王李滋、皇兄儀王、皇弟睦王李倚、嗣濟王、嗣韶王、皇叔祖彭王李惕、嗣韓王李克良、嗣陳王),將他們及侍者驅趕到石堤谷,無論老少通通殺死。 [34]  十月,昭宗以韓建為鎮國(華州)、匡國(同州)兩軍節度使、長春宮使。 [35]  韓建經營南莊,起樓閣,欲邀昭宗遊幸,再廢了他,改立太子李裕。其父韓叔豐對他説:“你只是陳、許間一介田夫,遭遇時局變亂,蒙天子厚恩才有了現在的地位,卻想憑藉兩州百里之地行大事,我不忍見滅族之禍,不如先死!”説着就哭起來。李茂貞、朱全忠也都躍躍欲試,欲奪昭宗,韓建畏懼,於是作罷。 [36] 
乾寧五年(898年,光化元年)正月,韓建和李茂貞為了防止朱全忠西征,決定修復長安宮殿,迎昭宗回京,並同李克用講和。宮闕重建由韓建全權負責,他派都將蔡敬思督建,二月親自視察新宮。 [37]  八月,昭宗回京,韓建留在華州。九月,昭宗拜韓建為守太傅,昇華州為興德府,以韓建為府尹;親自為韓建畫像,再次封韓建為潁川郡王,並賜鐵券及御筆“忠貞”二字。韓建屢次上表辭王爵,因而昭宗於十月改封他為許國公。此時韓建炙手可熱,身兼宣力興復功臣、鎮國匡國等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修葺宮闕同州長春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傅、兼中書令、興德尹、使持節同州諸軍事、兼同州刺史、上柱國、許國公、食邑四千户、食實封一百户,獲鐵券所賜恕九死,子孫恕二死,如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責,詔付史館,頒示天下。 [38-39] 

韓建歸順朱温

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時任左軍中尉劉季述和右宮中尉王仲先廢黜並幽禁昭宗。進士李愚上書韓建,請求勤王,韓建卻不採納,坐視昭宗被廢。 [40]  次年,昭宗復辟,宰相崔胤建議將宦官斬盡殺絕,宦官韓全誨張彥弘聞訊,便與李茂貞勾結;崔胤也怕宦官先殺自己,便請求朱全忠率軍到長安對付宦官。天覆元年(901年)十一月,韓全誨將昭宗劫持至鳳翔,韓建支持。此時朱全忠軍正向長安推進,韓建幕僚匡國軍留後司馬鄴率先迎降。朱全忠派司馬鄴入華州,對韓建説如果不投降,就要兵戎相見。韓建派鎮國軍節度副使李巨川請降,並獻銀三萬兩助軍。朱全忠一度放過韓建,但張濬卻主張韓建作為李茂貞同黨,理應剷除,以絕後患,於是朱全忠掉頭攻打華州,韓建驚慌失措。朱全忠這次派副典客馬嗣勳入城勸降韓建,韓建單騎與他同出迎謁朱全忠,朱全忠面責韓建以往過失,韓建將責任全部推卸給李巨川,朱全忠便斬了李巨川,而原諒了韓建,對他説:“韓公是許州人,可以衣錦還鄉。”於是任命他為忠武軍節度使,治陳州。 [41-42] 
天覆三年(903年)正月,李茂貞交出昭宗,向朱全忠求和。翌年,朱全忠迫使昭宗遷都洛陽,韓建前去迎駕。三月,朱全忠奏請以長安為佑國軍,以韓建為佑國節度使,重建長安城。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六月,朱全忠為了杜絕韓建與李茂貞重新聯合的可能性,便將韓建調任為淄青平盧節度使。 [43] 

韓建兵變被殺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迫使唐哀帝禪位,代唐稱帝,建立後梁,改名朱晃。朱晃即位後,將韓建調回中央,任命他為守司徒、同平章事,充諸道鹽鐵轉運使。朱晃認為韓建有文武之才,且懂得農業、軍事、財政等事務,想詳細詢問,所以在當時對他恩澤特異,後梁臣僚中幾乎沒有能與之相比的。 [44] 
開平二年(908年)二月,朱晃以韓建為侍中,兼建昌宮使,權判建昌宮事。朱晃性格殘暴不講理,大臣不敢勸諫,唯有韓建時有建言,朱晃也優容他。
開平三年(909年),朱晃郊祀於洛陽,以韓建為大禮使。九月,罷相,拜守太保。詔命他每逢月旦、十五日入閣稱賀赴朝參,其他時候不必入見,以示優禮。十一月,朱晃於文明殿受宰相以下問起居,韓建率百官排班等候,朱晃升壇致謝。
開平四年(910年)三月,除授匡國軍(治許州,即原忠武軍)節度使、陳許蔡觀察使,令中書門下不得限定其任期及替換他。 [45-46] 
乾化二年(912年)六月,朱晃被其子郢王朱友珪所弒。後梁因而人心動搖,許州軍士相繼報告有變亂,但韓建不在意,未做防備。六月二十日,馬步都指揮使張厚發動兵變,在衙署殺死韓建。 [47] 
乾化三年(913年),末帝朱友貞追贈韓建為太師 [48] 

韓建主要影響

韓建治理華州

黃巢起義之際,華州一帶遭到嚴重破壞,幾乎處於無主狀態 [49]  ,《秦婦吟》亦形容當地“百萬人家無一户”。大約在中和五年(885年)之際,韓建就奪取了華州、潼關一帶,並被唐僖宗任命為刺史,鎮守華州十六年。 [9]  他在華州期間,打敗了秦宗權的將領程景思、張琢等,確保了安定的環境 [10]  ;又披荊斬棘,招徠流民,以自己年輕時從事農業的經驗督導生產建設,並訪求民間疾苦,數年之間,華州大治,軍民充實,在晚唐與割據荊州的郭禹(成汭)均以保境安民聞名於世,人稱“北韓南郭”。 [50-51] 
除了發展農業生產以外,韓建還利用唐昭宗駐蹕華州、商旅雲集的機會徵收商業税,在兩年之間得錢九百萬緡,使自己的經濟力量大為充實,但最後都被朱全忠所奪。 [52] 

韓建重修長安

經過唐末戰亂,朱温又挾昭宗遷都洛陽,故都長安幾被毀滅,百廢待興。韓建獲任佑國軍節度使後,主持長安城的重建工作。為了便於軍事防守,他放棄了長安的外廓城,將原來的皇城作為新城。明代在韓建所修新城的基礎上,於東、北面略有擴展,形成了現今的西安城牆 [53]  韓建在任職長安期間,將原在務本坊的國子監及唐石經遷移至新城內原尚書省西隅加以保護,後逐漸形成了今日西安碑林的前身。 [54] 

韓建歷史評價

  • 李克用:韓建天下痴物,為賊臣弱帝室,是不為李茂貞所擒,則為朱全忠所虜耳! [55] 
  • 王建:韓建非豹變之才,與朱温作相,宜也。 [56] 
  • 孫光憲:華州韓建,荊渚成汭,勤王奉國,識有可嘉,於時號為“北韓南郭”,士大夫可以依賴也。古者奉霸主,尊本朝,德義小虧,諸侯不至,葵丘之會是也。成、韓位居王輔,荷寵於唐,朱公有無君之心,露問鼎之意,建等不能效臧洪泣血,糾率同盟,亦可以結約親鄰,共張聲勢。而乃助桀作孽,畫匹成蛇,舍我善鄰,陳誠偽室。華陰失守,既無力以枝梧;鄂渚喪師,乃無名而陷沒。非忠非義,吾所謂二公始終謬也。 [56] 
  • 薛居正:韓建遇唐朝之衰運,據潼關之要地,不能藩屏王室,翻務斫喪宗枝,雖有阜俗之能,何補不臣之咎! [57] 
  • 胡寅:韓建脅君父,殺親王,銷削宿衞,罪孰大焉?全忠勤王,宜正其名而討之,則霸業美矣。逼而奪之,易以他鎮,聽其誑語,委罪幕僚,全忠非不知也,陽以詰責,實喜其凌弱帝室。雖奪其地,而復畀旄鉞,彼太皞之虛,固雄藩也,建於焉終其身無討伐之患,然則全忠賊智著矣。方建之請幸及論諸王掌兵與殿後四軍利害,辭理粲然,類有修飾潤色之者,今乃知李巨川所為。巨川信可殺矣,謀而使之、聽而用之者誰歟?悖逆之人,自古鮮有免於刑戮,而建獨免,小人之幸,非常理也。 [66] 

韓建軼事典故

韓建刻苦識字

韓建原本是個文盲。統治華州期間,他命人在平時所用的器具牀榻上寫上這些物件的名字,久而久之就逐漸識字了。後來他得到了字典《玉篇》,高興地説:“我按部首來檢索,又有什麼找不到的呢!”於是學會了音韻、聲偶,在公務之暇則學習儒家經典和史書。 [58-59]  由於韓建本人如此熱愛學習,使他的部下乃至華州都興起讀書之風。 [60] 

韓建躡朱温足

韓建雖然早年追隨楊復光打敗朱温,但後來與朱温共同征討李克用,結下了袍澤之誼,所以在他投降朱温時,朱温竟稱比自己小的韓建為“兄”。 [61-62]  朱温挾唐昭宗東遷,韓建也來迎駕,駐蹕陝州期間舉行宴會,昭宗在羣臣退出後獨留朱温和韓建,舉杯對二人説:“遷都之後,國步小康,社稷安危,系卿二人。”何皇后也舉玉杯向朱温敬酒,此時晉國夫人可證悄悄對昭宗耳語,韓建馬上踩了朱温的腳,朱温就佯裝喝醉而退去。韓建出去後,對朱温説:“天子和宮人竊竊私語,幕下有兵仗之聲,我害怕您不免大禍。”因此朱温特別感激韓建。 [63-64] 

韓建人際關係

  • 父親:韓叔豐
  • 兒子:韓從允、韓從訓(官至都官郎中,與其父同死)

韓建史料索引

  • 《舊五代史·梁書卷十五·韓建傳》 [57] 
  • 《新五代史·雜傳第二十八·韓建傳》 [65]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韓建,字佐時,許州長社人。父叔豐,世為牙校。初,秦宗權之據蔡州,招合亡命,建隸為軍士,累轉至小校。
  • 2.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唐中和初,忠武監軍楊復光起兵於蔡,宗權遣其將鹿宴宏赴之,建與里人王建俱隸宴宏軍,入援京師。賊平,復光暴卒。時僖宗在蜀,宴宏率所部赴行在。
  • 3.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時秦宗權據蔡州,不從岌命,復光將忠武兵三千詣蔡州,説宗權同舉兵討巢。宗權遣其將王淑將兵三千從復光擊鄧州,逗留不進,復光斬之,並其軍,分忠武八千人為八都,遣牙將鹿晏弘、晉暉、王建、韓建、張造、李師泰、龐從等八人將之。王建,舞陽人;韓建,長社人;晏弘、暉、造、師泰,皆許州人也。復光帥八都與朱温戰,敗之,遂克鄧州,逐北至藍橋而還。
  • 4.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時僖宗在蜀,宴宏率所部赴行在。路出山南,因攻剽郡邑,據有興元。宴宏自為留後,以建為蜀(屬)郡刺史。
  • 5.    崔致遠:《桂苑筆耕集》卷五,《奏請叛將鹿晏弘授興元節度使狀》:三月五日,陳許軍潰散節級鹿晏弘領兵馬二萬餘人,打破金、洋等州,突入興元府坐,節度使牛勗四日夜領隨從人並家累約二千餘人奔投龍州西山谷。
  • 6.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鹿晏弘之去河中,王建、韓建、張造、晉暉、李師泰各帥其眾與之俱;及據興元,以建等為巡內刺史,不遣之官。晏弘猜忌,眾心不附,王建、韓建素相親善,晏弘尤忌之,數引入卧內,待之加厚。二建密相謂曰:"僕射甘言厚意,疑我也,禍將至矣!"田令孜密遣人以厚利誘之,十一月,二建與張造、晉暉、李師泰帥眾數千逃奔行在。
  • 7.    《晉暉墓誌銘》:值僖宗皇帝幸蜀,俄乃歸京,時擁五都鋭師,來至三泉迎駕。
  • 8.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令孜補為神策都校、金吾將軍,出為潼關防禦使兼華州刺史……俄遷華商節度、潼關守捉等使,累加檢校太尉、平章事。
  • 9.    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卷六,《華帥許國公德政碑》:潔身而遽出險中,振跡而旋歸行在。詳觀機變,乃控河潼。既申匡復之謀,實顯肅清之效。師徒自輯,都邑晏然。大駕旋迴,宸衷乃眷。撫綏益至,疲瘵漸蘇。
  • 10.    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卷六,《華帥許國公德政碑》:其始王之入守京室也,商州程景思乘虛掩襲,欲恣攻凌。公馳自青門,戰於赤水,其蔡軍臨陣翦滅驅系,而王並解甲縱之。明年春,宗權復遣賊將圍逼陝郊,虢州刺史張存背陝迎降。旋又持疑構隙,遂密表請狀。部伍據關捍敵,曾未浹旬,遽聞失守。蔡將張琢,席捲深入,兵近五千,王所統見軍,不逾六百。率先士卒,盡殪兇渠,不崇朝而復收州城,自此藩方改觀矣。
  • 1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五月,詔削奪克用官爵、屬籍,以浚為河東行營都招討制置宜慰使,京兆尹孫揆副之,以鎮國節度使韓建為都虞候兼供軍糧料使,以朱全忠為南面招討使,王鎔為東面招討使,李匡威為北面招討使,赫連鐸副之。
  •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官軍出陰地關,遊兵至於汾州。李克用遣薛志勤、李承嗣將騎三千營於洪洞,李存孝將兵五千營於趙城。鎮國節度使韓建以壯士三百夜襲存孝營,存孝知之,設伏以待之。建兵不利,靜難、鳳翔之兵不戰而走,禁軍自潰。河東兵乘勝逐北,抵晉州西門。張浚出戰,又敗,官軍死者近三千人。靜難、鳳翔、保大、定難之軍先渡河西歸,浚獨有禁軍及宣武軍合萬人,與韓建閉城拒守,自是不敢復出。存孝引兵攻絳州,十一月,刺史張行恭棄城走。存孝進攻晉州,三日,與其眾謀曰:"張浚宰相,俘之無益;天子禁兵,不宜加害。"乃退五十里而軍;浚、建自含口遁去。存孝取晉、絳二州,大掠慈、隰之境。先是,克用遣韓歸範歸朝,附表訟冤,言:"臣父子三代,受恩四朝,破龐勳,翦黃巢,黜襄王,存易定,致陛下今日冠通天之冠,佩白玉之璽,未必非臣之力也。若以攻雲州為臣罪,則拓跋思恭之取鄜延,朱全忠之侵徐、鄆,何獨不討?賞彼誅此,臣豈無辭!且朝廷當阽危之時,則譽臣為韓、彭、伊、呂;及既安之後,則罵臣為戎、羯、胡、夷。今天下握兵立功之人,獨不懼陛下它日之罵乎!況臣果有大罪,六師徵之,自有典刑,何必倖臣之弱而後取之邪!今張浚既出帥,則固難束手,已集蕃、漢兵五十萬,欲直抵蒲、潼,與浚格鬥;若其不勝,甘從削奪。不然,方且輕騎叩閽,頓首丹陛,訴奸回於陛下之扆座,納制敕於先帝之廟庭,然後自拘司敗,恭俟鈇鑕。"表至,浚已敗,朝廷震恐。浚與韓建逾王屋至河陽,撤民屋為筏以濟河,師徒失亡殆盡。是役也,朝廷倚朱全忠及河朔三鎮;及浚至晉州,全忠方連兵徐、鄆,雖遣將攻澤州而身不至。行營乃求兵糧於鎮、魏,鎮、魏倚河東為扞蔽,皆不出兵;惟華、邠、鳳翔、鄄、夏之兵會之。兵未交而孫揆被擒,幽、雲俱敗,楊復恭復從中沮之,故浚軍望風自潰。
  • 13.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張浚至藍田,逃奔華州依韓建,與孔緯密求救於朱全忠。全忠上表為緯、浚訟冤,朝廷不得已,並聽自便。緯至商州而還,亦寓居華州。
  •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鳳翔李茂貞、靜難王行瑜、鎮國韓建、同州王行約、秦州李茂莊五節度使上言:楊守亮容匿叛臣復恭,請出軍討之,乞加茂貞山南西道詔討使。朝議以茂貞得山南,不可複製,下詔和解之,皆不聽。……李茂貞、王行瑜擅舉兵擊興元。茂貞表求招討使不已……乃以茂貞為山南西道招討使。
  • 15.    《舊唐書》卷一九〇,列傳第一四〇,《文苑傳·李巨川》:巨川時從守亮,亦被械繫。在途,巨川題詩於樹葉以遺華帥韓建,詞情哀鳴,建欣然解縛。守亮誅,即命為掌書記。
  • 16.    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卷六,《華帥許國公德政碑》:乾寧元年,上御便殿,遂出鎮國監軍使董重彥所奏前後將吏軍人百姓僧道等懇請為其帥置生祠、紀德政表章,俾揚陟狀,宜允眾情。宰臣亦僉謂近鎮大臣,諒能推心及物。第因牢讓,久蓋嘉庸。宜徵摭實之詞,用著不嚴之治。翼日遂下詔前户部侍郎司空圖,條次所上,刊示無窮……又屬楊復泰(恭)、楊守亮之佐在興元,密葉狂謀,顯口逆狀。既連商略,逾逼封畿。王知嶽拒命不悛,迎鋒立潰。朝廷乃詢故實,益委制臨,巖險悉平,農商庶悦。及邠、岐合勢,梁、漢須隙,殘寇才奔,兇威尚熾。乃命都將,選精鋭兵五百,趁商州南鄙,俾其捍禦,授以機權。奮少擊多,排山壓卵。魁渠折首,支黨束身。凡梟擒之外,其所歸降並家屬尚數萬眾,實資神算,大振國威。爵賞既行,中外同慶。遂冊太尉本郡王,食邑若干户。
  • 17.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王珂,李克用之婿也。克用表重榮有功於國,請賜其子珂節鉞。王珙厚結王行瑜、李茂貞、韓建三帥,更上表稱珂非王氏子,請以珂為陝州、珙為河中。上諭以先已允克用之奏,不許。
  • 1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初,王行瑜求尚書令不獲,由是怨朝廷。畿內有八鎮兵,隸左右軍。郃陽鎮近華州,韓建求之;良原鎮近邠州,王行瑜求之。宦官曰:"此天子禁軍,何可得也!"王珂、王珙爭河中,行瑜、建及李茂貞皆為珙請,不能得,恥之。珙使人語三帥曰:"珂不受代而與河東昏姻,必為諸公不利,請討之。"行瑜使其弟匡國節度使行約攻河中,珂求救於李克用。行瑜乃與茂貞、建各將精兵數千入朝,甲子,至京師,坊市民皆竄匿。上御安福門以待之,三帥盛陳甲兵,拜伏舞蹈於門下。上臨軒,親詰之曰:"卿輩不奏請俟報,輒稱兵入京城,其志欲何為乎?若不能事朕,今日請避賢路!"行瑜、茂貞流汗不能言,獨韓建粗述入朝之由。上與三帥宴,三帥奏稱:"南、北司互有朋黨,墮紊朝政。韋昭度討西川失策,李溪作相,不合眾心,請誅之。"上未之許。是日,行瑜等殺昭度、溪于都亭驛,又殺樞密使康尚弼及宦官數人。又言:"王珂、王珙嫡庶不分,請除王珙河中,徙王行約於陝,王珂於同州。"上皆許之。始,三帥謀廢上,立吉王保;至是,聞李克用已起兵於河東,行瑜、茂貞各留兵二千人宿衞京師,與建皆辭還鎮。
  • 19.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李克用遣兵攻華州;韓建登城呼曰:"僕於李公未嘗失禮,何為見攻?"克用使謂之曰:"公為人臣,逼逐天子,公為有禮,孰為無禮者乎!"會郗廷昱至,言李茂貞將兵三萬至盩厔,王行瑜將兵至興平,皆欲迎車駕,克用乃釋華州之圍,移兵營渭橋。
  • 20.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克用屯渭北,李茂貞、韓建憚之,事朝廷禮甚恭。克用去,二鎮貢獻漸疏,表章驕慢。
  • 2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上自石門還,於神策兩軍之外,更置軍聖、捧宸、保寧、宣化等軍,選補數萬人,使諸王將之;嗣延王戒丕、嗣覃王嗣周又自募麾下數千人。茂貞以為欲討己;語多怨望,嫌隙日構。茂貞亦勒兵揚言欲詣闕訟冤;京師士民爭亡匿山谷。上命通王滋及嗣周、戒丕分將諸軍以衞近畿,戒丕屯三橋。茂貞遂表言:“延王無故稱兵討臣,臣今勒兵入朝請罪。”上遽遣使告急於河東。丙寅,茂貞引兵逼京畿,覃王與戰於婁館,官軍敗績。秋,七月,茂貞進逼京師。延王戒丕曰:“今關中藩鎮無可依者,不若自鄜州濟河,幸太原,臣請先往告之。”辛卯,詔幸鄜州;壬辰,上出至渭北;韓建遣其子從允奉表請幸華州,上不許,以建為亦畿都指揮、安撫制置及開通四面道路、催促諸道綱運等使。而建奉表相繼,上及從官亦憚遠去,癸巳,至富平,遣宣徽使元公訊召建,面議去留。甲午,建詣富平見上,頓首涕泣言:"方今藩臣跋扈者,非止茂貞。陛下若去宗廟園陵,遠巡邊鄙,臣恐車駕濟河,無復還期。今華州兵力雖微,控帶關輔,亦足自固。臣積聚訓厲,十五年矣,西距長安不遠,願陛下臨之,以圖興復。"上乃從之。乙未,宿下邽;丙申,至華州,以府署為行宮;建視事於龍興寺。
  • 22.    《冊府元龜》卷一百七十八:初帝在富平,以人情阻撓,召建議之,建即至跣露首罪,言發涕流,帝亦為之色動,竟未知其心也。
  • 2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宰相畏韓建,不敢專決政事。八月,丙辰,詔建關議朝政;建上表固辭,乃止。
  • 24.    《舊唐書》卷一九〇,列傳第一四〇,《文苑傳·李巨川》:韓建以一州之力,供億萬乘,慮其不濟,遣巨川傳檄天下,請助轉餉,同匡王室,完葺京城。
  • 2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崔胤出鎮湖南,韓建之志也。胤密求援於朱全忠,且教之營東都宮闕,表迎車駕,且全忠與河南尹張全義表請上廷都洛陽,全忠仍請以兵二萬迎車駕,且言崔胤忠臣,不宜出外。韓建懼,復奏召胤為相,遣使諭全忠以且宜安靜,全忠乃止。
  • 26.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建每從容奏曰:“臣為陛下修營大內,結信諸侯,一二年間,必期興復。”乃以建兼領修創京城使,建自華督役輦運工作,復治大明宮。
  • 27.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丁巳,以韓建權知京兆尹,兼把截使。戊午,李茂貞上表請罪,願得自新,仍獻助修宮室錢;韓建復佐佑之,竟不出師。
  •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春,正月,甲申,韓建奏:“防城將張行思等告睦、濟、韶、通、彭、韓、儀、陳八王謀殺臣,劫車駕幸河中。”建惡諸王典兵,故使行思等告之。上大驚,召建諭之,建稱疾不入。令諸王詣建自陳,建表稱:“諸王忽詣臣理所,不測事端。臣詳酌事體,不應與諸王相見。”又稱:“諸王當自避嫌疑,不可輕為舉措。陛下若以友愛含容,請依舊制,令歸十六宅,妙選師傅,教以詩書,不令典兵預政。”且曰:“乞散彼烏合之兵,用光麟趾之化。”建慮上不從,仍引麾下精兵圍行宮,表疏連上。上不得已,是夕,詔諸王所領軍士並縱歸田裏,諸王勒歸十六宅,其甲兵並委韓建收掌。建又奏:“陛下選賢任能,足清禍亂,何必別置殿後四軍?縱有厚薄之恩,乖無偏無黨之道。且所聚皆坊市無賴奸猾之徒,平居猶思禍變,臨難必不為用,而使之張弓挾刃,密邇皇輿,臣竊寒心,乞皆罷。”遣詔亦從之。於是殿後四軍二萬餘人悉散,天子之親軍盡矣。捧日都頭李筠,石門扈從功第一,建復奏斬於大雲橋。建又奏:“玄宗之末,永王璘暫出江南,遽謀不軌。代宗時吐蕃入寇,光啓中朱玫亂常,皆援立宗支以系人望。今諸王銜命四方者,乞皆召還。”又奏:“諸方士出入禁庭,眩惑聖聽,宜皆禁止,無得入宮。”詔悉從之。
  • 29.    《新五代史》卷四〇,雜傳第二八,《韓建傳》:是時,天子孤弱,獨有殿後軍及定州三都將李筠等兵千餘人為衞,以諸王將之。建已得昭宗幸其鎮,遂欲制之,因請罷諸王將兵,散去殿後諸軍,累表不報。昭宗登齊雲樓,西北顧望京師,作《菩薩蠻辭》三章以思歸,其卒章曰:“野煙生碧樹,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酒酣,與從臣悲歌泣下,建與諸王皆屬和之。建心尤不悦,因遣人告諸王謀殺建、劫天子幸佗鎮。昭宗召建,將辨之,建稱疾不出,乃遣諸王自詣,建不見。請送諸王十六宅,昭宗難之。建乃率精兵數千圍行宮,請誅李筠。昭宗大懼,遽詔斬筠,悉散殿後及三都衞兵,幽諸王於十六宅。昭宗益悔幸華,遣延王戒丕使於晉,以謀興復。
  • 30.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建既幽諸王於別第,知上意不悦,乃奏請立德王為太子,欲以解之。丁亥,詔立德王祐為皇太子,仍更名裕。
  • 3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太子詹事馬道殷以天文,將作監許巖士以醫得幸於上,韓建誣二人以罪而殺之,且言偓、樸與二人交通,故罷相。
  • 32.    《冊府元龜》卷一百七十八:四年三月丙子,制以韓建資忠靖國功臣、封昌黎郡王,五月乙亥以建八表讓昌黎郡王。
  • 33.    《冊府元龜》卷七百八:乾寧四年,韓建獻封事十條,其三太子、諸王請置師傅教導,乃以牘為諸王侍讀。
  • 34.    《舊唐書》卷二三,本紀第二〇上,《昭宗紀》:是月,延王自太原還。韓建奏曰:“自陛下即位已來,與近輔交惡,皆因諸王典兵,兇徒樂禍,遂致輿駕不安。比者臣奏罷兵權,實慮有不測之變。今聞延王、覃王尚苞陰計,願陛下宸斷不疑,制於未亂,即社稷之福也。”上曰:“豈至是耶!”居數日,以上無報,乃與知樞密劉季述矯制發兵,圍十六宅。諸王懼,披髮沿垣而呼曰:“官家救兒命!或登屋沿樹。是日,通王、覃王已下十一王並其侍者,皆為建兵所擁,至石堤谷,無長少皆殺之,而建以謀逆聞。
  • 35.    《冊府元龜》卷一百七十八:十月癸卯,制韓建兼輔國軍節度使、長春宮使。初李瑭領同州(瑭,茂貞之養子也),時帝自播遷已來,怒茂貞未已,將遣宰臣孫偓駕下軍及率諸鎮討之,韓建累諫,故未果行。瑭知之,故逃鳳翔,至是命建兼之,時建亦陳讓。詔曰:“卿才本濟時,道惟師古,致君不欺於辱市,憂國每至於忘家。自朕薄狩近關,倏逾週歲,備見忠勤之效,莫非傾盡之心,允謂良臣,宜膺重寄。會同州元戎失職,軍旅不安,況接行朝,尤思得帥。是用資爾兼領,鎮乎危邦,冀疲瘵之漸蘇,而煙塵之徹警。何乃遽陳章表,過有撝衝。方藉當仁,豈宜多讓,固難依允,無至再三。”
  • 36.    《新五代史》卷四〇,雜傳第二八,《韓建傳》:建已殺諸王,乃營南莊,起樓閣,欲邀昭宗遊幸,因以廢之而立德王裕。其父叔豐謂建曰:“汝陳、許間一田夫爾,遭時之亂,蒙天子厚恩至此,欲以兩州百里之地行大事,覆族之禍,吾不忍見,不如先死!”因泣下歔欷。李茂貞、梁太祖皆欲發兵迎天子,建稍恐懼,乃止。
  • 37.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一:初,王建攻東川,顧彥暉求救於李茂貞,茂貞命將出兵救之,不暇東逼乘輿,詐稱改過,與韓建共翼戴天子。及聞朱全忠營洛陽宮,累表迎車駕,茂貞、韓建懼,請修復宮闕,奉上歸長安。詔以韓建為修宮闕使。諸道皆助錢及工材。建使都將蔡敬思督其役。既成,二月,建自往視之。
  • 38.    《冊府元龜》卷一百七十八:光化元年九月戊辰,制加韓建守太傅、兼中書令、興德尹、潁川郡王,並賜鐵券,仍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十月丁酉,改封潁川郡王韓建為許國公,又賜鐵券。
  • 39.    崔涓:《賜許國公韓建鐵券文》,《文苑英華》卷四百七十一:維光化元年歲次戊午九月戊辰朔八日乙亥,皇帝若曰:“諮爾宣力興復功臣鎮國匡國等軍節度管內觀察處置修葺宮闕同州長春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守太傅兼中書令興德尹使持節同州諸軍事兼同州刺史上柱國許國公食邑四千户食實封一百户韓建。朕以前代功臣,實重信賞,至有刻於鼎鼐,紀在旗常。垂帶礪之言,保金石之誓。勳賢所付,宜茂明恩。況卿秉謙蹈和,持重守正。屬朕前歲巡狩,而乃躬親奉迎。季孫之道在事君,周勃之心唯安國。畢力扈駕,為我出車。克奉行朝,更無遺事。可謂忠於社稷,光映簡書。旋以歸復京都,葺修宮闕。載宏舊制,皆葉規程。眷是殊庸,實用嘉矚。雖迭增崇數,而未足酬功。宜申誓券之文,以示旌勳之典。矧夫黃河不竭,青山非窮,比此賞延,錫於苗裔,使卿永荷祿位,長受寵榮。對銘鏤以同堅,煥聲徽而轉美。卿恕九死,子孫恕二死。或犯常刑,所司不可加責。禮命甚重,往惟欽承。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 40.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進士無棣李愚客遊華州,上韓建書,略曰:"僕每讀書,見君臣父子之際,有傷教害義者,恨不得肆之市朝。明公居近關重鎮,君父幽辱月餘,坐視凶逆而忘勤王之舉,僕所未諭也。僕竊計中朝輔弼,雖有志而無權;外鎮諸侯,雖有權而無志。惟明公忠義,社稷是依。往年車輅播遷,號泣奉迎,累歲供饋,再復廟、朝,義感人心,至今歌詠。此時事勢,尤異前日,明公地處要衝,位兼將相。自宮闈變故,已涉旬時,若不號令率先以圖反正,遲疑未決,一朝山東侯伯唱義連衡,彭行而西,明公求欲自安,其可得乎!此必然之勢也。不如馳檄四方,諭以逆順,軍聲一振,則元兇破膽,旬浹之間,二豎之首傳於天下,計無便於此者。"建雖不能用,厚待之,愚堅辭而去。
  • 4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韓建以幕僚司馬鄴知匡國留後。朱全忠引四鎮兵七萬趣同州,鄴迎降。……朱全忠遣司馬鄴入華州,謂韓建曰:"公不早知過自歸,又煩此軍少留城下矣。"是日,全忠自故市引兵南渡渭,韓建遣節度副使李巨川請降,獻銀三萬兩助軍,全忠乃西南趣赤水。……朱全忠至零口西,聞車駕西幸,與僚佐議,復引兵還赤水。左僕射致仕張浚説全忠曰:“韓建,茂貞之黨,不先取之,必為後患。”全忠聞建有表勸天子幸鳳翔,乃引兵逼其城。建單騎迎謁,全忠責之,對曰:“建目不知書,凡表章書檄,皆李巨川所為。”全忠以巨川常為建畫策,斬之軍門。謂建曰:“公許人,可即往衣錦。”丁巳,以建為忠武節度使,理陳州,以兵援送之;以前商州刺史李存權知華州,徙忠武節度使趙珝為匡國節度使。
  • 42.    《舊五代史》卷二〇,梁書二〇,《馬嗣勳傳》:天覆中,太祖迎昭宗於岐下,軍至華之西闉,使嗣勳入見,韓建即時同出迎謁。
  • 43.    《資治通鑑》卷二六五:朱全忠以長安鄰於邠、岐,數有戰爭,奏徙佑國節度使韓建於淄青,以淄青節度使長社王重師為佑國節度使。
  • 44.    《舊五代史》卷三,梁書三,《太祖紀三》:以青州節度使韓建守司徒、平章事。帝以建有文武材,且詳於稼穡利害、軍旅之事、籌度經費,欲盡詢焉,恩澤特異於時,罕有比者;隨拜為上相,賜賚甚厚。
  • 45.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及受禪,徵為司徒、平章事,充諸道鹽鐵轉運使。開平二年,加侍中,充建昌宮使。三年,郊祀於洛,以建為大禮使。建為上宰,每謁見,時有直言。太祖為性剛嚴,羣下將迎不暇,待建稍異,故優容之。九月,冊拜太保,罷知政事。(《五代會要》:開平三年十月,詔曰:太保韓建,每月旦、十五日入閣稱賀,即令赴朝參,餘時弗入見。示優禮也。)四年三月,除匡國軍節度使、陳許蔡觀察使,仍令中書不議除替。(《五代會要》:乾化元年正月,敕雲:許昌雄鎮,太保韓建,朕用以佈政,民耕盜止,久居其位,庶可勝殘矣。宜令中書門下不計年月,勿議替。)
  • 46.    《新五代史》卷四〇,雜傳第二八,《韓建傳》:太祖即位,拜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祖性剛暴,臣下莫敢諫諍,惟建時有言,太祖亦優容之。太祖郊於洛,建為大禮使。
  • 47.    《資治通鑑》卷二六八:許州軍士更相告變,匡國節度使韓建皆不之省,亦不為備。丙申,馬步都指揮使張厚作亂,殺建,友珪不敢詰。
  • 48.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乾化三年,追贈太師。
  • 49.    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卷六,《華帥許國公德政碑》:初王之至任所也,公署僅存,人煙殆絕。晝靜而狐狸傲視,風驚而雞犬蔑聞。
  • 50.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河、潼經大寇之後,户口流散,建披荊棘,闢污萊,勸課農事,樹植蔬果,出入閭里,親問疾苦,不數年,流亡畢復,軍民充實。
  • 51.    《新五代史》卷四〇,雜傳第二八,《韓建傳》:華州數經大兵,户口流散,建少賤,習農事,乃披荊棘,督民耕植,出入閭里,問其疾苦……是時,天下已亂,諸鎮皆武夫,獨建撫緝兵民,又好學。荊南成汭時冒姓郭,亦善緝荊楚。當時號為“北韓南郭”。
  • 5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二:車駕之在華州也,商賈輻湊,韓建重徵之,二年,得錢九百萬緡。至是,全忠盡取之。
  • 53.    西安市文物保護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一)》: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5—46頁
  • 54.    西安市碑林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碑林區志:三秦出版社,2003年3月:668-691
  • 5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
  • 56.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四。
  • 57.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1-17]
  • 58.    《新五代史》卷四〇,雜傳第二八,《韓建傳》:建初不知書,乃使人題其所服器皿牀榻,為其名目以視之,久乃漸通文字。見《玉篇》,喜曰:“吾以類求之,何所不得也。”因以通音韻聲偶,暇則課學書史。
  • 59.    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卷六,《華帥許國公德政碑》:識以濟才,學而敏政。退公齊慮,開卷忘疲。雅好諮詢,尤敦名教。每用通儒之術,時開講禮之筵,此又聳勸之難也。
  • 60.    韓儀:《授韓建昌黎郡王制》,《文苑英華》卷四百五十一:化驍雄之士,盡説詩書。流愷悌之風,大行鄉里。
  • 61.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五:朱公既得韓建,以兄呼之。
  • 62.    《舊五代史》卷一五,梁書一五,《韓建傳》:太祖與建素有軍中昆弟之契,及見,其怒驟息。
  • 6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四:上與之宴羣臣,既罷,上獨留全忠及忠武節度使韓建飲,皇后出,自捧玉卮以飲全忠,晉國夫人可證附上耳語。建躡全忠足,全忠以為圖己,不飲,陽醉而出。
  • 64.    《新五代史》卷四〇,雜傳第二八,《韓建傳》:昭宗東遷,建從至洛,昭宗舉酒屬太祖與建曰:“遷都之後,國步小康,社稷安危,系卿兩人。”次何皇后舉觴,建躡太祖足,太祖乃陽醉去。建出,謂太祖曰:“天子與宮人眼語,幕下有兵仗聲,恐公不免也。”太祖以故尤德之。
  • 65.    《新五代史》卷四〇,雜傳第二八,《韓建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1-17]
  • 66.    胡寅.《讀史管見》:嶽麓書社,2008年:第979-98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