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小窗

鎖定
韓小窗(1830年-1895年),滿族,清代東調子弟書作家。本名不傳,以署名行。一説為清代嘉慶、道光時瀋陽人;另説為道光、光緒年間奉天府(今瀋陽)開原縣人。
中文名
韓小窗
出生日期
1830年
逝世日期
1895年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長坂坡》
《得鈔傲妻》
《露淚緣》
《黛玉悲秋》

韓小窗個人簡介

他自幼父母雙亡,後被居住在奉天城小西關的姑母收養。他在讀書之餘,常去書場茶社聽書,耳濡目染使他對曲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影響了他一生。
韓小窗相關書籍 韓小窗相關書籍
韓小窗20歲左右,參加科舉考試,卻名落孫山,後到京城謀職,也沒能如願。此間,他曾遊歷北京、錦州、遼陽等地,結識了一批文人,其中與王西園、喜曉峯等人關係最為密切。它同朋友們一起投身到子弟書創作中。
八旗子弟書,大約興起於雍正、乾隆年間。當時,全國戰爭頻仍,大量八旗子弟被徵入伍,連年征戰或戍守邊關,歸期遙遙無望。無奈之中,他們便把悲怨之情,形之以曲,述之以詞。由此,子弟書曲目逐漸流行開來。
嘉慶十八年(1813年),朝廷把一批無官、無業的閒散宗室遷回盛京故鄉,安置在盛京城小東門外居住。這樣,隨着這批宗室而來,盛行於北京的子弟書也開始在盛京城傳唱。韓小窗等人為演出創作了大量曲目。

韓小窗人生經歷

韓小窗是旗人(滿族),原籍是遼寧省開原縣,後居住於瀋陽。他生於道光十年(1830),卒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韓小窗幼年時父母雙亡,寄居在瀋陽的姑母家中。他姑父早喪,姑母體弱多病,對他管束不多。因此他從小在攻讀之餘,就常出入瀋陽西關及小河沿的茶館書場中。這使他自小就和民間文藝結下了難解之緣。常為姑母朗讀演義小説,因而接觸了民間文學。
中青年時代,他曾多次進京應試和求職,均未能如願。僅在同治年間,他就兩度進京考試,都住在好友喜曉峯家,這兩次也都未能考取。他在幾次進京赴試和求職期間,結識了許多八旗子弟,並漫遊瀋陽、北京、錦州、遼陽一帶,會詩訪友,先後結識了喜曉峯、繆東麟、王西園、鶴侶(奕賡,清宗室)、春樹齋、二凌居士等名士,從而把子弟書和詩詞、楹聯、燈謎等創作活動又向前推進一步。
在同治年間,韓小窗和一些文人曾集會於瀋陽,結成一個不定期的消閒集會組織,實際上這是一個詩社,是個文壇名士的民間組織。他們除“文酒酬唱”,以文會友外,還寫了大量子弟書以及春條、燈謎等俚俗之作。
光緒三年(1877年)在他和繆東麟的倡議下,在民間藝人和社會各階層的要求與支持下,與友人喜曉峯、尚雅貞、李龍石、榮文達、松子笏諸名士正式結成薈蘭詩社,並在每月的逢三、六、九日,在瀋陽鼓樓的會文山房(會文堂)集會,會文作詩、寫詩謎等。光緒九年(1883)與曾顯堂共同倡議擴大詩社,吸收一些曲藝、皮影藝人蔘加活動,使詩社與民間藝術相結合。還在會文山房以南,東華門外的一家清茶館的牆上,把他們新創作的言貼詩、對聯、燈虎和子弟書等發榜公佈(不署名),讓公眾品評,一時過往觀者塞巷盈門。這樣就打破了八旗子弟與下層人民之間的界限,不少大鼓、皮影、“什不閒”以及走鄉串户的盲藝人和扭大秧歌的,紛紛請詩社成員撰寫腳本或唱段。詩社走向民間,自然引起了統治者的注意和干涉,這種在茶社張榜的做法,只斷斷續續地進行不到三年便終止了,不久他即離開瀋陽。在這段時間,韓小窗創作了《寧武關》、《青樓遺恨》和《得鈔傲妻》等子弟書段,都由會文山房刊行,為此聲名大振。
韓小窗終身不仕,生活潦倒。晚年更以布衣自居,自然也就不恥於賣文為生了。他除靠繆東麟、喜曉峯等友人接濟外,也曾接納過會文山房、程記書坊的文酬。他刻意發奮於子弟書的創作,先後寫出《露淚緣》、《梅嶼恨》和《遊舊院》等作品。這些作品批判了宗法禮教,封建綱常的虛偽和欺騙性,也無情撕破了統治階級隱蔽在禮義廉恥、忠孝仁義之後的傷天害理,男盜女娼,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本來面目。他晚期的作品,從主題處理到藝術技巧的運用,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根據《紅樓夢》改編的《露淚緣》,能深刻理解原作精髓,體現併發揮了原作的精神,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成為傳世之作。另外,韓小窗還曾給皮影藝人寫過多部影卷,今尚有《謗可笑》(《降兒罵相》)和《金石語》(《田三嫂打灶》)兩種傳世。
韓小窗還精於書法。早些年,千山祖越寺正殿上曾掛有一幅飛白體筆鋒蒼勁有力的字畫。這幅立軸的正中,分明只有兩個大字,但不管寺中和尚還是常來作功德的施主,都把它念成“千朵蓮花山”。這幅淺顯易讀而又非同尋常的字畫,就是韓小窗雲遊千山時所作。
韓小窗晚年去外地謀生,死於遼陽(有國內外學者對此提出異議,還有待進一步考證)。韓小窗是一位多產作家。相傳,他一生創作的子弟書腳本有四五百種之多,其作品題材廣泛,有歷史故事、愛情故事、諷刺故事和社會故事,情深意賅,雅俗共賞,老少皆宜,因而能在藝人和民間廣為流傳。韓小窗,在清末的瀋陽幾乎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的人物。 [1] 

韓小窗代表作品

韓小窗是東城調的代表作家。,其創作的子弟書相傳有 500餘篇,今存等35種。像《長坂坡》、《得鈔傲妻》、《露淚緣》、《黛玉悲秋》、《紅梅閣》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另有影卷《謗可笑》、《金石語》 2種及詩謎一首傳世。
韓小窗著部分子弟書書影 韓小窗著部分子弟書書影
韓小窗的作品除取材於當時流行的小説、戲曲之外,也有不少抨擊現實的孤憤之作。詞句雅麗,刻畫細膩,感情充沛。他的子弟書作品有 10 餘種至今仍在東北大鼓、京韻大鼓等曲種中傳唱。
黛玉悲愁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父母雙亡,寄居在外祖母的大觀園裏。因長相秀美,舉止端莊,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深受老祖母寵愛。黛玉與表兄賈寶玉自幼情深意篤,芳心暗許。一日,黛玉心情鬱悶,由丫環陪伴到後花園觀賞秋景。一年雖有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但看到秋天萬物簫條的淒涼景象,也不免對景流露“花因喜潔難尋偶,人為悲秋易斷魂”的感傷情懷。

韓小窗地位及影響

韓小窗在當時被公認為子弟書創作的魁首。有人稱他為子弟書編著的“開山大師”。《寧武關》、《青樓遺恨》、《黛玉悲秋》等30餘篇是其代表作。這些作品極其吸引讀者和聽眾。因此,韓小窗的名字,盛京城婦孺皆知。

韓小窗相關介紹

中國清代曲種。因首創於以滿族為主體的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於華北、東北等地區。源於巫歌和俗曲。清初大批旗籍子弟遠戍邊關,利用當時流行的俗曲和薩滿教的巫歌單鼓詞的曲調,配以八角鼓擊節,編詞演唱,藉以抒發懷鄉思親之情。這類演唱,通稱為八旗子弟樂。傳入北京後,參照鼓詞,創造出一種以七言為體、沒有説白的敍述故事的書段,遂正式名為子弟書。嘉慶年間流入民間,有了職業藝人,但多半是盲人。至1900年左右,漸見衰歇。子弟書的曲調,早期以北京的東西城為界,分為東韻、西韻。東韻沉穆粗獷,善歌激昂慷慨的歷史故事;西韻低緩縈紆,多唱委婉纏綿的愛情題材。約在1850年前後,又出現了南城調、北城調兩個支派,以曲調流暢、節拍繁急見長。子弟書衰微後,它的作品多被大鼓書、牌子曲所吸收。子弟書的作品甚多。《子弟書總目》著錄有446種,以羅松窗、韓小窗的作品較為著名,如《杜麗娘尋夢》、《長坂坡》、《得鈔傲妻》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