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安國

(西漢將領、大臣)

鎖定
韓安國(?—公元前127年),字長孺,梁國成安縣(今商丘市民權縣)人,後徙睢陽(今商丘市睢陽區)。 [23]  西漢時期的名臣、將領。 [1-3] 
韓安國自幼博覽羣書,成為遠近聞名的辯士與學問家,後到梁孝王幕下任中大夫,成為梁孝王身邊的得力謀士。他幫助梁孝王和漢政權化解了幾次危機,深得漢景帝的信任。漢武帝時,進入漢朝中央政權的核心圈子,官至御史大夫。韓安國根據國家現狀,提倡與匈奴和親,穩定漢朝北方。後被疏遠,調任邊疆,受挫於匈奴,於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抑鬱去世。 [4] 
別    名
韓長孺
長孺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梁國成安縣(今商丘民權縣) [1]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27年
主要成就
參與平定七國之亂
本    名
韓安國
籍    貫
梁國睢陽(今商丘睢陽區 [2] 
相關典故
死灰復燃
官    職
御史大夫、護軍將軍

韓安國人物生平

韓安國入籍睢陽

祖籍梁國成安縣(今商丘民權縣),徒睢陽(今商丘睢陽區),遂為睢陽人。 [3]  [1-2] 

韓安國抵抗叛軍

韓安國早年在鄒縣田先生之處學習《韓非子》和雜家的學説。後侍奉梁孝王劉武,擔任中大夫。吳楚七國之亂時,劉武派韓安國和張羽擔任將軍,在東線抵禦吳國的軍隊。因為張羽奮力作戰,韓安國穩固防守,因此吳軍不能越過樑國的防線。吳楚叛亂平息,韓安國和張羽的名聲從此顯揚。 [3] 

韓安國遊説太后

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弟,竇太后很寵愛他,允許他有自己推舉梁國國相和二千石級官員人選的權力。他進出、遊戲的排場,比擬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聽説後,心中很不高興。竇太后知道景帝不滿,就遷怒於梁國派來的使者,拒絕接見他們,而向他們查問責備梁王的所作所為。 [5] 
當時韓安國是梁國的使者,便去謁見館陶長公主,哭着説:“為什麼太后對於梁王作為兒子的孝心、作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從前吳、楚、齊、趙等七國叛亂時,函谷關以東的諸侯都聯合起來向西進軍,只有梁國與皇上關係最親,是叛軍進攻的阻難。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關中,而諸侯作亂,一談起這件事,眼淚紛紛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領兵擊退吳楚叛軍,吳楚叛軍也因為這個緣故不敢向西進軍,因而最終滅亡,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現在太后卻為了一些苛細的禮節責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見到的都是大排場,因此出行開路清道,禁止人們通行,回宮強調戒備,梁王的車子、旗幟都是皇帝所賞賜的,他就是想用這些在邊遠的小縣炫耀,在梁國之中讓車馬來回奔馳,讓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愛他。現在梁使到來,就查問責備。梁王恐懼,日夜流淚思念,不知如何是好。為什麼梁王作為兒子孝順,作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憐惜呢?” [6] 
館陶長公主把這些話詳細地告訴了竇太后,竇太后高興地説:“我要替他把這些話告訴皇帝。”轉告之後,景帝內心的疙瘩才解開,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認錯説:“我們兄弟間不能互相勸教,竟給太后您增添了憂愁。”於是接見了劉武派來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賞賜了他們。從這以後劉武更加受寵愛了。竇太后、館陶長公主再賞賜韓安國價值約千餘金的財物。他的名聲因此顯著,而且與朝廷建立了聯繫。 [7] 

韓安國協助緝兇

梁國內史空缺之際,劉武剛剛延攬來齊人公孫詭,很喜歡他,打算請求任命他為內史。竇太后聽到了,於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韓安國做內史。公孫詭、羊勝遊説梁孝王,要求他向漢景帝請求做皇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應,就暗地裏派人行刺當權的謀臣,乃至殺害了原吳國國相袁盎,漢景帝聽説是公孫詭、羊勝等人的謀劃,於是派使者到梁國,要求務必捉拿到公孫詭、羊勝。
漢廷派十批使者來到梁國,自梁國國相以下全國大搜查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抓到。內史韓安國聽説公孫詭、羊勝藏在梁王宮中,就入宮謁見劉武,哭着説:“主上受到恥辱臣下罪死。大王沒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亂到這種地步。現在既然抓不到公孫詭、羊勝,請讓我向您辭別,並賜我自殺。”
劉武説:“你何必這樣呢?”韓安國眼淚滾滾而下,説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與皇上的關係比起太上皇(劉太公)與高皇帝以及皇上與臨江王(劉榮),哪個更親密呢?”
劉武説:“比不上他們親密。”韓安國説:“太上皇、臨江王與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間的關係,但是高皇帝説:‘拿着三尺寶劍奪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終也不能過問政事,住在櫟(lì)陽宮。臨江王是嫡長太子,只因為他母親一句話的過錯就被廢黜降為臨江王;又因建宮室時侵佔了祖廟牆內空地的事,終於自殺於中尉府中。為什麼這樣呢?因為治理天下終究不能因私情而損害公事。俗話説:‘即使是親生父親怎麼知道他不會變成老虎?即使是親兄弟怎麼知道他不會變成惡狼?’現在大王您位列諸侯,卻聽信一個邪惡臣子的虛妄言論,違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撓了彰明法紀。皇上因為太后的緣故,不忍心用法令來對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過,可是大王最終也不能覺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還能依靠誰呢?”
話還沒有説完,劉武痛哭流涕,感謝韓安國説:“我現在就交出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兩人自殺。漢廷的使者回去報告情況稱:“梁國的事情都得到了解決,這是韓安國的力量啊。”於是漢景帝、竇太后更加看重韓安國。
劉武逝世,劉買即位,韓安國因為犯法丟了官,閒居在家。 [9] 

韓安國入朝為官

漢武帝建元年間,武安侯田蚡擔任漢朝太尉,受寵幸而掌大權,韓安國拿了價值五百金的東西送給田蚡。田蚡向王太后説到韓安國,漢武帝也常説韓安國的賢能,就把他召來擔任北地都尉,後來升為大司農。閩越、東越互相攻伐,韓安國和大行王恢領兵前往。還沒有到達越地,越人就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向漢朝投降,漢軍也就收兵了。 [10] 
建元六年(前135年),田蚡擔任丞相,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漢武帝交由朝臣討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瞭解匈奴的情況。他議論説:“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
韓安國説:“派軍隊去千里之外作戰,不會取得勝利。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着禽獸般的心腸,遷移如同羣鳥飛翔,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他們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擁有了他們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屬於我們的百姓。漢軍到幾千裏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藉全面的優勢來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強弩之末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
羣臣的議論多數附和韓安國,於是漢武帝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11] 

韓安國馬邑之圍

元光元年(前134年),雁門郡馬邑縣的豪紳聶壹通過大行王恢告訴漢武帝説:“匈奴剛與漢和親,親近信任邊地之民,可以用財利去引誘他們。”
於是武帝暗中派遣聶壹做間諜,引軍臣單于進入武州塞。漢王朝埋伏了戰車、騎兵、材官三十多萬,隱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谷中。衞尉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擔任輕車將軍,大行王恢擔任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擔任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擔任護軍將軍,諸位將軍都隸屬護軍將軍。互相約定,單于進入馬邑城時漢軍的伏兵就奔馳出擊。王恢、李息、李廣另外從代郡主攻匈奴的軍用物資。
當時軍臣單于進入漢長城武州塞。距離馬邑城還有一百多里,將要搶奪劫掠,可是隻看見牲畜放養在荒野之中,卻見不到一個人。單于覺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虜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問情況。尉史説:“漢軍有幾十萬人埋伏在馬邑城下。”軍臣單于回過頭來對左右人員説:“差點兒被漢朝所欺騙!”就帶領部隊回去了。出了邊塞,説:“我們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稱尉史為“天王”。
塞下傳説單于已經退兵回去。漢軍追到邊塞,估計追不上了,就撤退回來了。王恢等人的部隊三萬人,聽説單于沒有跟漢軍交戰,估計攻打匈奴的軍用物資就一定會與單于的精兵交戰,形勢將不利於漢軍,於是權衡利害而決定撤兵。韓安國等率領大軍分駐馬邑境內埋伏,但好幾天不見動靜,於是改變原先的作戰方案,率軍出擊,結果一無所獲。 [12] 

韓安國東朝廷辯

元光四年(前131年),因灌夫使酒罵座,竇嬰田蚡之爭愈演愈烈,漢武帝讓兩人在東宮(長樂宮)辯論,二人針鋒相對,互相指責,於是漢武帝向在朝的大臣徵詢意見,韓安國説:“魏其侯説灌夫的父親為國而死,灌夫手持戈戟衝入到強大的吳軍中,身受創傷幾十處,名聲在全軍數第一,這是天下的勇士,如果不是有特別大的罪惡,只是因為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爭,是不值得援引其他的罪狀來判處死刑的。魏其侯的話是對的。丞相又説灌夫同大奸巨猾結交,欺壓平民百姓,積累家產數萬萬,橫行潁川,凌辱侵犯皇族,這是所謂‘樹枝比樹幹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後果不是折斷,就是分裂。丞相的話也不錯。希望英明的主上自己裁決這件事吧。” [13] 
退朝以後,田蚡出了停車門,招呼韓安國同乘一輛車,生氣地説:“我和你共同對付一個老禿翁,你為什麼還模稜兩可,猶豫不定?”韓安國過了好一會兒才對田蚡説:“您怎麼這樣不自愛自重?他魏其侯毀謗您,您應當摘下官帽,解下印綬,歸還給皇上,説:‘我以皇帝的心腹,僥倖得此相位,本來是不稱職的,魏其侯的話都是對的’。像這樣,皇上必定會稱讚您有謙讓的美德,不會罷免您。魏其侯一定內心慚愧,閉門咬舌自殺。現在別人詆譭您,您也詆譭人家,這樣彼此互罵,好像商人、女人吵嘴一般,多麼不識大體呢!”田蚡認錯説:“爭辯時太性急了,沒有想到應該這樣做。” [14] 

韓安國抵禦匈奴

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韓安國代理丞相的職務,給皇帝導引車駕時墮下車,跌跛了腳。漢武帝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韓安國,派人去看望他,發現他腳跛得很厲害,於是改用平棘侯薛澤擔任丞相。韓安國因病免職幾個月,跛腳好了,漢武帝又任命韓安國擔任中尉 [15] 
一年多後,調任衞尉。車騎將軍衞青攻打匈奴,從上谷郡出塞,在龍城打敗了匈奴。將軍李廣被匈奴所俘虜,又逃脱了;公孫敖傷亡了大量士兵;他們都該殺頭,後來出錢贖罪成為庶人。第二年,匈奴大舉入侵邊境,殺了遼西太守,等到侵入雁門,殺死和擄去幾千人,車騎將軍衞青出兵追擊,從雁門郡出塞。
韓安國擔任材官將軍,駐守漁陽。韓安國抓到俘虜,俘虜供説匈奴已經遠遠離去。韓安國立即上書皇帝説現在正是農耕時節,請求暫時停止屯軍。停止屯軍一個多月,匈奴又大舉入侵上谷、漁陽。韓安國的軍營中僅有七百多人,迎戰匈奴無法取勝,又退回軍營中。匈奴俘虜掠奪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財物而離去。
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為惱火,派使者責備韓安國,並將韓安國調往更東面的方向,駐守右北平。因為當時匈奴的俘虜供稱要侵入東方。 [16] 

韓安國抑鬱而亡

韓安國當初擔任御史大夫和護軍將軍,後來漸漸被排斥疏遠,貶官降職;而新得寵的年輕將軍衞青等又有軍功,更加受到漢武帝的重用。韓安國既被疏遠,很不得意;領兵駐防又被匈奴所欺侮,損失傷亡很多,內心覺得非嘗羞愧。韓安國希望能夠回到朝廷,卻被調往更東面的方向駐守,心裏非常失意,悶悶不樂。過了幾個月,韓安國生病吐血,於元朔二年(前127年)中去世。 [4] 

韓安國軼事典故

韓安國曾因犯法被判罪,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韓安國説:“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田甲説:“要是再燃燒就撒一泡尿澆滅它。”過了不久,梁國內史的職位空缺,漢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從囚徒中起家擔任二千石級的官員。田甲棄官逃跑了。韓安國説:“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謝罪。韓安國笑着説:“你可以撒尿了!像你們這些人值得我懲辦嗎?”最後友好地對待他。 [8] 

韓安國歷史評價

  • 司馬遷《史記》:①安國為人多大略,智足以當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貪嗜於財。所推舉皆廉士,賢於己者也。於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 [17]  ②餘與壺遂定律歷,觀韓長孺之義,壺遂之深中隱厚,世之言梁多長者,不虛哉! [18] 
  • 班固《漢書》:①以韓安國之見器,臨其摯而顛墜,陵夷以憂死,遇合有命,悲夫! [19]  ②漢之得人,於茲為盛……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 [20] 
  • 蔡邕:昔韓安國起自徒中,朱買臣出於幽賤,並以才宜,還守本邦。 [21] 
  • 劉邵:術家之流,不能創制垂則,而能遭變用權,權智有餘,公正不足,是謂智意,陳平、韓安國是也。
  • 劉勰:至如吾丘之駁挾弓,安國之辯匈奴,賈捐之之陳於珠崖,劉歆之辨於祖宗,雖質文不同,得事要矣。 [22] 
  • 司馬貞:“安國忠厚,初為梁將。因事坐法,免徒起相。死灰更然,生虜失防。推賢見重,賄金貽謗。雪泣悟主,臣節可亮。” [18] 

韓安國史書記載

  • 《史記·韓長孺列傳》 [18] 
  • 《漢書·漢書 竇田灌韓傳》 [19] 

韓安國後世紀念

汝州市有安國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汝州的城市建設曾把路街的命名放到很重要的位次。望嵩路、丹陽路、廣成路、風穴路都是那個時期命名的。為了突出歷史文化和紀念韓安國,在汝州的城市建設中特把以前的梁豐北路更名為安國路。

韓安國影視形象

2004年電視劇《漢武大帝》:孫飛虎飾演韓安國。
參考資料
  • 1.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 P105 陳留郡 成安縣,先謙曰:成安縣屬梁,縣人韓安國,見本傳。《續志》,後漢省。《一統志》,故城今考城縣地。治今河南民權縣東。
  • 2.    《大明一統志》卷二十七:“韓安國,睢陽人,嘗學韓子雜説,初事梁孝王,為中大夫。吳楚反,安國捍吳兵於東界。後累官御史大夫。”
  • 3.    《史記·韓長孺列傳》: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後徙睢陽。嘗受韓子﹑雜家説於騶田生所。事梁孝王為中大夫。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扞吳兵於東界。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樑。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 4.    《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始為御史大夫及護軍,後稍斥疏,下遷;而新幸壯將軍衞青等有功,益貴。安國既疏遠,默默也;將屯又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罷歸,乃益東徙屯,意忽忽不樂。數月,病歐血死。安國以元朔二年中卒。
  • 5.    《史記·韓長孺列傳》:梁孝王,景帝母弟,竇太后愛之,令得自請置相﹑二千石,出入遊戲,僭於天子。天子聞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見,案責王所為。
  • 6.    《史記·韓長孺列傳》:韓安國為梁使,見大長公主而泣曰:“何梁王為人子之孝,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時,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鄉,惟梁最親為艱難。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諸侯擾亂,一言泣數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將兵擊卻吳楚,吳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節苛禮責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見者大,故出稱蹕,入言警,車旗皆帝所賜也,欲以侘鄙縣,驅馳國中,以誇諸侯,令天下盡知太后﹑帝愛之也。今梁使來,輒案責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為。何梁王之為子孝,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
  • 7.    《史記·韓長孺列傳》:大長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后遺憂。”悉見梁使,厚賜之。其後梁王益親驩。太后﹑長公主更賜安國可直千餘金。名由此顯,結於漢。
  • 8.    《史記·韓長孺列傳》: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溺之。”居無何,梁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起徒中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甲因肉袒謝。安國笑曰: “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
  • 9.    《史記·韓長孺列傳》:梁內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説之,欲請以為內史。竇太后聞,乃詔王以安國為內史。公孫詭﹑羊勝説孝王求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漢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及殺故吳相袁盎,景帝遂聞詭﹑勝等計畫,乃遣使捕詭﹑勝,必得。漢使十輩至梁,相以下舉國大索,月餘不得。內史安國聞詭﹑勝匿孝王所,安國入見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今詭﹑勝不得,請辭賜死。”王曰:“何至此?”安國泣數行下,曰:“大王自度於皇帝,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孝王曰:“弗如也。”安國曰:“夫太上﹑臨江親父子之閒,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居於櫟陽。臨江王,適長太子也,以一言過,廢王臨江;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今大王列在諸侯,悦一邪臣浮説,犯上禁,橈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於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終不覺寤。有如太后宮車晏駕,大王尚誰攀乎?”語未卒,孝王泣數行下,謝安國曰:“吾今出詭﹑勝。”詭﹑勝自殺。漢使還報,梁事皆得釋,安國之力也。於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國。孝王卒,共王位,安國坐法失官,居家。
  • 10.    《史記·韓長孺列傳》:建元中,武安侯田蚡為漢太尉,親貴用事,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蚡。蚡言安國太后,天子亦素聞其賢,召以為北地都尉,遷為大司農。閩越﹑東越相攻,安國及大行王恢將。未至越,越殺其王降,漢兵亦罷。建元六年,武安侯為丞相,安國為御史大夫。
  • 11.    《史記·韓長孺列傳》: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歲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觽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裏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衝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髃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 12.    《史記·韓長孺列傳》:其明年,則元光元年,雁門馬邑豪聶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親,親信邊,可誘以利。”陰使聶翁壹為閒,亡入匈奴,謂單于曰:“吾能斬馬邑令丞吏,以城降,財物可盡得。”單于愛信之,以為然,許聶翁壹。聶翁壹乃還,詐斬死罪囚,縣其頭馬邑城,示單于使者為信。曰:“馬邑長吏已死,可急來。”於是單于穿塞將十餘萬騎,入武州塞。當是時,漢伏兵車騎材官二十餘萬,匿馬邑旁谷中。韂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大行王恢為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為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約單于入馬邑而漢兵縱發。王恢﹑李息﹑李廣別從代主擊其輜重。於是單于入漢長城武州塞。未至馬邑百餘里,行掠滷,徒見畜牧於野,不見一人。單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問尉史。尉史曰:“漢兵數十萬伏馬邑下。”單于顧謂左右曰:“幾為漢所賣!”乃引兵還。出塞,曰:“吾得尉史,乃天也。”命尉史為“天王”。塞下傳言單于已引去。漢兵追至塞,度弗及,即罷。王恢等兵三萬,聞單于不與漢合,度往擊輜重,必與單于精兵戰,漢兵勢必敗,則以便宜罷兵,皆無功。
  • 13.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第》:於是上問朝臣:“兩人孰是?”御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也。丞相亦言灌夫通姦猾,侵細民,家累鉅萬,橫恣潁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
  • 14.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韓御史良久謂丞相曰:“君何不自喜?夫魏其毀君,君當免冠解印綬歸,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讓,不廢君。魏其必內愧,杜門齰舌自殺。今人毀君,君亦毀人,譬如賈豎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武安謝罪曰:“爭時急,不知出此。”
  • 15.    《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為御史大夫四歲餘,丞相田蚡死,安國行丞相事,奉引墮車蹇。天子議置相,欲用安國,使使視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澤為丞相。安國病免數月,蹇愈,上覆以安國為中尉。歲餘,徙為衞尉。
  • 16.    《史記·韓長孺列傳》:車騎將軍衞青擊匈奴,出上谷,破胡蘢城。將軍李廣為匈奴所得,復失之;公孫敖大亡卒:皆當斬,贖為庶人。明年,匈奴大入邊,殺遼西太守,及入雁門,所殺略數千人。車騎將軍衞青擊之,出雁門。衞尉安國為材官將軍,屯於漁陽。安國捕生虜,言匈奴遠去。即上書言方田作時,請且罷軍屯。罷軍屯月餘,匈奴大入上谷﹑漁陽。安國壁乃有七百餘人,出與戰,不勝,復入壁。匈奴虜略千餘人及畜產而去。天子聞之,怒,使使責讓安國。徒安國益東,屯右北平。是時匈奴虜言當入東方。
  • 17.    《史記·韓長孺列傳》:安國為人多大略,智足以當世取合,而出於忠厚焉。貪嗜於財。所推舉皆廉士,賢於己者也。於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
  • 18.    《史記·韓長孺列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02]
  • 19.    《漢書·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3-14]
  • 20.    《漢書 卷五十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3-14]
  • 21.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24]
  • 22.    《文心雕龍·議對》:迄至有漢,始立駁議。駁者,雜也,雜議不純,故曰駁也。自兩漢文明,楷式①昭備,藹藹多士,發言盈庭②;若賈誼之遍代諸生,可謂捷於議也。至如吾丘之駁挾弓③,安國之辨匈奴;賈捐之之陳於珠崖④,劉歆之辨於祖宗⑤:雖質文不同,得事要矣。若乃張敏之斷輕侮⑥,郭躬之議擅誅;程曉之駁校事⑦,司馬芝之議貨錢;何曾蠲出女之科⑧,秦秀定賈充之諡⑨:事實允當,可謂達議體矣。 漢世善駁,則應劭為首;晉代能議,則傅鹹⑩為宗。然仲瑗博古,而銓貫有敍;長虞識治,而屬辭枝繁;及陸機斷議11,亦有鋒穎,而腴辭弗剪,頗累文骨:亦各有美,風格存焉。
  • 23.    《漢書 卷五十二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韓安國字長孺,梁成安人也,後徒睢陽。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