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睿

(南北朝時期南梁名將)

鎖定
韋睿 (442年-520年9月20日 [1]  ),字懷文。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名將,西漢丞相韋賢之後,前秦尚書韋鍾玄孫。 [2-3] 
韋睿出身三輔著族“京兆韋氏”。劉宋時歷任雍州刺史主薄、晉平王左常侍、桂陽王行參軍,南齊時歷任齊興太守、上庸太守等職。雍州刺史蕭衍起兵討伐東昏侯時,他率部跟隨,屢次獻策,多獲採用。南梁建立後,拜廷尉,封都樑子。天監四年(505年),督軍北伐,攻小峴城。繼而進軍合肥,引肥水灌城,大破魏軍,斬俘萬餘人。天監六年(507年),與曹景宗救鍾離之圍,於邵陽洲一役大破北魏,取得“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戰後因功進爵永昌侯。天監七年(508年),奉命鎮守安陸,逼退魏將元英。嗣後數年,歷官丹陽尹、雍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普通元年(520年),韋睿升任侍中車騎將軍,尚未就職便去世,享年七十九歲。獲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嚴。 [45] 
韋睿仁民愛物,雖體弱不能騎馬,只能乘板輿督戰,但肯與士卒同甘共苦,軍法嚴明,故能屢戰克捷。北魏人對其頗為畏懼,稱他為“韋虎”。一生廉潔,家無餘財。待人寬惠恭謹,為梁武帝所敬重。 [4]  [17]  [67] 南史》稱其“與裴邃俱為梁世名將,餘人莫及” [47]  。明人楊慎亦稱其為“六朝人才”之冠 [5] 
概述圖來源:《古聖賢像傳略
全    名
韋睿
別    名
韋懷文
韋虎
韋叡
永昌嚴侯
懷文
諡    號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
出生日期
442年
逝世日期
520年9月20日
主要成就
攻克合肥
鍾離之戰大破北魏
主要作品
答釋法雲書難範縝神滅論
最高官職
侍中車騎將軍→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贈)
爵    位
永昌侯

韋睿人物生平

韋睿望族出身

韋睿的家族自西漢丞相韋賢之後,世代都是三輔地區(又稱三秦)的著名族姓。韋睿的祖父韋玄,為躲避作官隱居長安的南山(終南山),拒絕太尉劉裕的徵召;伯父韋祖徵,在南朝劉宋末年曾任光祿勳;父親韋祖歸,官至寧遠將軍長史 [6] 
韋睿自少侍奉繼母,以孝順而聞名。他的伯父韋祖徵屢次外任郡太守,每次出行時,韋祖徵總是攜韋睿赴任,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韋睿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惲在家鄉都很有名望,韋祖徵曾就此問韋睿説:“你自己認為比王憕、杜惲二人如何?”韋睿謙遜不敢回答。韋祖徵説:“你的文章或許稍差點兒,學識應該説超過他們。然而要説為國效力,成就功業,那誰也比不上你。”韋睿的表兄杜幼文任梁州刺史,邀請他一同前往。梁州地方富饒,去那裏作官的大多因為受賄栽跟頭,韋睿雖然年輕,卻以廉潔聞名。 [7] 

韋睿避亂居鄉

永光元年(465年),袁抃擔任雍州刺史。袁抃在見到韋睿後,認為他不尋常,召他任州主簿一職。袁抃到州任後,與鄧琬起兵反對宋明帝,韋睿請求外出到義成郡任職,因此免於遭禍。後經屢次升遷,他歷任齊興郡太守、雍州別駕長水校尉、右軍將軍。南齊末年,朝廷多生變亂,韋睿想回到故鄉,就請求外出補任上庸郡太守。 [8] 

韋睿輔佐蕭衍

永元元年(499年)至永元二年(500年)間,太尉陳顯達、護軍將軍崔慧景相繼起兵反對東昏侯蕭寶卷的統治,屢屢以重兵逼近建康(今江蘇南京),建康城中人心惶恐,未有背向。雍州人士和韋睿商討前途,韋睿説:“陳顯達雖然是舊將,卻不是成氣候的人物;崔慧景很有經驗,但懦弱不能作戰。天下能成就大業的人,怕是出現在我們州里了。”於是派遣自己兩個兒子與時任雍州刺史的蕭衍即後來的梁武帝)聯絡。等蕭衍起兵,文告傳到,韋睿率領本郡人伐竹造筏,兼程趕來會合,共有兩千人、二百匹馬。蕭衍見到韋睿很高興,撫着几案説:“前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我的大事可成了。”西台軍(指南康王蕭寶融麾下的蕭衍等西軍)攻克郢、魯等地,平定加湖,韋睿於其中出過很多計策,都被蕭衍採納。 [9] 
蕭衍親率主力從郢州出發時,考慮安排將領留守後方,卻難找到人選。他為難了很長時間,突然想起韋睿説:“丟棄好馬而不騎,還急急忙忙到哪兒去找呢。”當天即委任韋睿為江夏郡太守,管理郢州事務。當初,郢州城守衞抗拒蕭衍時,城中男女將近十萬,閉門固守一年,染瘟疫死的有十之七八。大家都把屍體堆在牀下,活着的人就睡在上面,每間屋裏都堆滿了死屍。韋睿就任後,着手清理屍體、撫卹百姓,將這些事妥善安排,百姓靠他得以安居。 [10] 
中興二年(502年)二月,蕭衍受封相國、梁公,開建霸府,韋睿被徵召入朝為大理寺卿。四月,蕭衍受禪即位,建立南梁政權。南梁建立後,韋睿被改授為廷尉,封爵都樑子。 [11-12] 
天監二年(503年),改封永昌縣子,再改授豫州刺史,兼歷陽郡太守。 [13] 

韋睿攻克合肥

天監三年(504年),北魏派兵來攻豫州,韋睿率州兵將其擊退。 [14] 
天監四年(505年),蕭衍蕭衍命臨川王蕭宏為帥,統軍大舉北伐,韋睿則奉命都督眾軍。韋睿派遣長史王超宗、梁郡太守馮道根攻北魏小峴城,但初戰失利,未能告捷。一次,韋睿領軍在魏軍城防柵欄外巡視,城中忽然出來數百人在門外佈陣,韋睿要攻擊他們,諸將都説:“我們都是輕裝前來,請回去穿上盔甲再戰。”韋睿説:“魏軍城中有兩千多人,只要閉門堅守,就足以保住城池。現在無故放人出來,定是勇悍之人,如果能擊敗他們,這城就不攻自破了。”大家還是猶豫不定,韋睿指着他的節杖説:“朝廷授我賜物,不是拿來作裝飾的,韋睿的法令,不可違犯。”於是揮兵出擊,魏軍戰敗,韋睿趁勢加緊攻城,於次日夜間破城。小峴城被攻克後,韋睿馬上向合肥進軍。 [15] 
此前,右軍司馬胡景略進軍合肥,久攻不下。韋睿到後,考察四周山川地勢,説:“我聽説‘汾水可以灌平陽’,就和這裏一樣。”於是在肥水上築堰。很快堰成水通,梁軍戰艦相繼開到。魏軍分築東、西小城,夾合肥而立,韋睿先攻二城。不久,北魏援軍楊靈胤率兵五萬殺到,諸將建議向朝廷請援,韋睿笑道:“賊兵已到城下,才去求救兵,‘臨難鑄兵,豈及馬腹’?何況我們求救,他們也會增兵,猶如吳國在巴丘增兵,蜀漢也在白帝增兵罷了。‘師克在和不在眾’,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於是揮軍迎擊,擊敗楊靈胤所部,軍心因此稍加安定。 [16] 
正在此時,肥水堤堰旁的城壘被魏軍攻陷,梁軍所在堤堰受到嚴重威脅。軍監潘靈佑勸韋睿退回巢湖,諸將又請退保三叉(《南史》作三丈,元人胡三省認為因漅湖之水在此分為三汊,故得名 [17]  ),韋睿怒道:“軍敗將死,有進無退。”命人取來他的儀仗,立在大堤下面,表示決無退卻的打算。韋睿素來身體羸弱,不能騎馬,作戰時總是坐着小車督率軍隊。魏軍來鑿堤,他親自率軍將其擊退,並在堤旁築壘守衞。他又建造了幾乎與合肥城牆一樣高的鬥艦,四面進攻,使“魏人計窮,相與悲哭”。攻城器具修成之後,堰水漲滿,魏軍援軍無計可施,合肥城破在旦夕。而登城督戰的合肥守將杜元倫又被弩箭射殺,韋睿遂順利攻克合肥,俘虜魏軍萬餘人,繳獲牛馬以萬計,絹可堆滿十間屋。對所獲的戰利品,他分毫不取,都賞賜給將士。 [18]  [19] 
起初,胡景略和前軍趙祖悦一同參戰而關係惡劣,相互陷害。韋睿認為將帥不和,將會招致禍患,親自斟酒勸解胡景略説:“希望兩位將軍不要再為個人爭鬥。”因此這次戰役能夠相安無事。韋睿每天白天接應賓客和軍務,夜裏處理軍事文書,三更就起身點燈直到天亮,盡心安撫他的部眾,常常表現得好像自己做得很不夠,因此投軍的人爭相到他這兒來。他所到之處,營房都井井有條,館舍和防務工事也都標準規範。 [20] 
合肥攻克後,蕭衍命眾軍進駐東陵。東陵離北魏的甓城僅有二十里之距。將要會戰之際,因梁軍在洛口潰敗(天監五年九月事 [21]  ,蕭衍遂下詔讓眾軍班師。韋睿考慮到離魏軍太近,擔心被尾隨襲擊,於是令輜重作為前隊,自己坐小車殿後,魏人懾於他的威名,只是遠望着不敢逼近,梁軍得以完整無損地撤回。此後,韋睿把豫州州治遷到合肥。 [22] 

韋睿鍾離顯才

主詞條:鍾離之戰
自天監五年(506年)十月起,北魏中山王元英與鎮東將軍蕭寶夤、平東將軍楊大眼等率眾圍攻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魏軍號稱百萬,搭築四十多座城寨相連。據守鍾離的北徐州刺史昌義之以三千兵力死守城池,屢次擊退魏軍攻勢。 [23]  十一月,蕭衍派徵北將軍曹景宗督軍二十萬抗擊,但曹景宗屯駐道人洲(今安徽鳳陽東北淮河中),不聽蕭衍詔令,為爭功而擅自出擊,使梁軍遭遇暴風,溺死頗多。 [24]  天監六年(507年)二月,蕭衍召韋睿入朝覲見,命他率軍馳援鍾離,接受曹景宗的節度,並賜他龍環御刀,説:“諸將有不聽令的,可斬。” [25-26] 
韋睿自合肥取直道而行,穿陰陵大澤,時逢山澗峽谷,一概架橋渡過。梁軍士卒懼怕魏軍勢盛,多勸韋睿減慢行軍速度,韋睿説:“鍾離現在已經危急得挖洞居住,揹着門板去打水了(鑿穴而處,負户而汲)。駕着車急忙趕去,還怕來不及(車馳卒奔,猶恐其後),何況緩進呢!”於是在十天內就趕到前線,與曹景宗合軍進屯邵陽洲位於道人洲西)。當初,蕭衍告誡景宗説:“韋睿是你家鄉中的人望,你要好好尊重他。”曹景宗見到韋睿後很是恭敬。蕭衍聽到後説:“二將和睦,軍隊一定打勝仗。” [26-27] 
韋睿在景宗營前二十里處,連夜挖掘長壕,紮上鹿角,將帶枝叉的樹木豎立其中,截邵陽洲築城,離魏軍堡壘僅百餘步遠近。馮道根能長騎馬丈量土地,他計算馬行的步數來分配每人的工作量,所以到天亮,城隍就修好了。元英大驚,用杖擊打地面説:“怎麼能夠如此神速!”曹景宗擔心鍾離城中軍心不穩,便招募軍士自水底潛入城中,告知援軍抵達的消息。城中軍民聞訊,大為振奮,人人勇氣百倍。 [28]  楊大眼率萬餘騎兵來戰,所向披靡。韋睿把車輛串起來連結成陣,楊大眼會合騎兵將之包圍。韋睿指揮強弩二千一齊發射,洞穿魏軍鎧甲,殺傷很多,並一箭貫穿楊大眼右臂,迫使其撤離。次日清晨,元英親自率兵來戰,韋睿坐白木小車,手執白角如意指揮軍隊,一日接戰幾次,元英頗為畏懼其頑強。魏軍夜裏又來攻城,箭如雨下。韋睿的兒子韋黯請他下城去避箭,韋睿不答應。軍中驚亂,韋睿在城上厲聲呵斥才安定下來。 [29]  元人胡三省認為,兩軍營壘逼近之際,激戰自早至晚,如果“勇而無剛者”,是不能支撐的,所以“韋睿於此,是難能也”。 [30] 
鍾離之戰示意圖 鍾離之戰示意圖 [31]
魏人先前在邵陽洲兩岸造了兩座橋,樹立圍柵數百步,截斷淮河通道。韋睿打造大艦,命馮道根及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釗等統領水師。三月,淮水暴漲六七尺,韋睿立刻派馮道根等乘鬥艦襲擊邵陽洲上魏軍,將其盡數殲滅。另以小船載草,灌上膏油,趁風縱火,用來焚燬浮橋。同時,派敢死之士拔柵砍橋。當時大水湍急,頃刻之間,橋、柵都被沖毀。馮道根等都親身搏鬥廝殺,梁軍奮勇衝殺,無不以一當百。魏軍大潰,溺死、被斬殺的各有十餘萬。元英單騎逃往梁城,楊大眼也燒營遁走。韋睿派人通知昌義之,昌義之悲喜交加,顧不上回答,只是一個勁兒地喊:“又活了!又活了!(更生!更生!)”梁軍一路追擊至濊水(胡三省認為即指渙水 [17]  )上,使沿淮河百餘里間,魏軍的屍骸相藉,淮水為之不流。又俘虜魏軍五萬人,收其軍糧器械,堆積如山,牛、馬、驢、騾等不可勝計。 [32]  蕭衍派中書郎周舍到淮河邊勞軍。韋睿把繳獲的物資堆積在軍門,周舍觀看後,對韋睿説:“將軍繳獲的真和熊耳山一樣高了啊!”此戰後,韋睿因功晉爵為永昌縣侯。 [33] 
鍾離之戰的勝利,成功阻遏了北魏對南梁的攻勢,近現代史學家呂思勉稱讚此役為“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洵足寒鮮卑之膽已” [3]  。《魏書·盧昶傳》稱“自國家經略江左,唯有中山王英敗於鍾離,(盧)昶於朐山失利,最為甚焉” [34] 

韋睿隱若敵國

天監七年(508年),韋睿改任左衞將軍,不久任安西將軍長史、南郡太守,加秩中二千石太守之秩本為二千石,加中二千石是尊寵)。這時,奉命赴援懸瓠的司州刺史馬仙琕被元英所率魏軍擊潰,棄義陽三關南逃。 [35]  蕭衍命韋睿率眾軍增援。韋睿到安陸後,增築城牆至到兩丈多高,又開掘大溝,建設高大的敵樓。眾人多笑他膽小,韋睿卻説:“不對,為將應有膽小之時,不能專憑勇力。”元英一路窮追馬仙琕,企圖一雪鍾離之戰大敗的恥辱,聽説韋睿在安陸,這才退兵。此時,蕭衍也下詔罷兵。 [36-37] 
天監八年(509年),韋睿被改授為遷信武將軍、江州刺史。 [38]  次年(510年),韋睿被徵召入朝,任員外散騎常侍、右衞將軍。累官左衞將軍、太子詹事,不久後又加通直散騎常侍 [39] 

韋睿名將暮年

天監十三年(514年),韋睿出任丹陽尹,其後因公事被免職。次年(515年),改任雍州刺史。起初,韋睿在家鄉起兵,有個叫陰雙光的客人哭着勸阻他。等到韋睿衣錦還鄉作雍州刺史時,陰雙光在路邊迎接。韋睿笑着對他説:“要是聽了你的話,我恐怕要在路上要飯了。”仍賞給他十頭耕牛。韋睿對舊友從不吝惜,士大夫七十歲以上的,多授予假板縣令之職,家鄉人對他十分感懷。 [40] 
天監十五年(516年),韋睿上表請求辭官,朝廷下詔不準以示優待。又徵召他入京封為護軍。賜給鼓吹一部,在殿省值班。韋睿在朝中待人恭謹,從未和別人怒目對視過,蕭衍也很尊敬他。 [41] 
蕭衍醉心於佛教,天下人也都感染上這種風習。韋睿自以為信守恬淡寡欲,又位居大臣,不願與世人隨波逐流,行事全與平時相同。 [42] 
普通元年(520年)夏,韋睿被改授為侍中、車騎將軍。還未正式拜官,他便於八月二十三日(9月20日 [1]  )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九歲。遺言薄葬,以時服裝殮。蕭衍當天親臨弔唁,哭得很悲痛,賜其家錢十萬、布二百匹,及東園秘器、朝服、衣等物,由官府負責辦理喪事;隨後追贈他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賜諡號“嚴”。 [43-44] 

韋睿主要影響

韋睿於南齊末年隨雍州刺史蕭衍起兵,反對東昏侯蕭寶卷的統治,“多建策,皆見用” [9]  ,又奉命守衞郢城,保障西台軍後方安定 [10]  南梁建立之後,他主要活躍在天監初年對北魏的戰事上:
  • 天監四年(505年),督軍北伐,攻陷小峴城 [15]  。繼而進軍合肥,引肥水灌城,大破魏軍,斬俘一萬餘人 [18] 
  • 天監五年(506年),與徵北將軍曹景宗率軍救援北徐州刺史昌義之,於鍾離之戰中大破北魏中山王元英等部,魏軍被淹死和被斬殺的各有十餘萬 [33]  ,取得“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 [3] 

韋睿歷史評價

韋祖徵:汝文章或小減,學識當過之;然而幹國家,成功業,皆莫汝逮也。 [45] 梁書》引
蕭衍:①他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吾事就矣。 [45] 《梁書》引)②君此獲復與熊耳山等矣。 [45] 《梁書》引
魏軍歌謠:不畏蕭娘(蕭宏)與呂姥(呂僧珍),但懼合肥有韋虎。 [17] 《資治通鑑》引
元英:①蕭臨川雖騃,其下有良將韋、裴之屬,未可輕也。宜且觀形勢,勿與交鋒。 [46] 資治通鑑》引)②是何神也! [47] 南史》引
姚察:韋睿起上庸以附義,其地比(柳)惔則薄,及合肥、邵陽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 [45] 《梁書》
李延壽:韋、裴少年勵操,俱以學尚自立;晚節驅馳,各著功於戎馬。觀睿制勝之道,謂為魁梧之傑,然而形甚羸瘠,身不跨鞍,板輿指麾,隱如敵國,其器分有在,隆名豈虛得乎?邃自效邊疆,盛績克舉,其志不遂,良可悲夫!二門子弟,各著名節,與梁終始,克荷隆構。“將門有將”,斯言豈曰妄乎? [47] 《南史》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48] 《注孫子序》
張預:孫子曰:“兵之情主速。”叡軍旬日而至邵陽。又曰:“神乎神乎,至於無聲。”叡比曉立營而元英大驚。又曰:“不若則能避之。”叡謂為將當有怯時。又曰:“視卒如愛子。”叡營幕未立,不肯就舍是也。 [49] 十七史百將傳
司馬光:其臨陳也勇,其執事也敬,其律己也廉,其與人也惠,其居官也明。 [5] 《平書》引
胡三省:①史言韋睿於事佛之朝,矯之以正,幾於以道事君者。 [50] 《資治通鑑》注)②梁之將帥,韋睿一人而已。 [51] 《資治通鑑》注
楊慎:六朝人才,韋叡為冠……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齊梁之世,乃有若人耶?是時武帝鋭意釋氏,天下從風而靡,叡獨不與,誠豪傑之士哉! [5] 《平書》引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温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52] 《安雅堂稿》
黃道周:韋睿忠良,自結於梁。奉命伐魏,即擁油幢。眾請緩戰,睿怒不揚。既而城拔,方識其強。再攻淝水,魏救忽猖。請兵不及,即以寡當。力戰不卻,守死不慌。築壘自固,起艦以張。戰勝俘獲,多不可量。淝水既定,威名愈揚。元英攻徐,眾將戰傷。召睿急救,飛橋以行。兵不旬日,即至邵陽。元英驚異,我兵更剛。非水灌敵,即火燒強。大小百戰,英方敗亡。功成進爵,儒將名香。 [53] 廣名將傳
王夫之曹景宗,驍將也,韋叡執白角如意、乘板輿以麾軍,夫二將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輕矣。武帝豫敕景宗曰:“韋叡,卿之鄉望,宜善敬之。”得將將之術矣。敕叡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叡難。然而非然也,叡能知景宗之鷙,而景宗不能知叡之弘,景宗之氣斂,而何患叡之不善處景宗邪?且其詔之曰一韋叡,卿之鄉望”,動之以情,折之以禮,而未嘗有所抑揚焉。叡以景宗之下己,而讓使先己告捷,景宗乃以叡之不伐,而變盧雉以自抑。如其不然,叡愈下而景宗愈亢,叡抑豈能終為人屈乎?武帝曰:“二將和,師必濟。”自信其御之之道得也。鍾離之勝,功侔淝水,豈徒二將之能哉。 [54] 讀通鑑論
朱軾:“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至考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韋叡以羸瘠之軀,指麾板輿之上,出奇制勝,威震敵國。綸巾緩帶之風流,豈復遠哉?夫上有好,下必有甚,習俗移人,賢者不免。方梁武佞佛,舉國若狂。明經如徐勉,而言孔釋之同行;身如江革,而受菩薩之戒。獨叡毅然不少回惑,可謂篤信好學矣。其遇敵不懼,有功不伐,皆定力使然,非能強而致也。” [55] 《史傳三編》
王士俊:“齊梁迄陳,刺史皆掌軍事,如崔慧景、蔡道恭、曹景宗、韋叡、馬仙琕之屬,皆着有戰功。” [56] 河南通志
杜綱:①若馮道根之進止有節,任城太妃之登城捍禦,韋睿之用兵變化,皆一時傑出之人也。 [57] 南朝秘史)②況敵將中山王英、楊大眼,皆稱萬人敵,非(曹)景宗、韋睿智勇兼備,而又和哀協力,其勢莫能支矣。 [58] 《南朝秘史》
秦篤輝:“楊升庵於南朝人物,首推韋叡;予於北朝,首推高允。叡猶一時之傑,允則千古之英也。” [59] 讀史剩言
鄭觀應:“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樂毅、羊祜、諸葛亮、謝安、韋睿、岳飛等,儒將也。” [60] 《儲將才論》
蔡東藩:①梁室諸將,莫如韋睿,次為裴邃。當時欲出師北伐,何不用睿為帥,邃為將,專閫得人,奏功自易事耳。不此之審,乃獨用一無才無勇之臨川王宏,宏雖介弟,未足統軍,不戰而逃,原意中事。假令當日無韋、裴二將,為敵所忌,魏中山王英等,直迫洛口,吾恐宏且南走之不暇,而全軍且盡覆沒矣! [61] 南北史演義)②梁有一韋睿而不能重用,何怪其屢出無功乎! [62] 《南北史演義》
毛澤東嗜讀《南史·韋睿傳》,批註處竟有二十五次之多,他在批閲時對韋睿稱讚有加,如“仁者必有勇”,“曹景宗不如韋睿遠矣”,並且詳細地勾出韋睿的優秀之處,如“躬自調查研究”、“機不可失”、“決心”、“以眾擊少”、“以少擊眾”、“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善守”、“不貪財”等等,並寫道:“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 [63] 

韋睿軼事典故

韋睿謙遜知退

韋睿知進退、明事理,不喜爭強好勝,時人特別因此而稱讚他。鍾離之戰結束後,北徐州刺史昌義之很感激韋睿解救之功,請主帥曹景宗一起和韋睿聚會,並出錢二十萬讓大家賭着玩。曹景宗擲子得“雉”贏採,韋睿慢擲也得一個“盧”的贏採,可他立即取一子翻過來,這叫違反規則,於是變成了“塞”這個輸採。這次打勝仗以後,曹景宗與各將帥爭先入朝報捷,只有韋睿跟在後面。故而時人多“賢之”。 [65] 

韋睿慈愛仁惠

韋睿生性慈愛,撫養兄長的遺孤比自己的兒子還盡心,歷次做官所得的賞賜,都分送給親朋故友,家無餘財。後來作護軍,在家閒居無事,仰慕漢代石建陸賈的為人,於是把他們的像畫在牆上供自己觀賞。當時雖已年老,有空閒了還教兒孫們讀書。他的第三子韋稜尤其通曉經史,當世人都稱讚其博聞。韋睿經常坐着讓韋稜講説書中內容,韋睿有時對書中的發現與解説,韋稜也趕不上。 [4] 
韋睿“雅有曠世之度”,待人以仁愛恩惠為本,不論在何處任職,必定有良好的政績。統軍以仁愛為先,士兵的營帳沒搭好,他便不肯歇息;井灶沒有挖成,他也不肯先用餐。平素穿戴如同儒生,即使是臨陣交鋒,也經常穿寬鬆的官服乘車而行,手執竹如意來指揮進退。 [66] 

韋睿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先祖
西漢宣帝時丞相,封扶陽侯,死後諡號“節”。
祖父
避居南山,拒絕出仕。
父親
韋祖歸
劉宋時官至寧遠將軍長史
平輩
兄長
南齊時曾任司徒記室、特進。
官至通直郎
子輩
長子
襲封永昌縣侯,官至北徐州刺史。死後諡號“宜”。
次子
三子
官至光祿卿
幼子
官至輕車將軍、都督城西面諸軍事等,“侯景之亂”時病逝台城,獲贈散騎常侍、左衞將軍。
孫輩
孫子
韋放之子,官至散騎常侍,“侯景之亂”時戰死,後贈護軍將軍,諡號“忠貞”。
韋助
韋放之子,與韋粲一同戰死。後贈中書郎
韋警
韋放之子,與韋粲一同戰死。後贈中書郎。
韋構
韋放之子,與韋粲一同戰死。後贈中書郎。
韋正之子,陳朝時官至散騎常侍、太子右衞率
韋昂
韋正之子,與韋粲一同戰死。後贈員外散騎常侍
韋正之子,隋朝初年官至光州刺史。
表格參考資料: [45]  [47] 

韋睿主要作品

全梁文》錄有韋睿的文章一篇:《答釋法雲書難範縝神滅論》。 [64] 

韋睿史料索引

梁書》卷12《韋睿傳》 [45] 
南史》卷58《韋睿傳》 [47] 
資治通鑑》卷143、144、146 [17]  、147、149 [51] 
史傳三編·卷四十六·名臣續傳三》 [55]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149:(普通元年八月)甲子,侍中、車騎將軍永昌嚴侯韋睿卒。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換算,即儒略曆520年9月20日。
  • 2.    《梁書.卷12》:「韋睿,字懷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漢丞相賢以後,世為三輔著姓。祖玄,避吏隱於長安南山。宋武帝入關,以太尉掾徵,不至。伯父祖徵,宋末為光祿勳。父祖歸,寧遠長史。睿事繼母以孝聞。睿兄纂、闡,並早知名。纂、睿皆好學,闡有清操。祖徵累為郡守,每攜睿之職,視之如子。時睿內兄王憕、姨弟杜惲,並有鄉里盛名。祖徵謂睿曰:"汝自謂何如憕、惲?"睿謙不敢對。祖徵曰:"汝文章或小減,學識當過之;然而幹國家,成功業,皆莫汝逮也。"外兄杜幼文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饒,往者多以賄敗;睿時雖幼,獨用廉聞。」
  • 3.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 上: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01:340
  • 4.    《南史》卷58《韋睿傳》:性慈愛,撫孤兄子過於己子,歷官所得祿賜,皆散之親故,家無餘財。後為護軍,居家無事,慕萬石、陸賈之為人,因畫之於壁以自玩。時雖老,暇日猶課諸兒以學。第三子稜,尤明經史,世稱其洽聞。睿每坐使稜説書,其所發擿,稜猶弗之逮。
  • 5.    楊升庵集 2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06-20]
  • 6.    《梁書》卷12《韋睿傳》:自漢丞相賢以後,世為三輔著姓。祖玄,避吏隱於長安南山。宋武帝入關,以太尉掾徵,不至。伯父祖徵,宋末為光祿勳。父祖歸,寧遠長史。
  • 7.    《梁書》卷12《韋睿傳》:睿事繼母以孝聞。睿兄纂、闡,並早知名。纂、睿皆好學,闡有清操。祖徵累為郡守,每攜睿之職,視之如子。時睿內兄王憕、姨弟杜惲,並有鄉里盛名。祖徵謂睿曰:“汝自謂何如憕、惲?”睿謙不敢對。祖徵曰:“汝文章或小減,學識當過之;然而幹國家,成功業,皆莫汝逮也。”外兄杜幼文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饒,往者多以賄敗;睿時雖幼,獨用廉聞。
  • 8.    《梁書》卷12《韋睿傳》:宋永光初,袁抃為雍州刺史,見而異之,引為主簿。抃到州,與鄧琬起兵,睿求出為義成郡,故免抃之禍。後為晉平王左常侍,遷司空桂陽王行參軍,隨齊司空柳世隆守郢城,拒荊州刺史沈攸之。攸之平,遷前軍中兵參軍。久之,為廣德令。累遷齊興太守、本州別駕、長水校尉、右軍將軍。齊末多故,不欲遠鄉里,求為上庸太守,加建威將軍。
  • 9.    《梁書》卷12《韋睿傳》:俄而太尉陳顯達、護軍將軍崔慧景頻逼京師,民心遑駭,未有所定,西土人謀之於睿。睿曰:“陳雖舊將,非命世才;崔頗更事,懦而不武。其取赤族也,宜哉!天下真人,殆興於吾州矣。”乃遣其二子,自結於高祖。義兵檄至,睿率郡人伐竹為筏,倍道來赴,有眾二千,馬二百匹。高祖見睿甚悦,拊幾曰:“他日見君之面,今日見君之心,吾事就矣。”義師克郢、魯,平加 湖,睿多建謀策,皆見納用。
  • 10.    《梁書》卷12《韋睿傳》:大軍發郢,謀留守將,高祖難其人;久之,顧睿曰:“棄騏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為冠軍將軍、江夏太守,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萬,閉壘經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積屍於牀下,而生者寢處其上,每屋輒盈滿。睿料簡隱恤,鹹為營理,於是死者得埋藏,生者反居業,百姓賴之。
  • 11.    《梁書》卷12《韋睿傳》:梁台建,徵為大理。高祖即位,遷廷尉,封都樑子,邑三百户。
  • 12.    《梁書》卷12《韋睿傳》:天監元年夏四月丙寅,高祖即皇帝位於南郊。
  • 13.    《梁書》卷12《韋睿傳》:天監二年,改封永昌,户邑如先。東宮建,遷太子右衞率,出為輔國將軍、豫州刺史、領歷陽太守。
  • 14.    《梁書》卷12《韋睿傳》:三年,魏遣眾來寇,率州兵擊走之。
  • 15.    《梁書》卷12《韋睿傳》:四年,王師北伐,詔睿都督眾軍。睿遣長史王超宗、梁郡太守馮道根攻魏小峴城,未能拔。睿巡行圍柵,魏城中忽出數百人陳於門外,睿欲擊之,諸將皆曰: “向本輕來,未有戰備,徐還授甲,乃可進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餘人,閉門堅守,足以自保,無故出人於外,必其驍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眾猶遲疑,睿指其節曰;“朝廷授此,非以為飾,韋睿之法,不可犯也。”乃進兵。士皆殊死戰,魏軍果敗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遂進討合肥。
  • 16.    《梁書》卷12《韋睿傳》:先是,右軍司馬胡略等至合肥,久未能下,睿按行山川,曰:“吾聞‘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邑’,即此是也。”乃堰肥水,親自表率,頃之,堰成水通,舟艦繼至。魏初分築東西小城夾合肥,睿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將揚靈胤帥軍五萬奄至,眾懼不敵,請表益兵。睿笑曰:“賊已至城下,方復求軍,臨難鑄兵,豈及馬腹?且吾求濟師,彼亦徵眾,猶如吳益巴丘,蜀增白帝耳。‘師克在和不在眾’,古之義也。”因與戰,破之,軍人少安。
  • 17.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六·梁紀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1-07]
  • 18.    《梁書》卷12《韋睿傳》:初,肥水堰立,使軍主王懷靜築城於岸守之,魏攻陷懷靜城,千餘人皆沒。魏人乘勝至睿堤下,其勢甚盛,軍監潘靈佑勸睿退還巢湖,諸將又請走保三叉。睿怒曰:“寧有此邪!將軍死綏,有前無卻。”因令取傘扇麾幢,樹之堤下,示無動志。睿素羸,每戰未嘗騎馬,以板輿自載,督厲眾軍。魏兵來鑿堤,睿親與爭之,魏軍少卻,因築壘於堤以自固。睿起鬥艦,高與合肥城等,四面臨之。魏人計窮,相與悲哭。睿攻具既成,堰水又滿,魏救兵無所用。魏守將杜元倫登城督戰,中弩死,城遂潰。俘獲萬餘級,牛馬萬數,絹滿十間屋,悉充軍賞。
  • 19.    《南史》卷58《韋睿傳》:初,肥水堰立,使軍主王懷靜築城於岸守之,魏攻陷城,乘勝至睿城下。軍監潘靈佑勸睿退還巢湖,諸將又請走保三丈。睿怒曰:"將軍死綏,有前無卻。"因令取傘扇麾幢樹之堤下,示無動志。睿素羸,每戰不嘗騎馬,以板輿自載,督勵眾軍。魏兵鑿堤,睿親與爭。魏軍卻,因築壘於堤以自固。起鬥艦高與合肥城等,四面臨之。城潰,俘獲萬餘,所獲軍實,無所私焉。
  • 20.    《梁書》卷12《韋睿傳》:睿每晝接客旅,夜算軍書,三更起張燈達曙,撫循其眾,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爭歸之。所至頓舍修立,館宇籓籬牆壁,皆應準繩。
  • 21.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五年)九月……己丑,夜,洛口暴風雨,軍中驚,臨川王宏與數騎逃去。將士求宏不得,皆散歸,棄甲投戈,填滿水陸,捐棄病者及羸老,死者近五萬人。
  • 22.    《梁書》卷12《韋睿傳》:合肥既平,高祖詔眾軍進次東陵。東陵去魏甓城二十里,將會戰,有詔班師。去賊既近,懼為所躡,睿悉遣輜重居前,身乘小輿殿後,魏人服睿威名,望之不敢逼,全軍而還。至是遷豫州於合肥。
  • 23.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六年)春,正月……魏中山王英與平東將軍楊大眼等眾數十萬攻鍾離。鍾離城北阻淮水,魏人於邵陽洲兩岸為橋樹柵數百步,跨淮通道。英據南岸攻城,大眼據北岸立城,以通糧運。城中眾才三千人,昌義人督帥將士,隨方抗禦。魏人以車載土填塹,使其眾負土隨之,嚴騎蹙其後,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之,俄而塹滿。衝車所撞,城土輒頹,義之用泥補之,衝車雖入而不能壞。魏人晝夜苦攻,分番相代,墜而復升,莫有退者。一日戰數十合,前後殺傷萬計,魏人死者與城平。
  • 24.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五年)冬,十月,英進圍鍾離,……更命鎮東將軍蕭寶寅與英同圍鍾離。……十一月,乙丑,大赦。詔右衞將軍曹景宗都督諸軍二十萬救鍾離。上敕景宗頓道人洲,俟眾軍齊集俱進。景宗固啓求先據邵陽洲尾,上不許。景宗欲專其功,違詔而進,值暴風猝起,頗有溺者,復還守先頓。
  • 25.    《南史》卷58《韋睿傳》:五年,魏中山王元英攻北徐州,圍刺史昌義之於鍾離,眾兵百萬,連城四十餘。武帝遣徵北將軍曹景宗拒之。次邵陽洲,築壘相守,未敢進。帝怒,詔睿會焉,賜以龍環御刀,曰:“諸將有不用命者斬之。”
  • 26.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六年)二月,……上命豫州刺史韋睿將兵救鍾離,受曹景宗節度。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陰陵大澤行,值澗谷,輒飛橋以濟。師人畏魏兵盛,多勸睿緩行,睿曰:“鍾離今鑿穴而處,負户而汲,車馳卒奔,猶恐其後,而況緩乎!魏人已墮吾腹中,卿曹勿憂也。”旬日至邵陽,上豫敕曹景宗曰:“韋睿,卿之鄉望,宜善敬之!”景宗見睿,禮甚謹,上聞之曰:“二將和,師必濟矣。”
  • 27.    《南史》卷58《韋睿傳》:睿自合肥徑陰陵大澤,過澗谷,輒飛橋以濟師。人畏魏軍盛,多勸睿緩行。睿曰:“鍾離今鑿穴而處,負户而汲,車馳卒奔,猶恐其後,而況緩乎!”旬日而至邵陽。初,帝敕景宗曰:“韋睿卿鄉望,宜善敬之。”景宗見睿甚謹。帝聞曰:“二將和,師必濟矣。”
  • 28.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六年)景宗與睿進頓邵陽洲,睿於景宗營前二十里夜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為城,去魏城百餘步。南梁太守馮道根,能走馬步地,計馬足以賦功,比曉而營立。魏中山王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景宗等器甲精新,軍容甚盛,魏人望之奪氣。景宗慮城中危懼,募軍土言文達等潛行水底,齎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氣百倍。
  • 29.    《南史》卷58《韋睿傳》:睿於景宗營前二十里,夜掘長塹,樹鹿角,截洲為城,比曉而營立。元英大驚,以杖擊地曰:“是何神也!”景宗慮城中危懼,乃募軍士言文達、洪騏驎等齎敕入城,使固城守,潛行水底,得達東城。城中戰守日苦,始知有援,於是人百其勇。魏將楊大眼將萬餘騎來戰,大眼以勇冠三軍,所向皆靡。睿結車為陣,大眼聚騎圍之。睿以強弩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者眾。矢貫大眼右臂,亡魂而走。明旦,元英自率眾來戰,睿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一日數合,英甚憚其強。魏軍又夜來攻城,飛矢雨集。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軍中驚,睿於城上厲聲呵之乃定。
  • 30.    《資治通鑑》卷146:(天監六年)楊大眼勇冠軍中,將萬餘騎來戰,所向皆靡。睿結車為陳,大眼聚騎圍之,睿以強弩二千一時俱發,洞甲穿中,殺傷甚眾。矢貫大眼右臂,大眼退走。明旦,英自帥眾來戰,睿乘素木輿,執白角如意以麾軍,一日數合,英乃退。魏師復夜來攻城,飛矢雨集,睿子黯請下城以避箭,睿不許;軍中驚睿於城上厲聲呵之,乃定。
  • 31.    張曉生 著.中國古代戰爭通覽 中 圖文版:國防大學出版社,2016-06:199
  • 32.    《梁書》卷9《曹景宗傳》: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長六七尺。睿遣所督將馮道根、李文釗、裴邃、韋寂等乘艦登岸,擊魏洲上軍盡殪。景宗因使眾軍皆鼓譟亂登諸城,呼聲震天地,大眼於西岸燒營,英自東岸棄城走。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淮水為之不流。景宗令軍主馬廣,躡大眼至濊水上,四十餘里,伏屍相枕。義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馬入梁城。緣淮百餘里,屍骸枕藉,生擒五萬餘人,收其軍糧器械,積如山嶽,牛馬驢騾,不可勝計。
  • 33.    《南史》卷58《韋睿傳》:魏人先於邵陽洲兩岸為兩橋,樹柵數百步,跨淮通道。睿裝大艦,使梁郡太守馮道根、廬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釗等為水軍。會淮水暴長,睿即遣之,鬥艦競發,皆臨賊壘。以小船載草,灌之以膏,從而焚其橋。風怒火盛,敢死之士拔柵斫橋,水又漂疾,倏忽之間,橋柵盡壞。道根等皆身自搏戰,軍人奮勇,呼聲動天地,無不一當百。魏人大潰,元英脱身遁走。魏軍趨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其餘釋甲稽顙乞為囚奴猶數十萬。睿遣報昌義之,義之且悲且喜,不暇答,但叫曰:“更生!更生!”帝遣中書郎周舍勞軍於淮上。睿積所獲于軍門,舍觀之,謂睿曰:“君此獲復與熊耳山等矣。”以功進爵為侯。
  • 34.    《魏書·卷四十七·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7]
  • 35.    《梁書》卷17《馬仙琕傳》:魏豫州人白皂生殺其刺史琅邪王司馬慶曾,自號平北將軍,推鄉人胡遜為刺史,以懸瓠來降。高祖使仙琕赴之,又遣直閣將軍武會超、馬廣率眾為援。仙琕進頓楚王城,遣副將齊苟兒以兵二千助守懸瓠。魏中山王元英率眾十萬攻懸瓠,仙琕遣廣、會超等守三關。十二月,英破懸瓠,執齊苟兒,遂進攻馬廣,又破廣,生擒之,送雒陽。仙琕不能救。會超等亦相次退散,魏軍遂進據三關。
  • 36.    《梁書》卷12《韋睿傳》:七年,遷左衞將軍,俄為安西長史、南郡太守,秩中二千石。會司州刺史馬仙琕北伐還軍,為魏人所躡,三關擾動,詔睿督眾軍援焉。睿至安陸,增築城二丈餘,更開大塹,起高樓,眾頗譏其示弱。睿曰:“不然,為將當有怯時,不可專勇。”是時元英復追仙琕,將復邵陽之恥,聞睿至,乃退。帝亦詔罷軍。
  • 37.    《資治通鑑》卷147:上使南郡太守韋睿將兵救仙琕,睿至安陸,俱築城二丈餘,更開大塹,起高樓。眾頗譏其示怯,睿曰:“不然,為將當有怯時,不可專勇。”中山王英急追馬仙琕,將復邵陽之恥,聞睿至,乃退。上亦有詔罷兵。
  • 38.    《梁書》卷12《韋睿傳》:明年,遷信武將軍、江州刺史。
  • 39.    《梁書》卷12《韋睿傳》:九年,徵員外散騎常侍、右衞將軍,累遷左衞將軍、太子詹事,尋加通直散騎常侍。
  • 40.    《梁書》卷12《韋睿傳》:十三年,為丹陽尹,以公事免。十四年,為雍州刺史。初,睿起兵,鄉中客陰雙光泣止睿,睿還為州,雙光道候。睿笑曰:“若從公言,乞食於路矣。”餉耕牛十頭。睿於故舊無所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多與假板縣令,鄉里甚懷之。
  • 41.    《南史》卷58《韋睿傳》:十五年,拜表致仕,優詔不許。徵拜護軍,給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嘗忤視,武帝甚禮敬之。
  • 42.    《南史》卷58《韋睿傳》:武帝方鋭意釋氏,天下鹹從風而化。睿自以信受素薄,位居大臣,不欲與眾俯仰,所行略如佗日。
  • 43.    《南史》卷58《韋睿傳》:普通元年,遷侍中、車騎將軍,未拜,卒於家,年七十九。遺令薄葬,斂以時服。武帝即日臨哭甚慟,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嚴。
  • 44.    《梁書》卷12《韋睿傳》:普通元年夏,遷侍中、車騎將軍,以疾未拜。八月,卒於家,時年七十九。遺令薄葬,斂以時服。高祖即日臨哭甚慟。賜錢十萬,布二百匹,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喪事取給於官,遣中書舍人監護。贈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曰嚴。
  • 45.    《梁書·卷十二·列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2]
  • 46.    《容齋續筆·卷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0-01-04]
  • 47.    《南史·卷五十八·列傳第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2]
  • 48.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三》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0-16]
  • 49.    《十七史百將傳·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30]
  • 5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九·梁紀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30]
  • 51.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紀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29]
  • 52.    (明)陳子龍 撰;孫啓治 校點.安雅堂稿: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03:63
  • 53.    (明)黃道周 注斷,孟冰 點校.廣名將傳: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11:129-130
  • 54.    《讀通鑑論·卷十七·梁武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30]
  • 55.    《史傳三編》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7-12-16]
  • 56.    《河南通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1-08]
  • 57.    《南朝秘史·第二十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2-14]
  • 58.    《南朝秘史·第二十一回》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12-14]
  • 59.    《讀史剩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1-05]
  • 60.    (清)鄭觀應 著;辛俊玲 評註.盛世危言:華夏出版社,2002-10:366-367
  • 61.    南北史演義:弟子輿尸潰師洛口 將帥協力戰勝鍾離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30]
  • 62.    南北史演義:誣通叛魏宗屈死 圖規復梁將無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7-30]
  • 63.    張貽玖 著.毛澤東批註歷史人物:鷺江出版社,1993-04:189-194
  • 64.    《全梁文·卷四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07-30]
  • 65.    《南史》卷58《韋睿傳》:初,邵陽之役,昌義之甚德睿,請曹景宗與睿會,因設錢二十萬官賭之。景宗擲得雉,睿徐擲得盧,遽取一子反之,曰:“異事”,遂作塞。景宗時與羣帥爭先啓之捷,睿獨居後,其不尚勝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賢之。
  • 66.    《南史》卷58《韋睿傳》:睿雅有曠世之度,蒞人以愛惠為本,所居必有政績。將兵仁愛,士卒營幕未立,終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被服必於儒者,雖臨陣交鋒,常緩服乘輿,執竹如意以麾進止,與裴邃俱為梁世名將,餘人莫及。
  • 67.    韋睿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