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韋一平

鎖定
韋一平(1906~1945.10.15),廣西天河(今屬羅城)人,壯族。早年積極投身工農運動,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入國民革命軍,後調到葉挺獨立團,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和海陸豐起義,曾在海陸豐根據地擔任區委書記。1929年被派回廣西從事秘密革命工作,同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31年隨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轉戰到湘贛蘇區。曾任中共永新縣委軍事部部長、湘贛軍區動員部部長。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任中共萍(鄉)宜(春)安(福)中心縣委書記,在湘贛邊區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任新四軍駐吉安通訊處副主任、主任,兼吉安中心縣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1939年,赴江蘇,任中共蘇北特委書記。後任中共蘇北區委會組織部部長兼泰興中心縣委書記、蘇中第3地委書記兼蘇中軍區第3軍分區政治委員、第1地委書記兼第1軍分區政治委員,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政治委員,蘇浙軍區第4縱隊政治委員兼中共浙西地委書記。先後參加了郭村、黃橋、天目山等戰役戰鬥。1945年10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位於長江以南的新四軍分批向江北轉移。15日晚,韋一平在完成掩護兄弟部隊渡江任務後,率部800餘人乘“中安”輪最後一批北撤,輪船行至泰興天星橋西南江面時,由於風大浪急,加之超載過重,船底漏水,韋一平全力組織部隊泅渡上岸。不料輪船突然傾覆,韋一平和700多名指戰員光榮殉職。 [1]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韋一平
別    名
韋家惠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壯族
籍    貫
廣西天河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45年10月15日 [1] 

目錄

韋一平人物生平

韋一平,原名家惠,又名瑞珍,1900年生於廣西天河縣(現屬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下里鄉一個只有幾户人家的偏僻山村一短洞屯。父親是個純樸的壯族農民,母親是善良的仫佬族婦女。韋一平7歲起讀了幾年私塾和新學,他勤勉好學,熱愛勞動,讀書之餘,打柴、割草、彈棉、織布什麼都幹。他的少年時代,正值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的年代,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使壯族的山鄉災荒不斷,盜匪橫行。他的父親因遭土匪綁架,備受折磨以致神經失常,此後家境日益困難。目睹殘酷的社會現實,韋一平萌發了救國救民的思想。他經常挑柴草到鎮上去賣,趁機到書店看書、買書,結識了一位思想進步姓秦的店員。1923年秋,韋一平與這位姓秦的店員還有他的同村好友韋明秀有起, 抱着到外面幹一番大事業的願望來到廣東省三水縣。當時,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推動下,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廣東掀起了大革命熱潮,在黨的指引下,韋一平到三水後立即投身火熱的工農運動中去。1924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分配在農民自衞軍工作。
1925年秋,韋一平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討伐陳炯明的第二次東征,同年冬調到葉挺獨立團,翌年隨部北伐。大革命失敗後,韋一平毫不氣餒,又先後參加了廣州起義和海陸豐起義,在海陸豐根據地擔任過區委書記。1929年秋,他受廣東省委派遣,和李幹輝等到廣西,開展兵運和農運工作。同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1930年冬,韋一平隨紅七軍自河池北上,於次年春到達湘贛蘇區。從參加國民革命軍以來,韋一平在歷次戰鬥中總是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前後四次負傷。這年夏天,在第三次反“圍剿”中,他又一次負傷,左腳跟被子彈打穿致殘。傷愈後,領導上考慮到他行動不便,將他調離主力部隊,到湘贛紅軍學校任教導員,1934年改任水新縣蘇維埃軍事部長,紅軍長征前夕,又任湘贛省軍區動員部長。
1934年的秋天,蔣介石以十倍於紅軍的兵力,對湘贛蘇區進行瘋狂的“圍剿”。由於敵強我弱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危害,到1935年夏,湘贛紅軍兵力損失百分之九十,加上原湘贛省委書記陳洪時等人的叛變,湘贛紅軍瀕臨絕境。在這次反“圈剿”中,韋一平第六次負傷,身體極為虛弱。但他毫不動搖,和戰士們一起,輾轉於武功山區,住巖洞、蓋樹葉、吃野菜、啃草根,繼續堅持鬥爭。一次,他帶着兩位同志突圍,在轉移途中遇見了湘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譚餘保。韋一平向譚餘保談了自己想返回武功山區的宜春、安福、永新一帶堅持鬥爭的打算。譚餘保聽後,緊緊地握着他的雙手,激動地説:“你是無產階級的硬骨頭!革命就需要你這樣的人。”譚餘保從自己帶領的部隊中抽調了幾個人和幾支槍支援他返回武功山區堅持鬥爭。
1936年春,韋一平任萍(鄉)宜(春)安(福)中心縣委委員,同年冬,改任書記。為打開萍、宜、安地區的新局面,他首先抓黨的建設,積極培訓幹部,整頓、恢復各地黨組織,積極而慎重地發展黨員,制定了嚴密的組織制度和秘密工作方法,從而保證了黨組織的純潔和穩步發展。不到一年時間,僅宜安邊區就建立了10多個特支,30多個支部,共有100多名黨員。在軍事鬥爭方面,韋一平費盡苦心,建立了一批秘密交通站,為游擊隊採購糧食和各種生活用品,收集敵人的情報,組織羣眾配合游擊隊捕殺敵特,焚燬敵人的碉堡。在中心縣委的有力配合下,萍宜安地區的游擊戰爭越來越活躍,根據地已基本連成一片,成為湘贛臨時省委、軍政委員會領導機關的主要活動基地。
西安事變後,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逐步形成,韋一平從國民黨的報紙上看出了這個動向,曾帶上報紙找譚餘保商量。譚餘保不相信有這回事,未予理會。1937年冬,陳毅親自上山,向譚餘保講清國內形勢,傳達了黨中央的指示,譚餘保才帶領部隊下山整編。
這年11月,陳毅在吉安組建新四軍駐吉安辦事處,韋一平任辦事處副主任兼吉安中心縣委組織部長, 12月改任辦事處主任兼中心縣委宣傳部長。在辦事處工作期間,韋一平積極聯絡、組織,湘贛游擊隊下山改編,同時與國民黨吉安當局反覆交涉,解決部隊的軍需物資供應、交通工具、行軍安全等事宜,使部隊順利地到達江南抗日前線。他還陪同陳毅與國民黨吉安專署專員劉振羣談判,曉以大義,使劉振羣有所覺悟,釋放被關押的20多名共產黨員和200多名無事農民。韋一平等還利用辦事處的公開身份,以各種方式向吉安各階層人士進行抗日宣傳,組織各種抗日民眾團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並秘密地和各地黨組織聯繫,恢復和建立了一批黨組織,壯大了黨的力量。1938年8月,新四軍駐吉安辦事處被迫撤銷。韋一平赴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工作。
1939年10月,為開闢蘇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共東南局抽調韋一平等一批幹部到蘇北工作。12月,蘇北特委成立,由韋一平任書記。當時,葉飛率領的新四軍挺進縱隊剛進入蘇北,勢孤力單,國民黨頑固派、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妄圖與日偽勾結,趁挺進縱隊立足未穩時想一口“吃掉”。為配合“挺縱”迅速打開局面,韋一平和特委副書 記惠浴宇等研究,首先舉辦黨員幹部訓練班,提高黨員幹部的思想、政策水平,將他們派往各地,大力發展黨員,廣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同時,還積極開展統戰工作,揭露韓德勤的反共陰謀,爭取各界人士對挺進縱隊的同情和支持;加強兵運工作,策動部分國民黨軍隊相機率部起義。1940年6、7月間,陶勇、陳毅、粟裕等先後率新四軍江南主力進入蘇北。隨即成立以陳毅為書記的蘇北區黨委,韋一平任區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兼泰興中心縣委書記。在6月的郭村保衞戰和10月的黃橋決戰中,韋一平、陳丕顯、管文蔚、惠浴宇等親臨戰地,積極組織支前工作,使郭村、黃橋兩役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一舉殲滅了韓德勤的主力,為鞏固、發展蘇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1941年3、4月間,泰興中心縣委撤銷,代之成立蘇中區第三地委,韋一平任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8月,偽軍1萬多人在蘇中區進行規模空前的大“掃蕩”,三地委轄區所有較大的城鎮均被敵人佔領,各個根據地被敵人分割。在這種險惡的形勢下,韋一平始終鬥志昂揚,信心百倍,帶領部隊與敵周旋。一晚,地委、軍分區領導機關轉移到如西縣境的一個村子宿營,哨兵由於過度勞累睡着了,次日黎明才發現駐地已被日軍包圍,分區司令員陳玉生在指揮戰鬥中負了重傷,情況十分危急。韋一平手提快慢機,沉着地説:“大家別慌,聽我指揮!”他根據槍聲準確地判斷敵人的位置,指揮大家從敵人的結合部鑽了出來。他的沉着、老練、大膽、精明,同志們無不佩服。他一再對地委、軍分區各級領導説:我們這裏屬平原地區,沒有山地作依託,但人煙稠密,只要我們充分發動羣眾,依靠羣眾這個“人山人海”,不但能得到很好的掩護,而且能迅速壯大我們的力量。儘管敵情嚴重,作戰頻繁,韋一平和其他地委、軍分區、行署的領導成員還是抓住一切時機,積極做好培訓幹部,發展黨、羣組織,開展減租減息等工作,並大力加強民兵建設,密切配合主力部隊,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經過一年多的艱苦鬥爭,終於粉碎了敵人的“掃蕩”,使根據地得到恢復和發展。
1942年12月,韋一平由三地委調任一地委書記兼一軍分區和新四軍六師十八旅政委。一地委的轄區江都、高郵、寶應三縣,是蘇北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日、偽、頑均駐有重兵。我黨在該地區開展工作較遲,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相當一部分還屬“同情區”、“偽化區”,部隊的給養困難,活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韋一平發揚無產階級的創業精神,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開拓了新局面。在地委擴大會上,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地方政權沒建立,羣眾沒充分發動起來,我們的部隊再能打,也是魚大水淺,騰躍不起來”。根據他的提議,地委決定用最大力量抓政權建設,抽調一批幹部去做地方工作,部隊的團營幹部要在地方政權兼職;將兩個主力團地方化,化整為零,開赴敵佔區,發動羣眾,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和地方武裝,開展游擊戰。與此同時,韋一平強調大力開展統戰工作,要求各級政權嚴格實行“三三制”,把當地有名望的愛國進步人士和中間分子吸收進來。他和旅長劉先勝冒着危險親自到高郵縣某地去向舉棋不定的“聯莊會”的頭目做工作,給他們闡明形勢和我軍的政策,陳述利害關係,結果把不少.“聯莊會”、“大刀會”等自發的羣眾武裝爭取過來,逐步變為我們掌握的抗日民兵組織。由於政策正確,措施得力,不到一年時間,一分區的困難局面得到扭轉,抗日根據地有了很大的發展,受到蘇中區黨委、軍區領導的好評。
1944年夏秋間,日軍勾結頑軍孫元良集團軍對泰縣-帶進行“梳篦掃蕩”、“鐵壁合圍”,三分區的形勢很緊張。善於應付危難局面的韋一平奉命回三地委任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到任後,他立即召集地委、分區領導開會,研究對敵作戰方法。並採納泰縣縣委書記彭衝提出的建議,根據平原的特點,廣泛發動羣眾,大挖“抗日溝”給敵人造成障礙。在廣大人民羣眾的支援下,不久便取得反“掃蕩”鬥爭的勝利,三分區的形勢迅速好轉。
1944年冬,整個解放區戰場開始轉入反攻,遵照黨中央制定的向東南發展的戰略方針,新四軍一師主力奉命分批南下。翌年二月韋一平調任蘇中軍區第一教導旅政委。4月下旬,韋一平和旅長廖政國率部抵達浙西后,該旅改編為蘇浙軍區第四縱隊,韋一平仍任政委。隨即奉命率十二支隊進入孝豐一帶,消滅殘敵,開闢新的抗日根據地。5月底,粟裕、葉飛等指揮蘇浙軍區各部隊發起第三次天目山反頑戰役,韋一平等率部與各兄弟縱隊並肩作戰,經過近1個月的苦戰,終於粉碎了頑軍的進攻,為鞏固發展蘇浙根據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7月,浙西地委成立,韋一平兼任書記。日本宣佈投降後,韋一平、廖政國又率第四縱隊進軍杭嘉湖地區,於9月中旬,接連向拒絕投降的偽軍發動猛烈進攻,殲滅偽軍第三十四師的大部和第一師及地方部隊各一部,取得空前的大勝利。
1945年10月,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駐守長江以南的新四軍分批向江北轉移。15日晚,蘇浙軍區第四縱隊政委兼浙西地委書記韋一平在完成掩護兄弟部隊渡江的任務後,率第十支隊一部及浙西的地方幹部共800多人,乘“中安”輪最後一批過江。深夜12點多,船行至泰興縣天星橋南三、四里的江面時,不料船底漏水,加之超載過重,風大浪急,輪船劇烈搖晃,傾沉在即。韋一平急出倉中,組織部隊泅渡上岸。瞥衞員找來救生器材,要韋一平立即離船。韋一平深諳水性,泅渡上岸毫無問題,但他想到的是如何使數百名指戰員脱險,對個人的安危全然不顧,厲聲地對警衞員説:“你快走!不要管我。”他爬上煙囱,繼續指揮,不料輪船突然傾覆,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韋一平與700多名指戰員不幸罹難。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