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鞏華城

鎖定
鞏華城,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鞏華城大街76號,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是明代帝王北征及謁陵巡狩駐蹕之所 [2] 
鞏華城是一座長、寬均約為1千米的方城,佔地面積約1平方千米,城高10米,城牆內外兩側用城磚包砌,中間以夯土填實,頂部鋪磚,城外環以護城河。城四角設有角樓,突出城牆之外以利於防守。城內正中偏南設有行宮,行宮外東、西、北三面建營房及奠靖倉,為駐軍、屯糧之處 [2-3] 
1995年10月20日,鞏華城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鞏華城
地理位置
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鞏華城大街76號
所處時代
清朝
佔地面積
約 1 km²
保護級別
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鞏華城歷史沿革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隨即在此建沙河店行宮。
明正統元年(1436年),沙河店行宮被洪水沖毀 [2] 
明天順五年(1461年),沙河店行宮重修 [4]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在沙河店行宮舊址上修建鞏華城。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鞏華城修建完工。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打鞏華城,城牆西北段被起義軍的炮火轟塌,鞏華城行宮成為起義軍的臨時指揮部。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鞏華城設為擀氈局。
清乾隆八年(1743年),鞏華城內設北路廳捕盜同知衙署 [2]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鞏華城遭八國聯軍掠搶焚燬。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鞏華城行宮被拆除,僅存遺址。
2014年4月,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與北京市昌平區文化委員會共同啓動鞏華城大修項目,對四個城門進行修繕 [4] 

鞏華城建築格局

鞏華城是一座長、寬均約為1千米的方城,佔地面積約1平方千米,城高10米,城牆內外兩側用城磚包砌,中間以夯土填實,頂部鋪磚,城外環以護城河。城四角設有角樓,突出城牆之外以利於防守。城內正中偏南設有行宮,行宮外東、西、北三面建營房及奠靖倉,為駐軍、屯糧之處 [2]  [3] 

鞏華城主要建築

鞏華城城門

  • 綜述
鞏華城東、南、西、北城牆各闢一門:東門名“鎮遼”,南門名“扶京”,西門名“威漠”,北門名“展思”,分別代表着“鎮闥東遼”“鎮固京師““威鎮大漠”“展陵懷思”4種不同含義。其中南、北、西面的三座城門都在城牆的中間位置,只有東側城門處於東牆中間而偏向北的三丈處。四座城門匾額,均為明嘉靖時期的權臣嚴嵩手書。南、北兩門供帝王過往(生者去祭祖,逝者去埋葬),所以建築形制十分顯赫。高大的主門上開有3座門洞,主門外的甕城闢有3座閘樓,各設千斤閘 [2]  [4] 
鞏華城城門
  • 扶京門
扶京門是鞏華城的正門,俗稱大南門,是4座城門中唯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一座。城門設有三洞,南部還建有甕城,甕城東、西兩面還各有閘門式城門一座,門內設有千斤閘,城門上為閘樓。扶京門建築制式與正陽門相仿,為明代皇帝出入鞏華城的必經之路 [2]  [4] 
扶京門甕城 扶京門甕城

鞏華城行宮

行宮位於鞏華城內正中偏南,地基高於內外城池,可以防止水患。行宮佔地面積2.4公頃,南北寬150米,東西長160米,約呈矩形,夯土包磚。行宮南牆迎扶京門闢南門,名“迎正門”,漢白玉石甬路直鋪城下,東、西、北三面各闢一門,東為麗春門、步和門,西為延秋門、宣澤門,北為寧遠門。東南角有小角門,為看守太監們使用。宮內佈局分為三路,中路建築為帝后梓宮停放與祭祀的地方,依次為龍蹕殿、廣載宮,龍蹕殿為正殿,面闊7間,進深5間,用於停放帝后的靈柩。西路為景惠殿、翠鳳宮、會祉宮,東路為凝禧殿、華鶯宮、集祥宮。東、西建築為帝后寢宮,周圍羣房為文武大臣、太監歇宿之處。現僅存基址 [2]  [4] 

鞏華城歷史文化

明朝時期,鞏華城的南北兩城門為皇家車駕出入之門,每年皇家春秋兩大祭或送帝后靈柩到行宮停靈住宿,皇家進出南北正門的中門,隨護大臣按文東武西的儀規進出中門兩邊的左右掖門。軍卒官兵只准從東西兩城門進出。鞏華城內在明萬曆時期以前為禁地,不準居民百姓入城居住 [5] 

鞏華城文物保護

1995年10月20日,鞏華城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鞏華城旅遊信息

鞏華城地理位置

鞏華城位於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鞏華城大街76號。

鞏華城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519、887、C122、昌73路公交車,在沙河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昌平區人民政府距離鞏華城約13.5千米,駕車約24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