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鞏縣兵工廠

鎖定
鞏縣兵工廠,於1915年6月開始興建,曾是上世紀初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
中文名
鞏縣兵工廠
介    紹
上世紀初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
工廠介紹
1915年6月,北洋政府設立督辦兵工廠事務處,委薩鎮冰為督辦,蔣廷梓為總務處長。是年8月,在河南鞏縣孝義鎮選定廠址,動工興建廠房。1917年2月,督辦兵工廠事務處撤銷,為繼續建廠,改設鞏縣兵工廠籌備處,隸屬陸軍部。4月,委蔣廷梓為籌備處處長。1921年春,炮彈廠、電機廠、引信室、機器廠廠房和鐵路支線相繼竣工,開始試造山、陸炮彈。9月,陸軍部令撤銷籌備處,成立鞏縣兵工廠(簡稱鞏廠),蔣廷梓任總辦,後又補派彭清震為會辦。1925年,劃歸河南督軍管轄。1927年由第27集團軍接管。1929年6月,由軍政部接管。後因唐生智事件,廠務停頓,繼由西北軍接管。1930年10月,復由軍政部接管,12月恢復生產。鞏廠自籌建後,先後徵地10餘次,面積700畝。其制槍廠機器系1914年由陸軍部向美商布來德公司訂購撥給,1922年運到廠,1925年自行安裝使用;炮彈廠機器一部分由漢陽兵工廠調撥,一部分由漢陽兵工廠代向丹麥文德公司訂購,均由洋商代行安裝;機器廠機器系1917年向丹麥文德公司及美商布來德公司訂購,工廠監視安裝;動力廠鍋爐及發電機購自德國西門子公司,由西門子公司安裝。全部機器設備新式齊備,1921年投產後,當年又添手槍房,附設於機器廠內;1922年擴充炮彈廠;1923年春建槍廠;1927年擴充機器廠翻砂房;1928年添建迫擊炮彈廠房及炸彈廠房。鞏廠的產品有:1921~1926年,製造山、陸炮彈;1925年添造毛瑟手槍、手榴彈、航空炸彈、150毫米重炮彈;1926年仿製成手提式機槍;1927年添造82毫米迫擊炮及炮彈、木柄手榴彈;1928年添造150毫米迫擊炮及炮彈、德國1898年式7.9毫米毛瑟槍、俄式帶輪馬克沁重機槍(後停造)。至1935年月產能力:7.9毫米步槍1800支(加工可造3200支),75毫米輕榴彈、38式野炮開花彈、150毫米重榴彈5200發(加工可造9000發),82毫米迫擊炮彈1700發(加工可造3000發),150毫米迫擊炮彈690發(加工可造1200發),木柄手榴彈4600枚(加工可造8000枚)。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曾多次遭日機轟炸,損失慘重。11月奉令遷往湖南株洲;12月接收萍鄉修械所,因株洲無適當可用廠房,1938年春又在湖南安化縣煙溪鎮選定新址,6月改廠名為軍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工廠。同月,在煙溪成立第十一工廠煙溪辦事處,負責測量、徵地建廠事宜。1940年春,奉令向重慶搬遷。同時遷往重慶的還有兵工署第一工廠。搬遷中途,因宜昌於6月14日陷敵,致使鞏廠員工和機料一部分入川,一部分折回湖南。入川部分在巴縣鋼罐驛設廠。10月,奉令調整:第十一工廠入川的電機廠移交第二十一工廠,制槍廠、樣板廠和炮彈廠連同桂林遷川的火工設備,移交設重慶鵝公巖的第一工廠,第十一工廠未入川部分與第一工廠折回湖南辰溪南莊坪的電機、機器、槍彈、機槍四廠及木工、火工兩所合併,仍稱第十一工廠。後第十一工廠又在辰溪的孝坪購地340餘畝,建立新廠址。1941年6月,孝坪新址建築安裝竣工,7月1日,炮彈、機槍、樣板和機器廠開工生產,槍彈廠和木工、火工兩所仍留南莊坪繼續生產。1946年4月,奉令將槍彈廠留南莊坪,其餘9個製造所遷往武漢,在原湖北造幣廠和漢陽兵工廠舊址設廠,稱第十一工廠總廠,留南莊坪部分稱第十一工廠辰溪分廠。在武漢,還接收了武昌平閲路日軍修械廠和位於兩湖書院、平湖門兩地的日軍軍械庫。在武漢恢復生產後,製造手榴彈、信號彈、槍榴彈和擲彈筒,並整修槍炮和戰車。1949年5月19日,奉聯合勤務總司令部令搬遷海南島榆林。7月,按兵工署統一規定,改名第十一工廠。8月20日,遷榆林辦公。遷至榆林的,計有員工及眷屬2000餘人,機料約3000噸。1949年底隨國民黨軍敗退台灣,併入高雄第六十工廠。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