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革蘭陽性菌

鎖定
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是根據對細菌進行革蘭氏染色的結果來區分的,如果將細菌作革蘭氏染色,凡染後菌體呈紫色的,為革蘭陽性菌,菌體呈紅色,稱“革蘭氏陰性菌” 。無論陽性菌還是陰性菌都有桿菌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是臨牀最為常見的病原菌,葡萄球菌屬於革蘭陽性球菌,大腸桿菌屬於革蘭陰性菌中的腸桿菌科。
中文名
革蘭陽性菌
外文名
gram positive bacteria
鑑別特徵
革蘭氏染色結果呈紫色
常見種類
葡萄球菌、鏈球菌、李氏桿菌、炭疽桿菌等
所屬學科
生物學

革蘭陽性菌革蘭氏染色反應

革蘭陽性菌
革蘭陽性菌(5張)
革蘭氏染色反應是細菌分類和鑑定的重要性狀。它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的。革蘭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僅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而且還可將所有細菌區分為兩大類:染色反應呈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用G+表示;染色反應呈紅色(復染顏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用G-表示。
細菌對於革蘭氏染色的不同反應,是由於它們細胞壁的成分和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較厚(20~80nm)主要是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組成的,僅有一層結構,主要成分為肽聚糖,佔細胞壁乾重的50%~90%。在染色過程中,當用乙醇處理時,由於脱水而引起網狀結構中的孔徑變小,通透性降低,使結晶紫-碘複合物被保留在細胞內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現藍紫色;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物質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結晶紫-碘複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後又被染上了復染液(番紅)的顏色,因此呈現紅色 [1] 

革蘭陽性菌結構特點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較厚,約20~80nm。肽聚糖含量豐富,有15~50層,每層厚度1nm,約佔細胞乾重的50~80%。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組份磷壁酸(teichoic acid)。磷壁酸是由核糖醇(ribitol)或甘油(glycerol)殘基經由磷酸二鍵互相連接而成的多聚物。磷壁酸分壁磷壁酸(wall teichoic acid)和膜磷壁酸(membrane teichoic acid)兩種,前者和細胞壁中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連結,膜磷壁酸又稱脂磷壁酸(lipteichoic acid)和細胞膜連結,另一端均遊離於細胞壁外。磷壁酸抗原性很強,是革蘭氏陽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在調節離子通過粘肽層中起作用;也可能與某些酶的活性有關;某些細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類細胞表面,其作用類似菌毛,可能與致病性有關。此外,某些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表面還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如a蛋白等,都與致病有關 [2] 

革蘭陽性菌常見革蘭陽性菌

革蘭陽性菌葡萄球菌

1、簡介
葡萄球菌廣泛分佈於空氣、水、土壤及物體表面,在人和動物的皮膚、黏膜、消化道、呼吸道、乳腺中也有分佈。根據其生理特性和化學組成將葡萄球菌屬分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以下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介紹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特性。
2、形態與結構
葡萄球菌為革蘭陽性球菌,直徑為05~1.5pm,因常排列呈葡萄串狀而得名。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固體培養基上常呈葡萄串狀排列,在膿汁或液體培養基中,常排列成雙球或短鏈狀,易被誤認為鏈球菌。本菌無鞭毛,不產芽胞,一般不形成莢膜。
3、培養特性
需氧或兼性厭氧。本菌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若加入血液或葡萄糖,生長更為旺盛;在肉湯培養基中呈均勻渾濁生長。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形成濕潤、光滑、隆起的圓形菌落。菌落顏色依菌株而異,初呈灰白色,繼而為金黃色、白色或檸檬色。多數致病性葡萄球菌產生溶血素,在血液瓊脂平板上形成明顯的溶血環,非致病性葡萄球菌則無溶血現象多數菌株能分解乳糖、葡萄糖、麥芽糖、蔗糖,產酸不產氣。能分解甘露醇產酸。葡萄球菌均可產生觸酶,金黃色葡萄球藺還能產生凝固酶和耐熱核酸酶,據此可將金黃色葡萄球菌與其他葡萄球菌相區別。
4、抗原結構與分類
葡萄球菌抗原構造複雜,含有多糖及蛋白質兩類抗原。蛋白質抗原主要為A蛋白(SPA),是大多數金黃色葡萄球菌共有的種特異的表面抗原,為單鏈多肽,與肽聚糖共價結合。SPA能與幾乎所有哺乳動物的血清IgG分子Fc段非特異性結合,結合後的IgG仍能與相應抗原發生特異性反應,SPA的這一性質已被廣泛應用於免疫診斷技術。多糖類抗原可用於葡萄球菌的定型 [3] 

革蘭陽性菌鏈球菌

1、簡介
鏈球菌屬種類很多,在自然界分佈很廣,水、塵埃、人和動物的體表上呼吸道、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都有存在,有些是非致病菌,有些構成人和動物的正常菌羣,有些可引起各種化膿性疾病、肺炎、乳腺炎、敗血症等。
2、形態與結構
鏈球菌呈球形或卵形,直徑為0.6~1.0μm,常呈鏈狀排列,鏈的長短與菌種和生長環境有關,從4~8個至20~30個菌細胞組成不等,液體培養易形成長鏈,而在固體培養基上常呈短鏈。大多數鏈球菌在幼齡培養物中可見到莢膜,繼續培養則莢膜消失。無芽胞和鞭毛。革蘭染色陽性。 [3] 
3、培養特性
大多數為兼性厭氧,少數為厭氧菌。致病菌營養要求較高,普通培養基中生長不良,在加有血液、血清、葡萄糖等的培養基中生長良好。在血瓊脂平板上形成直徑0.1~1.0mm、灰白色、表面光滑、邊緣整齊的小菌落。多數致病菌株具有溶血能力,根據其在血瓊脂平板上的溶血現象可分為甲型、乙型、丙型3類。在血清肉湯中生長,初呈均勻混濁,後因細菌形成長鏈沉於管底,上清透明。本屬細菌都能發酵葡萄糖、蔗糖,對其他糖的利用能力則因不同菌種而異。鏈球菌觸酶反應陰性,以此可與葡萄球菌進行區別 [3] 
參考資料
  • 1.    任欣正主編. 植物病原細菌的分類和鑑定[M]. 1994.
  • 2.    王文仲. 實用微生物學——現代生物技術[M]. 1996.
  • 3.    任慧英. 獸醫微生物學[M].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