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革拉特科夫

鎖定
費奧多爾·瓦西裏耶維奇·革拉特科夫 [2] Фёдо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ладков [1]  ;1883年6月21日—1958年12月20日) [2] 蘇聯作家。生於貧農家庭,自幼隨父母到處流浪謀生,當過漁場上的童工、藥店和雜貨鋪的學徒、印刷所的排字工等。 [1]  1905年在第比利斯參加革命活動,1906年被捕,流放3年。1909年獲釋後遷居新西伯利亞,繼續任教。十月革命時期參加紅軍並任《紅色黑海報》編輯。1920年加入俄國共產黨(布)。1921年來到莫斯科,專事文學創作。1923年參加“鍛冶場”文學團體,1932年任《新世界》雜誌編委,1945~1948年任高爾基文學院院長。 [2] 
十月革命時期,積極投身於保衞蘇維埃新政權的鬥爭。國內戰爭結束後,曾參加修建諾沃羅西斯克水泥廠的工作。他深入工人生活,被工人們的創造精神和勞動熱情所鼓舞,創作了優秀長篇小説《水泥》(1925)。作品通過水泥廠恢復生產的艱難過程,反映了蘇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國內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畫面,謳歌了蘇聯工人階級在聯共(布)領導下,以頑強的毅力和艱苦卓絕的勞動恢復國民經濟、建設新生活的創業精神,塑造了以楚馬羅夫為代表的一批共產黨員建設者的光輝形象。作品受到普遍好評。 [2] 
由於在文學創作上的貢獻,革拉特科夫曾兩次獲列寧勳章和一次勞動紅旗勳章。長篇小説《水泥》很早就被譯介到中國並受到歡迎,魯迅稱它是“新俄文學的永久的碑碣”。 [2] 
中文名
革拉特科夫
外文名
Фёдо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Гладков [1] 
Fyodor Vasilyevich Gladkov [2] 
出生地
俄羅斯帝國薩拉托夫省契爾諾夫卡
出生日期
1883年6月21日
逝世日期
1958年12月20日
畢業院校
礦山學校
職    業
作家
代表作品
《水泥》
主要成就
《水泥》被譽為“新俄文學的永久的碑碣”

革拉特科夫人物生平

革拉特科夫 革拉特科夫
1883年6月21日革拉特科夫出生於俄羅斯帝國薩拉托夫省契爾諾夫卡貧苦農民家庭,從小跟隨父母四處漂泊,當過漁場童工、藥鋪學徒等。 [2]  礦山學校畢業後,1902年去外貝加爾任教。因參加革命活動被捕,流放 3年。1914至1917年在庫班任教,在白衞軍佔領期間參加布爾什維克的地下工作。國內戰爭期間當過紅軍志願兵。1920年加入共產黨。國內戰爭結束後去莫斯科工作。從1932年起,先後擔任過《新世界》雜誌編委、高爾基文學院院長等職。
青少年時期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為革拉特科夫提供了豐富的寫作材料。1900年發表短篇小説《走向光明》。1902年開始同高爾基通信。在高爾基熱情幫助下,成長為無產階級作家。1909年寫出反映政治流放犯生活的中篇小説《失去繼承權的貴族》。1917年高爾基在《編年史》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説獨生子(即《深淵》)。早期作品主要描寫工人、貧農和流浪漢的生活。他的作品大多與社會現實息息相關。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發表的長篇小説《水泥》(1925),描寫國內戰爭結束後工人階級的先進代表格列勃·楚馬羅夫團結廣大工人和知識分子奮發圖強,克服困難,使一個停產幾年、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水泥廠迅速恢復了生產。書中男女主人公格列勃和達莎被譽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者形象的始祖。

革拉特科夫人物作品

革拉特科夫於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寫的長篇小説《動力》 (1932~1938) ,生動地塑造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第聶伯水電站建設者的英雄形象。 [2]  小説表明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羣眾是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無窮動力。衞國戰爭期間,他的中篇小説《宣誓》(1944)熱情地歌頌了撤退到烏拉爾的列寧格勒工人的忘我勞動精神。戰後,他寫了自傳性三部曲。
第1部《童年的故事》(1949,獲1950年度斯大林獎金)描寫19世紀末俄國農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對地主、財東的初步反抗。
第2部《自由人》(1950,獲1951年度斯大林獎金)描述主人公費佳隨父母外出流浪,在黑海漁場幹活,受到漁場工人革命鬥爭的教育。
第3部《荒亂年代》(1954)寫費佳和父母被迫返回霍亂流行、饑荒嚴重的故鄉,以及農民生活極端痛苦,走投無路,在革命知識分子的啓發下走上自覺鬥爭的道路。

革拉特科夫所獲榮譽

革拉特科夫終生勤奮寫作,由於他在文學創作上的貢獻,曾兩次獲得列寧勳章。他的作品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魯迅曾稱《水泥》是“新俄文學的永久的碑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