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革命樣板戲

(“文化大革命”中特殊的詞語)

鎖定
“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樹立為“革命藝術樣板”的以戲劇為主的舞台藝術作品的專稱。代表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等。這些作品在表現中國現代生活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其創作原則在一段時間裏被硬性地確立為藝術創作必須遵循的經典規範,違背了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 [1] 
中文名
革命樣板戲
外文名
revolutionary model dramas

目錄

革命樣板戲簡介

“鬥、批、改”階段的“文藝革命”,主要是大力拔高和推廣“革命樣板戲”,即現代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以及現代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這批劇目大多產生於“文化大革命”之前,許多文藝工作者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付出了心血,使之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一定的水平。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樣板戲被拔高到不適當的地位。江青把樣板戲據為己有,標榜自己是“文藝革命”的“旗手”,開創了“無產階級文藝的新紀元”,鼓吹形式主義的“三突出”原則;同時,又用樣板戲作為幌子,改變毛澤東曾經提倡的“百花齊放”方針,否定新中國成立17年來的文藝成就。從1969年起,除演出樣板戲的單位外,文化部的文藝團體全部下放到五七幹校;各地從事演出傳統劇種的劇團,或被解散,或被指定只准演出或移植樣板戲。演出時不能改動戲中的一個道具、一句唱詞,否則就是“破壞革命樣板戲”。新中國成立17年來創作、演出的許多文藝作品被説成是“黑戲”、“黑作品”,遭到批判和封禁。從1966年底到1970年,除改編樣板戲外,全國沒有上映一部新的電影故事片,沒有恢復出版一種文藝專刊。文藝領域出現了“八億人民八個戲”的荒蕪景象。 [2] 

革命樣板戲起源與發展

它們的醖釀、創作成型較早,最終修改定型並定於一尊則是在江青發表《談京劇改革》後的1964年~1966年間。江青曾組織、參與、經手過這些作品的改編、排練等後期加工的部分工作,於是被打上了“江記”標誌。1967年5月23日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週年那天,樣板戲在北京各劇場同時上演。毛澤東先後多次率政治局成員出席觀看,以此給予強勁的政治支持。江青進入中央文革小組並由此活躍於中央政治舞台核心,均與此有關。
其後又陸續加上的京劇《龍江頌》、《平原作戰》、《磐石灣》、《紅色娘子軍》、《杜鵑山》,芭蕾舞劇《沂蒙頌》及《草原兒女》,鋼琴伴唱《紅燈記》等,也得以側身樣板戲之列。
由於這些作品描寫的都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鬥爭和經濟建設的現代生活,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被納入了與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佔領舞台相對立的革命文藝路線,被當作批判劉少奇、周揚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論據和武器,被奉為工農兵佔領文藝舞台、文化革命的典範。
《朝陽溝》在中國現代戲的歷史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品位和地位是無可爭辯和替代。該劇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於鄭州,編劇楊蘭春,導演楊蘭春、許欣,音樂設計王基笑、姜宏軒等,舞台美術設計關朋。馬琳飾銀環,王善樸飾拴保。同年6月調京演出。在其後的演出中,魏雲主演銀環,馬琳飾演二大娘。期間,常香玉曾經扮演過拴保娘這一角色。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參考資料
  • 1.    樣板戲  .辭海官方網站-權威、可信的知識檢索平台[引用日期2021-07-29]
  • 2.    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