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革命之道德

鎖定
《革命之道德》是章太炎所著作品 [1]  ,出自於《湯壽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名稱
革命之道德
作    者
湯壽潛
創作年代
近代
作品出處
湯壽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革命之道德作品原文

古之所謂革命者,其義將何所至耶?豈不曰天命無常,五德代起,質文相變,禮時為大耶?夫如是則改正朔、易服色、異官號、變旗識,足以盡革命之能事矣。名不必期於背古,而實不可不務其愜心。吾所謂革命者,非革命也,曰光復也。光復中國之種族也,光復中國之州郡也,光復中國之政權也。以此光復之實,而被以革命之名。嗚呼!天步艱難,如阪九折,墨翟、禽滑釐之儔,猶不能期其必效,又乃況於柔脆怯弱如吾屬者!世無黃中通理之人,而汲汲焉,以唇舌相斫,論議雖篤,徒文具耳。曠觀六合之邦家,雖起廢不常,盛衰相復,若其淪於異族降為台隸者,則亦鮮有。有之,必素無法律政治與愚昧無知之民也。中國之學術章章如彼,其民不可謂愚。秦漢以降,政雖專制,非無憲章箸〔著〕於官府,良治善法足以佐百姓者,亦往往而有。舉吾炎頊嬴劉之苗裔,提封萬里,民籍巨億,一旦委而棄之於胡羯,其根本竟安在耶?晉之亂於五胡也,桓温、劉裕起而振之;宋割於女真也,岳飛、虞允文出而匡之。蒙古不道,宰割諸夏,改玉改步,人無異心,濠州真人奮臂大澤之間,元政瓦解,北方郡縣,傳檄而定。綜觀往古,戎夏交捽之事,侵入者不過半壁,全制者不逾百年,碩果雖食,不遠而復。今者,滿洲之在中國疆域已一統矣,載祀已三百矣,川楚磨頂於前,金田趼足於後,隕身赤族,卒無一成,是孰使之然耶?昔王而農發憤於晚明之喪,推而極之,至於孤秦、陋宋,以為藩鎮削弱,州郡無兵,故夷狄之禍日亟,此可為漢族自治之良箴,非所論於覆亡之後也。近世學者推尋禍始,以為宋世儒者妄論春秋,其教嚴於三綱,其防弛於異族,故逆胡得利用其術,以阻遏吾民愛國之心。然自季明以後,三綱之名雖存,其實廢久矣,而里巷鄙人之言韃靼者,猶相率以為鄙夷之名,是其心亦未嘗泯絕也。或者又謂禍本之成,咎在漢學,雖日本人亦頌言之。夫講學者之嫷於武事,非獨漢學為然。今以中國民籍量其多少則識字知文法者,無過百分之二,講漢學者於此二分又千分之一耳,且反古復始,人心所同,裂冠毀冕之既久,而得此數公者,追論姬漢之舊章,尋繹東夏之成事,乃適見犬羊殊族非我親暱。彼意大利之中興,且以文學復古為之前導,漢學亦然,其於種族固有益無損。已於此數者,欲尋其咎,而咎卒不可得,微芒闇昧,使人疑眩,冥心而思之,寤寐而求之,其釁始於忽微,其積堅於盤石,嗚呼!吾於是知道德衰亡誡亡國滅種之根極也。今與邦人諸友同處革命之世,偕為革命之人,而自顧道德猶無以愈於陳勝、吳廣,縱今喑其口焦其唇破碎其齒頰,日以革命號於天下,其卒將何所濟?道德者不必甚深言之,但使確固堅厲、重然諾、輕死生則可矣。雖然吾聞古之言道德者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今之言道德者曰:公德不逾閒,私德出入可也。道德果有大小公私之異乎?於小且私者,苟有所出入矣;於大且公者,而欲其不逾閒,此乃迫於約束非自然為之也。政府既立,法律既成,其人知大且公者之逾閒,則必不免於刑戮,其小且私者,雖出入而無所害,是故一舉一廢,應於外界而為之耳。政府未立,法律未成,小且私者之出入,刑戮所不及也;大且公者之逾閒,亦刑戮所不及也。如此則恣其情性,順其意欲,一切破敗而譭棄之,此必然之勢也。吾輩所處革命之世,此政府未立法律未成之世也。方得一芥不與一芥不取者,而後可與任天下之重。若曰有狙詐如陳平、傾險如賈詡者,吾亦可以因而任之,此自政府建立後事非今日事也。今世之言革命者,則非直以陳平、賈詡為重寶,而方欲自效陳平、賈詡之所為,若以此為倜儻非常者。悲夫!悲夫!方令中國之所短者,不在智謀而在貞信,不在權術而在公廉。其所需求乃與漢時絕異。楚漢之際,風尚淳樸,人無詐虞,革命之雄起於吹簫編曲。漢祖所任用者,上自蕭何、曹參,其下至於王陵、周勃、樊噲、夏侯嬰之徒,大抵木強少文,不識利害。彼項王以勇悍仁強之德,與漢氏爭天下,其所用皆廉節士,兩道德相若也。則必求一不道德者,而後可以獲勝。此魏無知所以斥尾生孝己為無用,而陳平乃見寶於漢庭矣。季漢風節上軼商周,魏武雖任刑法,所用將士愍不畏死,而帷幄之中參豫機要者,鍾陳二荀皆剛方皎白士也。有道德者既多,亦必求一不道德者而後可以獲勝,故賈詡亦貴於霸朝矣。其所以見貴者,以其時傾險狙詐之才不可多得,而貴之也。莊周雲:藥也其實堇也,豕零也,雞癰也,桔梗也,是時為帝者也。風教陵夷,機械日構,至於今日求一質直如蕭曹,清白如鍾、陳、二荀,奮厲如王陵、周勃、樊噲、夏侯嬰者,則不可得,而陳平、賈詡所在有之。盡天下而以詐相傾,甲之詐也,乙能知之,乙之詐也,甲又知之,其詐即亦歸於無用。甲與乙之詐也,丙與丁疑之;丙與丁之詐也,甲與乙又疑之;同在一族而彼此互相猜防,則團體可以立散。是故人人皆不道德,則惟有道德者可以獲勝,此無論政府之已立未立,法律之已成未成,而必以是為臬矣。談者又曰:識世務者存乎俊傑,所謂英雄在指麾而定爾。世有材傑敢死之士,吾能任之,使為己死,則大業可成,逆胡可攘,若必親蒞行陳,以身殉事,此無異於鬥雞狗者,亦天下之大愚也。嗚呼!為是言者,若雲天下可以不戰而定,則亦已矣,若猶待戰,寧有不危而獲者!最觀上世之事,漢高與項氏戰,涉險被創,垂死數四,大〔太〕公、呂后、孝惠、魯元之屬登俎墮車,固不暇顧,廣武之矢,滎陽之圍,皆以身冒白刃,然後士卒用命,樂為盡力;光武昆陽之役,親率將士以與虎豹相搏,幸而獲濟;魏武智計殊絕於人,然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伯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此其成事可見者。夫其政府已立,軍隊已成,驅使將校易如轉軸,猶必躬受矢石而後獲之,又況天造草昧,壯士烏集,紀律未申,符籍未著,不以一身拊循士卒,共同安危,而欲人為盡力,雖乳兒知其不能矣。且漢魏諸君志在為己,與諸將固有臣主之分,主逸臣勞,主生臣死,猶可以名分責之。今之革命非為一己而為中國,中國為人人所共有,則戰死亦為人人所當有,而曰甲者當為其易,乙者當為其難,可乎?若以人材難得,不欲使之創壽於旗幢者,不悟艱難之事,固非一人所任,為權首者常敗,而成者必在繼起之人。且人材非天成也,固以人事感發而興起之。前者以身殉中國矣,後者慕其典型,追其踵武,則人材方益眾多,夫何匱乏之憂乎?昔華盛頓拯一溺兒,躍入湍水,蓋所謂從井救人者。若華盛頓作是念曰:溺兒生死輕於鴻毛,吾之生死重於泰山,空棄萬姓倚賴之軀,而為溺兒授命,此可謂至無算者。如是,則必不入湍矣。華盛頓以分外之事而為之死,今人以自分之事而不肯為之死,吾於是知優於私德者亦必優於公德,薄於私德者亦必薄於公德,而無道德者之不能革命,較然明矣。
且道德之為用,非特革命而已。事有易於革命者,而無道德亦不可就。一、於戊戌變法黨人見之;二、於庚子保皇黨人見之。戊戌變法惟譚嗣同、楊深秀為卓厲敢死;林旭素佻達,先逮捕一夕,知有變,哭於教士李佳白之堂。楊鋭者,頗圓滑知利害,既入軍機,知其事不可久,時張之洞子為其父祝壽,京師門生故吏皆往拜,鋭舉酒不能飲,徐語人曰:今上與大〔太〕後不協,變法事大,禍且不測,吾屬處樞要死無日矣。吾嘗問其人曰:鋭之任此固為富貴而已,既睹危機復不能去,何也?其人答曰:康黨任事時天下望之如登天,仕宦者爭欲饋遺或不可得,鋭新與政事,饋獻者踵相接,今日一袍料,明日一馬褂料,今日一狐桶,明日一草上霜桶,是以戀之不能去也。嗚呼!使林旭、楊鋭輩皆赤心變法無他志,頤和之圍或亦有人盡力;徒以縈情利祿,貪箸贈饋,使人深知其隱,彼既非為國事,則誰肯為之效死者。戊戌之變,戊戌黨人之不道德致之也。庚子保皇之役,康有為以其事屬唐才常,才常素不習外交有為之徒龍澤厚為示道地。其後,才常權日盛,凡事不使澤厚知,又日狎妓飲燕不已。澤厚憤發爭之不可得,乃導文廷式至武昌發其事,才常死。其軍需在上海,共事者竊之以走。是故庚子之變,庚子黨人之不道德致之也。彼二事者,比於革命其易數倍,以道德腐敗之故猶不可久,況其難於此者。積蘆灰以塞鴻水,斷鰲足以立四極,非弘毅負重之士,孰能與於此乎!
或曰彼二黨之無道德者,以其沒於利祿,耽於妻子也。今革命者則異是,大抵年少不為祿仕,又流宕無室家。人亦有言:人不婚宦,情慾失半,則道德或可以少進乎。若然,吾將大計國人之職業,而第論之。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1] 

革命之道德作者簡介

湯壽潛(1856—1917),一位講求“時務”、追求真理的思想家,寫下了不少影響廣泛的思想論著,在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均有過針砭時弊、規劃未來、為時人所傳頌的真知灼見;也是一位畢生追求憲政的政治改革者,不僅貢獻理論,且勇於實踐,孜孜不怠地籲請立憲、策動立憲,碰壁之後,又迅速轉身支持並參與共和立憲,以首任都督和中央政府總長的身份推行民主憲政;還是一位國家富強的積極追求者和主權的捍衞者,不僅提出鐵路強國、保護利權的主張,且身體力行,不畏艱難險阻,出任浙路公司總理,成功築成滬杭甬鐵路,並以不屈不撓的勇氣,堅持捍衞鐵路主權的抗爭,成為辛亥革命前中國政治潮流的中心人物。編者簡介汪林茂,1949年生,浙江省開化縣人,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至今。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晚清史。已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江浙士紳與辛亥革命》、《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義與文化運動》等40餘篇。正式出版的論著有《浙江通史•晚清卷》、《晚清文化史》、《從傳統到近代:晚清浙江學術的轉型》等8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