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非(拼音:fēi),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1]  。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本義表示相違背,引申為錯誤的,與“是”相對,又由此引申為反對、責難,近代又虛化為否定性前綴。
(基本信息欄來源: [3] 
中文名
拼    音
fēi
注    音
ㄈㄟ
平水韻部
平聲五微 [4] 
倉    頡
lmsy
四角號碼
11111
鄭    碼
kc
部    首
統一碼
基本區 U+975E
五    筆
djdd|hdhd
總筆畫
8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獨體字
字    級
一級字 [1]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小篆字形訛變,對稱的上下筆由橫變曲。隸書筆畫化,略同金文,楷書對稱的豎筆下邊出頭。本義是表示相違背。《説文》:“非,違也。”與正確相反就是錯誤,引申為錯誤的,與“是”相對。《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又由“錯誤的、不對的”引申為反對、責難,作動詞用。《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動詞的意義可以虛化為否定副詞。《穀梁傳·宣公十五年》:“私田稼不善則非吏,公田稼不善則非民。”如:非同小可、非親即友。近代又虛化為否定性前綴,整個詞語是名詞性的:非金屬、非對抗性矛盾。 [2]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fēi
名詞
不對;錯誤。
Mistake
《易·繫辭下》:“雜物撰德,辯是與非。”
是非
非洲的簡稱。
Africa

亞非拉

《史記·秦本紀》:“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

動詞
違背,不合。
Violate
《詩·小雅·斯干》:“無非無儀。”
非法
責備;反對。
Blame
《淮南子·泛論訓》:“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
無可厚非
不喜歡,討厭。
Dislike
宋王安石《白鶴吟示覺海元公》:“吾豈厭喧而求靜?吾豈好丹而非素?”

無,沒有。
Have not
唐韓愈《感二鳥賦》:“今是鳥也,惟有羽毛之異,非有道德智謀。”

仇恨;怨恨。
Hatred
《國語·晉語八》:“今既無事矣,而非和,於是加寵,將何治為?”

詆譭;譏諷。
Slander
《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而兄伯升好俠養士,常非笑光武事田業,比之高祖兄仲。”

謂改變,不同原樣。
Change
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
物是人非
不如,比不上。
Not as good as
宋林逋《北山寫望》:“晚來山北景,圖畫亦應非。”

指不在,不存在。
Have nonexistence
清納蘭性德《浣溪沙·姜女祠》:“澄海樓高空極目,望夫石在且留題,六王如夢祖龍非。”

通“避”,躲開。
Stand aside
《墨子·耕柱》:“古者周公旦非關叔辭三公,東處於商奄,人皆謂之狂。”

形容詞
邪惡。
Evil
《易·繫辭下》:“禁民為非曰義。”

虛假,不真實。
Fake
《淮南子·説林訓》:“終日之言,必有聖之事;百發之中,必有羿、逢蒙之巧,然而世不與也,其守節非也。”

副詞
不,不是。

《易·坤》:“非一朝一夕之故。”

豈非;未嘗。

《書·大禹謨》:“可愛非君,可畏非民。”

必須;定要。
Must
《醒世恆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絛》:“那少年的,如閨女一般,深居簡出,非細相熟的主顧,或是親戚,方才得見。”
非要
代詞
通“彼”,那。
That
《墨子·三辯》:“此譬之猶馬駕而不税,弓張而不弛。無乃非有血氣者之所不能至邪?”

助詞
相當於“否”。
not
《漢書·終軍傳》:“偃(徐偃)矯制而鼓鑄者,欲及春耕種贍民器也。今魯國之鼓,當先具其備,至秋乃能舉火。此言與實反者非?”

fěi
動詞
通“誹”,誹謗。
Defamation
《楚辭·九章·懷沙》:“非俊疑傑兮,固庸態也。”

參考資料: [5]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違也。從飛下肢,取其相背。凡非之屬皆從非。甫微切。 [6] 

説文解字注

韋也。
韋各本作違。今正。違者、離也。韋者、相背也。自違行韋廢。盡改韋為違。此其一也。非以相背為義。不以離為義。
從飛下翄。
謂從飛省而下其翄。
取其相背也。
翄垂則有相背之象。故曰非、韋也。甫微切。十五部。 [7] 

康熙字典

《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𠀤音飛。《説文》:違也。從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説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
又《玉篇》:下也。
又《玉篇》:隱也。
又《增韻》:訾也。《孝經·五𠛬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
又《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
又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
又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𡚱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
又《鼂錯傳》:非謗不治。注:非讀曰誹。
又《韻會》方未切。音沸。本作誹。義同。 [8]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説文解字(孫刻本)》書影 [9]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10]
《康熙字典(內府版)》書影 《康熙字典(內府版)》書影 [11]

書法字形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圖

書寫演示

“非”字書寫演示 “非”字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書法來源: [12]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聲調
四呼
韻系
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
甫微
微合

三等
平聲
合口
中原音韻

齊微齊

齊微

陰平
齊齒呼


洪武正韻
芳微


二支

平聲



敷尾


二紙

上聲



芳未


二寘

去聲



分韻撮要

第三幾紀記


陰平



(音韻資料來源: [13] 

方言集匯

◎ 贛語:fwi1 非怪
◎ 客家話:[客英字典] fui1 [沙頭角腔] fui1 [陸豐腔] fui1 [海陸腔] fui1 [東莞腔] fui1 [梅縣腔] fi1 fui1 [台灣四縣腔] fi1 [客語拼音字彙] fi1 fui1 [寶安腔] fui1
◎ 粵語:fei1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