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

鎖定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腸繫膜主幹動靜脈非器質性閉塞以致腸管缺血和壞死的疾病。常有確切的急性腸缺血的表現,卻看不到腸繫膜血管有明顯的阻塞,多見於動脈硬化的患者,因心衰、心肌梗死或腦外傷等引起循環血量不足,血管收縮和腸缺血,從而導致腸黏膜乃至腸壁深層發生缺血壞死。本病系致命性疾病,早期診斷困難,預後決定於基礎病嚴重程度及開始治療時間。
中醫病名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
就診科室
消化內科
常見病因
多發生在有動脈硬化的患者中
常見症狀
突發腹部劇烈絞痛,伴有嘔吐、腹瀉、血便等消化道排空症狀
傳染性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病因

本病多發生在有動脈硬化的患者中,常由於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不齊、敗血症、休克等引起血液濃縮,導致血容量降低、低血壓,或應用血管收縮藥物後、腹部大手術或心臟手術後。在這些情況下,心排量減少,內臟血管持續收縮,腸管處於低灌壓及低灌流狀態。由於血流量鋭減,引起腸管缺血、低氧,進而造成腸黏膜乃至腸壁深層發生缺血壞死,可伴潰瘍形成,晚期可發生穿孔。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臨牀表現

1.症狀
腹部不適、乏力等前驅期症狀持續幾天之後,突發腹部劇烈絞痛,伴有嘔吐、腹瀉、血便等消化道排空症狀。疾病進展可出現全身狀態惡化,甚至休克。
2.體徵
腹部表現為瀰漫性腹膜炎,有腹膜刺激徵。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紅細胞壓積、白細胞計數升高
(2)血生化 谷丙轉氨酶(ALT)、乳酸脱氫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升高。
(3)腹部穿刺 穿刺液為血性液體。
2.輔助檢查
(1)選擇性動脈造影 提示無動脈閉塞,僅顯示中小動脈散在的節段性狹窄,提示動脈硬化。
(2)腹部X線 呈麻痹性腸梗阻等。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診斷

1.病史
多存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不齊、休克等病史,大多數患者有動脈硬化病史。
2.臨牀表現
突發腹部劇烈絞痛,伴有嘔吐,甚至有休克表現,有腹膜刺激徵。
3.檢查
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液體;選擇性動脈造影,無動脈閉塞,僅顯示中小動脈散在的節段性狹窄,提示動脈硬化。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鑑別診斷

1.急性腸繫膜上動脈閉塞
二者臨牀表現類似,應詳細詢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不齊等病史,結合實驗室檢查及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有助於鑑別診斷。
2.其他急腹症
由於本病變現為突發腹部劇烈絞痛,應與闌尾炎、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等鑑別。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治療

1.一般治療
積極治療原發病,改善循環低灌注狀態,停用升壓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控制感染。
2.藥物治療
動脈輸注血管擴張劑,如嬰粟鹼、妥拉蘇林、異丙腎上腺素等。
3.手術治療
如腹部體徵未能消失,診斷不夠明確或提示腸缺血不可逆轉,則以及時手術為宜,切除壞死腸管,視情況行一期吻合或二期吻合。術後繼續補充血容量,給予血管擴張藥物及廣譜抗生素並積極處理再灌注損傷。

非閉塞性急性腸缺血預後

70%~90%預後不良,如腸壞死範圍廣泛,則病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