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語言溝通

鎖定
非語言溝通是“通過非語言途徑所呈現的信息”,包括聲音、肢體語言等重要部分 [1]  。除此之外,人們的生理吸引力、溝通的環境、溝通的距離、時間因素、情緒表情等也屬於非語言溝通的範疇 [2]  。高達80%的人際溝通都是非語言性的,人們經常會注意互動中的非語言線索,並賦予其界定人際關係、管理認同等不同的功能 [3-4] 
非語言溝通的研究始於1872年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出版的《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學者們發現,所有的行為都具有溝通的價值,個體的每個行為都是信息的載體。目前,非語言溝通的研究領域已經大大拓寬,學者們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各個層面研究非語言溝通的過程。
非語言溝通是一種重要的人際交往工具。瞭解如何合理使用非語言溝通手段,建立健康而有效的溝通方式,有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發展友誼與親密關係,促進個人的社會性發展。這些都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明確提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5]  。教育部《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2021)指出,學校要樹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針對性地開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 [6]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提及“性教育”,在“兒童與健康”部分增加“適齡兒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兒童性健康服務可及性明顯提高”一條主要目標,並提出“將性教育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增強教育效果”的策略措施 [7] 
中文名
非語言溝通
外文名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功    能
傳遞信息、溝通思想、交流感情

非語言溝通定義

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通過非語言途徑所呈現的信息”,既不包括口語的表達,也不包括書寫文字、手語表達等溝通方式。非語言溝通包括不藴含語言文字意義的聲音和肢體語言等 [1]  。除此之外,人們的生理吸引力、溝通的環境、溝通的距離、時間因素、情緒表情等也屬於非語言溝通的範疇 [2] 
一些社會學家認為,人的情感性信息有93%來自於非口語的部分,也有些研究者指出接近65%的信息並不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 [3]  。非語言溝通可以用更多的信息載體來進行交流,這些載體包括身體的特徵、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行為,以及個人的領域信息 [8]  ,因此非語言溝通方式在人與人的溝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非語言溝通分類

非語言溝通身體動作

身體的朝向可以表明一個人的交流態度,如果人們不想和他人進行交流,可能會採取背對他人的方式來避免交流;如果人們希望和他人進行交流,就會採取面對他人的方式來表達對他人的興趣。
在交流中,不同的姿勢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比如“開心”“悲傷”“生氣”都會有各自對應的姿勢。人們在沒有威脅的情境中會採取放鬆的姿勢,在面臨威脅、感到恐懼的情境中則會採取緊張和防禦的姿勢,在一個環境中,地位比較低的人會更加僵硬、緊張,地位比較高的人則會比較放鬆 [9] 
手是人體最靈活的部位之一,對應的大腦前額葉皮層面積也是最大的,這代表我們可以用手做出相當多的姿勢。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手勢交流是人類最早的溝通方式,而語言交流則出現得比較晚。手勢可以起到強調重點、表達內容和調節的作用。當人們給他人指路的時候,會用手勢為他人做出指引,這是“強調重點”的作用;人們揮手代表“再見”或者“你好”,這時手勢起到表徵(即表達內容)的作用;人們冷的時候會雙手抱胸,這是調節作用 [2] 
法國社會學家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認為,身體動作並不是自然產生的,而與社會情境相關。以性別為例,男性的坐姿一般會更加放鬆,向後舒展或者兩腿分開,女性則會保持一種更加閉合的身體狀態,身體聚攏、兩腿交叉。這種看似細微的差異,正體現了男性與女性在一定層面的不平等。部分社會學家認為,男性的身體動作之所以更加舒展,是因為他們習慣了控制更多的空間,而女性在空間控制方面還並不習慣 [15] 

非語言溝通表情和眼神

臉部是十分複雜的表情載體,臉部的眉毛、額頭、嘴巴等部位都可以產生豐富多樣的動作變化,這些變化搭配起來會用於表示不同的表情。據統計,人類的臉可以表現出一萬多種不同的表情,其中很多種情緒,比如開心、悲傷、憤怒、恐懼等,在任何文化中都是相通的 [10] 
眼睛是臉部用於非語言溝通的重要區域,和他人目光的接觸代表着建立聯繫、投入、興趣和注意力,目光的遊離則代表避免接觸。一些人會用眨眼的動作和眉毛的移動來表示興趣 [11]  。兩個人之間建立的眼神交流時間越長,親密程度往往越高,喜歡的情感通常會隨着注視的增加而增加 [8] 

非語言溝通觸碰

觸碰有很多功能,人們用握手或者擁抱表達自己的禮貌,用接吻、觸摸表達自己對親密伴侶的情感,用身體攻擊表達自己的憤怒。身體部位、觸碰強度、觸碰時間、觸碰的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觸碰傳遞的信息。
對於嬰幼兒來説,觸碰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充分的撫觸對於嬰幼兒的健康十分重要。一些研究表明,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如果剛出生的嬰兒沒有接受足夠的撫觸,死亡率高達30%~35%;如果有來自父母或者護士的足夠的撫觸,死亡率則會降低到10% [2] 

非語言溝通外貌

外貌也是非語言溝通的一種,個體的吸引力和穿着打扮都會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一個人的吸引力越高,所受到的評價也會越好;從另一個角度説,當人們對一個人的瞭解越深、好感越多,可能會認為這個人的吸引力越高,這也是俗話説的“情人眼裏出西施”。穿着打扮也可以作為一種非語言的信息,衣着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經濟水平、教育背景、情感、經歷和文化等多方面信息,人們也會利用穿着來傳達想要發出的信息 [12-13]  ,同樣,接收信息的人們會根據他人的穿着打扮做出不同的假設和判斷 [2] 

非語言溝通物理空間

當人們和他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太遠會引起雙方的不舒適,太近也會帶來一定的反感,這個現象的核心就是物理距離。
個體存在自己的“私人空間”,哪怕在公共場合,當自己的私人空間被莫名侵佔之後,人們就會感到不舒服。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定義了四種人際交往的距離,由近到遠分別是親密距離(小於0.5米)、個人距離(0.5~1.2米)、社會距離(1.2~3.6米)和公共距離(3.6米以外),分別對應着不同的人際關係 [14] 
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個人空間的界定也不一樣。西方文化中,互動時的距離至少要保持3英尺(約0.9144米),相比之下,中東文化中的互動距離則更為親近,這種距離甚至會讓一些西方人感到難堪 [15]  。在進行跨國商業談判的時候,中東人很有可能會向前移動,美國人則會往後退,這種文化差異有時甚至會影響商業談判的結果 [16] 
性別也會影響個人空間,社會學家指出,男性比女性在使用空間中享有更大的自由,當男性和女性一起相處時,男性會使用很多動作來指引、幫助女性,譬如幫助女性開門、替女性拿東西,這被視為一種禮貌和友善。但是當女性主動進入男性的個人空間時,在很多文化中則被解釋為調情。但是,無論是男性、女性還是兒童,都享有自己的個人空間不被侵犯的權利,很多法律也旨在保護這種權利——讓人們在未經同意的前提下避免受到來自他人的觸摸和接觸 [15] 

非語言溝通物理環境

室內環境的設計、建築的風格也會影響人們的溝通。比如在一個充滿易碎品和警告標示的房間中,人們一般不會感到放鬆,而在一個光線柔和、環境舒適的房間裏,人們會產生更多的積極情緒。無論是房間的內部裝修還是外部設計,都可以讓來訪者瞭解主人的性格、愛好和傾向的藝術風格,從而影響雙方的溝通。當人們在一個舒適美麗的空間中工作時,會比在一個醜陋不適的空間中工作更為積極。學校裏的學生更信任辦公室乾淨整潔的老師。病人在舒適安全的氛圍中會和醫生有更好的溝通。由此可見物理環境也是非語言溝通的重要部分 [17] 

非語言溝通時間

時間也是一種非語言溝通信息。面試的時候遲到,可能會讓面試官覺得這個應聘者不守時、不看重這份工作。在公司裏,如果員工沒有預約,通常不會佔用上司的時間,但老闆直接走入員工辦公室佔用員工的時間進行閒聊或者討論卻被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情。處理時間的不同方式反映了溝通的不同方式,也可以顯示出羣體地位、文化特點等不同信息 [17] 

非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的功能

非語言溝通實用功能

交通警察在馬路中間會用手勢來指揮交通,執行特殊任務的軍隊人員會用不同的姿勢和手勢來達到快速溝通和配合的目的,這些都是非語言溝通的實用功能 [2] 

非語言溝通認同管理

人們會使用非語言溝通來營造別人對人們的印象,比如在參加活動時,人們不會直接通過語言來介紹自己,而是會通過一些行為來營造別人對自己的感覺,比如人們會穿一身漂亮的衣服、保持微笑等,這些非語言溝通方式都有利於營造他人對自己的印象 [2] 
認同管理在很多時候都是無意識的,比如人們在晚會上會穿着西裝、禮服,但是在咖啡廳閒聊時則會換上休閒的衣服。整個過程並沒有經過人們精心的計劃,更多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
認同管理的背後是人們所接受的社會角色,一個人可能會有很多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如同時擁有“老闆”“員工”“母親”“愛人”等多個角色。在不同角色中,會有不同的認同管理策略 [17] 

非語言溝通界定人際關係和社會認同

非語言溝通還會幫助人們界定人際關係的類型。與人初次見面,人們通常會和他人握手、保持微笑;稍微熟悉之後,人們會使用更加隨意的非語言溝通方式,比如大笑、擁抱等;如果是十分親密的關係,非語言溝通方式也會隨之更為親密,如親吻等 [2] 

非語言溝通影響心理狀態

人們對外界的認識會影響非語言溝通方式,同樣,身體狀態等非語言溝通方式也會影響人們的心理狀態。當人們擺出一個假裝很有力量的姿勢之後,心理狀態會發生改變,會真正提升自己的力量感,其應對壓力的能力也會增加 [18] 

非語言溝通傳遞情緒

非語言溝通可以傳遞出人們不想或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緒。在日常交流中,如果只通過語言來傳遞信息,而忽略非語言溝通,就可能出現很多衝突和誤解。在線即時通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人們只通過文本或者電子郵件來溝通時,由於無法看到對方的表情,很難得到信息發出者的情緒信息,可能會出現各種誤解。表情包就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有效方案,人們用情緒表情符號來承載情緒,讓交流更加真實和有效 [2] 

非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和語言溝通的聯繫

語言溝通是指以語詞符號為載體實現的溝通,主要包括口頭溝通、書面溝通和電子溝通等方式。語言溝通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人們交流、交換和學習的最有效途徑 [19]  。非語言溝通和語言溝通具有重複、補充、替代和強調等關係。

非語言溝通重複

人們會通過非語言溝通方式來重複語言溝通的內容,比如人們在給別人指路時,不會只説“從這裏往南走,第一個街道右拐”,也會用手勢給問路者提供指示和説明 [2] 

非語言溝通補充

非語言溝通會補充説明人們的想法和感受,當人們受到別人訓斥的時候,可能在語言上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接受批評,但是在非語言之上會表現出悲傷、痛苦等情緒,成為對個人信息的補充,從而使對方感受到更為豐富的信息 [2] 

非語言溝通替代

非語言溝通還有替代功能,當朋友問“怎麼了”的時候,人們可能會直接説出自己的感受,也可能會“聳聳肩”或者“高興得跳起來”來替代語言表達 [2] 

非語言溝通強調

非語言的方式也可以被用來加強語言的信息,比如在指責他人的時候,人們會有意提升語音語調,或者擺出指責的姿勢。除了上述聯繫外之外,非語言溝通對於語言溝通還具有調整、欺騙等功能 [2] 

非語言溝通影響非語言溝通的元素

非語言溝通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非語言表達方式不同,手勢、眼神接觸、穿着打扮、動作、環境所傳遞的信息都會有細微的不同 [20]  。如果不注意這些差異的話,很有可能造成誤會和衝突。比如在美國和歐洲的一些國家,拇指和食指組成一個圓圈代表肯定的意思,但在希臘和土耳其,這個手勢則是侮辱別人的意思,同樣的手勢在法國則是“你沒有價值”。在拉丁美洲、阿拉伯國家,直接的眼神接觸是被允許的,但是在亞洲以及歐洲的北部,人們會避免眼神的直接接觸,否則被視為一種冒犯的行為。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時,人們需要考慮到文化差異帶來的表達方式的不同 [21] 
一些非語言溝通方式在不同文化中表達的含義是很相似的,例如笑容在所有的文化中都被視為一種積極和正面的情緒,皺眉等厭惡的表情則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人類進化研究者認為,人類的表情是演化的結果,在語言沒有成型的時候,不同的表情可以讓人們傳遞彼此的感受,這一點已經在對嬰兒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嬰兒有很多天生的表情不需要訓練就可以表現出來 [2] 

非語言溝通性別

男性和女性在非語言溝通上存在一些差異,首先男性和女性具有明顯的生理差異,比如身高、體型、説話聲音的音量等;同時男性和女性也存在一些社會差異,比如相比男性,女性會更多地使用非語言表達,也有更強的能力去解讀非語言信息。
關於這些社會層面的性別差異,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歷史上,女性羣體長時間處於劣勢地位,對待優勢羣體的非語言表達,需要養成解讀非語言線索的能力,隨着文明的進步,當女性在工作場所和家庭中的地位升高時,她們的解讀非語言線索的能力就會降低。社會學中的性別角色理論也認為,社會對不同性別有不同的期望,如果社會文化期望女性從事家務,不應該獲得更多政治權利,那麼女性就會更包容和客氣 [22] 
儘管男性和女性會有一些非語言溝通的差異,其實,不同性別的相似性要多於差異性,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溝通上只有很小的差異,二者的差異可能只有1% [2] 

非語言溝通相關研究

非語言溝通研究歷史

非語言溝通的研究開始於1872年達爾文出版的《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達爾文注意到動物之間的非語言交流過程,如手勢、表情,是重要的交流工具 [23]  。達爾文認為,人類之所以會有面部表情,是因為在進化的過程中,面部表情具有溝通的價值 [24] 
隨後,學界對非語言溝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分別是“溝通發生的環境”、“溝通參與者的身體特徵”和“溝通參與者的行為” [25]  。研究者發現,非語言交流比語言交流可以傳遞更多的信息。非語言溝通是一種個人和社會間的交互,溝通的過程涉及到非語言線索的編碼和解碼,這和人類對外部世界的感知系統密切相關 [26]  。英國社會心理學家、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研究所教授邁克爾·阿爾蓋(MichaelArgyle)認為,非語言的行為可以呈現一個人的人格,可以進行問候,可以表達態度和情感,也可以提供人際交往的線索 [27]  。印度尼西亞穆罕默德·西多阿爾霍大學博士阿赫蒂姆·瓦尤妮(Akhtim Wahyuni)等人從教育的角度進行研究,發現老師運用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能力會影響教學效果,特別是對非語言溝通的應用,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 [28]  。總的來説,非語言溝通的研究已經延伸到基礎科學和應用實踐上的各個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非語言溝通生理機制

研究顯示,非語言溝通與邊緣大腦有關,本質上是人們對周圍的世界做出的反射性的、即時的反應 [29]  。環境並不能百分之百決定一個人的非語言溝通習慣,遺傳因素也對非語言溝通方式起到作用 [30]  。另外,非語言溝通本身也會影響大腦和神經系統,有證據表明非語言溝通可能涉及到不同的神經通路,這些神經通路和移情、歸因、情緒等有關 [26] 

非語言溝通心理和發展障礙方面

非語言信息可以成為心理障礙和發展障礙診斷的線索。比如,較大的音調變異性和音調變異範圍是兒童自閉症的兩個生理特徵,較小的音調變化是成人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兩個生理特徵。另外,眼球的移動、手勢、表情,都可能是焦慮、抑鬱、精神分裂的診斷依據。非語言溝通方式也可以用於心理障礙的臨牀診斷領域 [26]  。非語言溝通能力的特殊教育也受到學者的重視,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韋小滿教授等學者聚焦於自閉症兒童非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和評估工具研究,發現與智力落後的兒童相比,自閉症兒童在非語言溝通能力的發展方面更加不利 [31] 

非語言溝通中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

非語言溝通是兒童青少年建立和諧社會關係中的重要溝通方式。幫助未成年人鍛鍊溝通能力需要家庭、學校、相關行政部門和服務機構等共同努力。中國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對此有諸多相關的規定。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從未成年人的生活技能教育上作出規定。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旨在保障未成年人能夠獲得適當的教育和保護,從而建立有效的非語言溝通能力。

非語言溝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二十九條
學校應當關心、愛護未成年學生,不得因家庭、身體、心理、學習能力等情況歧視學生。對家庭困難、身心有障礙的學生,應當提供關愛;對行為異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幫助。
第三十條
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第九十九條
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培育、引導和規範有關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為未成年人的心理輔導、康復救助、監護及收養評估等提供專業服務 [32] 

非語言溝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

第四十五條
教育、體育、衞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衞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五十三條
國家鼓勵社會團體、社會文化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有益於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會文化教育活動 [33] 

非語言溝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三十六條
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於教育教學之中,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34] 

非語言溝通《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2021)

第四十二條
學校要樹立以生命關懷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利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健康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等專題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學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識,提高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第四十五條
學校在作出與學生權益有關的決定前,應當告知學生及其家長,聽取意見並酌情采納。
學校應當發揮學生會、少代會、共青團等學生組織的作用,指導、支持學生參與權益保護,對於情節輕微的學生糾紛或者其他侵害學生權益的情形,可以安排學生代表參與調解 [35] 

非語言溝通《中國兒童發展綱要》

兒童與健康。
主要目標:
12.適齡兒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兒童性健康服務可及性明顯提高。
策略措施:
為兒童提供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務。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道德觀念,正確認識兩性關係。將性教育納入基礎教育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增強教育效果。引導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根據兒童年齡階段和發展特點開展性教育,加強防範性侵害教育,提高兒童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促進學校與醫療機構密切協作,提供適宜兒童的性健康服務,保護就診兒童隱私。設立兒童性健康保護熱線 [36] 

非語言溝通中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

非語言溝通作為最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相關教育類文件通常會從鼓勵與幫助孩子的人際交往等角度進行指導。中國各部委發佈的教育類文件中,《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全面地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強調了父母的與孩子溝通時的要點,《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修訂)、《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從中小學生的人際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強調了人際交往教育的重要性。

非語言溝通《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2019修訂)

0~3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鼓勵主動學習兒童日常養育和照料的科學知識與方法
• 引導家長讓兒童多看、多聽、多運動、多撫觸;
• 瞭解兒童成長的特點和表現,學會傾聽、分辨和理解兒童的多種表達方式 [37]  。關注兒童需求
• 指導家長為兒童提供抓握、把玩、塗鴉、拆卸等活動的機會、工具和材料,用多種形式發展兒童的小肌肉精細動作和大肌肉活動能力;
• 分享兒童的快樂,滿足兒童好奇、好玩的認知需要,激發兒童想象力和好奇心。提供言語示範
• 指導家長為兒童創設寬鬆愉快的語言交往環境,通過表情、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與兒童交流;
• 為兒童的語言學習提供豐富的機會,運用多種方法鼓勵兒童表達;
• 積極迴應兒童,鼓勵兒童之間的模仿和交流35。加強親子陪伴
• 指導家長認識到陪伴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學會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不用電子產品代替家長陪伴兒童,多與兒童一起進行親子閲讀;
• 關注、尊重、理解兒童的情緒,合理對待兒童過度情緒化行為,有針對性地實施適合兒童個性的教養策略,培育兒童良好情緒 [37] 
3~6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引導兒童關心、尊重他人,學會交往。
• 關注兒童日常交往行為,對兒童的交往態度、行為及時提供幫助和輔導;
• 結合實際情境,幫助兒童理解他人的情緒,瞭解他人的需要,做出適當的迴應;
• 引導兒童學會接納差異,關注他人的感受;
• 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增強兒童與人交往的自信心;
• 經常帶兒童接觸不同的人際環境,為兒童創造交往機會,幫助兒童學會與同伴相處。培養兒童規則意識,增強社會適應性
• 有意識地帶兒童走出家庭,接觸豐富的社會環境,提高社會適應性;
• 在兒童遇到困難時以鼓勵、疏導的方式給予必要的幫助與支持。科學做好入學準備
• 指導家長重視兒童幼兒園與小學過渡期的銜接適應,充分尊重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能正確表達自己的主張,逐步培育兒童通過溝通解決同伴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7]  。 
12~15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重視兒童青春期人格發展
• 幫助兒童悦納自我;
• 尊重兒童自主意願,鼓勵兒童獨立思考與理性表達;
• 引導兒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緒,積極調控心理,自主自助,預防和克服各種可能產生的青春期心理障礙;
• 正確對待兒童“叛逆”行為。對兒童進行性教育
• 開展科學的性心理輔導,對兒童進行與異性交往的指導。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 學會傾聽兒童的意見和感受,學會尊重、欣賞、認同和分享兒童的想法;
• 學會運用民主、寬容的語言和態度對待兒童,促進良性親子溝通 [37]  。  
15~18歲兒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兒童交往合作能力
• 指導家長根據該年齡段兒童個性特點,引導兒童積極開展社交活動和正常的異性交往;以性道德、性責任、性健康、預防和拒絕不安全性行為為重點,開展性教育;
• 對有戀愛行為的兒童,給予正確引導;
• 鼓勵兒童在集體生活中鍛鍊自己,學會與人相處,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
• 幫助兒童學會寬容待人,正確對待友誼;
• 瞭解校園欺凌行為的性質、特點及家校合作的基本處理方法 [37]  。 

非語言溝通《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1~3年級
模塊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與同學、老師友好相處,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動、遊戲中造成誤傷的意識 [38] 
小學4~6年級
模塊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自覺遵守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以及公共場所的安全規範 [38] 

非語言溝通《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水平一(小學1~2年級)
心理健康
• 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用語,與同學友好相處技能。
水平五(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 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 [39] 

非語言溝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小學低年級
• 培養學生禮貌友好的交往品質,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小學中年級
• 善於與同學、老師交往,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羣、自立的健康人格。
小學高年級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初中年級
• 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高中年級
•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 [40] 

非語言溝通《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
體育活動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也有助於心理健康,因此,應要求高中學生學會將體育活動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質遷移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從而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重視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增強積極的自我價值感,提高調控情緒和預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41] 
社會適應
體育活動對於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應引導高中學生學會將體育活動中培養的社會適應能力遷移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營造友好、和諧的課堂氛圍,採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高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注重幫助學生理解個人參與體育與健康活動的權利和義務,培養關心他人、社區和社會健康問題的責任感,提高人際交往技能,正確處理合作與競爭的關係,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 [41] 

非語言溝通相關國際文件

1989年聯合國發佈的《兒童權利公約》從兒童身心健康、教育價值觀、社會行為等角度對幫助兒童建立和諧人際關係這一話題進行了闡述,具體內容如下:

非語言溝通《兒童權利公約》(1989)

第二十七條
締約國確認每個兒童均有權享有足以促進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會發展的生活水平。
第二十九條
締約國一致認為教育兒童的目的應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養對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憲章》所載各項原則的尊重;培養對兒童的父母、兒童自身的文化認同、語言和價值觀、兒童所居住國家的民族價值觀、其原籍國以及不同於其本國的文明的尊重;培養兒童本着各國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羣體以及原為土著居民的人之間諒解、和平、寬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會里過有責任感的生活 [42] 

非語言溝通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非語言溝通學習目標

溝通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全面性教育中,對相關內容的學習同時涉及到知識要點和相關技能。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相關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下的第3個主題“溝通、拒絕和協商技巧”,這些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及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43] 
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
主題3:溝通、拒絕和協商技巧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溝通在所有關係中都非常重要,包括兒童與父母/監護人或與可信賴的成年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朋友關係和其他關係
學習者將能夠:
► 識別不同形式的溝通(包括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知識);
► 識別健康的溝通方式和不健康的溝通方式有什麼區別(知識);
► 列舉出兒童與父母/監護人或可信賴的成年人之間的關係,以及朋友關係和其他關係中的健康溝通所帶來的益處(知識);
► 回顧如何清晰地表達“是”或“不”以保護個人的隱私以及身體的完整性,以此作為構建幸福關係的核心(知識);
► 認同所有人都有權表達自己(態度);
► 展示言語和非言語的溝通方式,以及説“是”或“不”的方式(技能) [43] 
要點:社會性別角色能夠影響人們之間的溝通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社會性別角色的例子(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角色可以影響人們之間的溝通(態度)。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有效的溝通有不同的模式和風格,其中,表達和理解願望、需求以及個人界限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有效和無效、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的特徵(例如:積極傾聽、表達感覺、表明理解、有直接的眼神交流與不傾聽、不表達感覺、不表明理解,以及沒有目光交流之間的對比)(知識);
► 認識到能夠表達願望、需求、個人界限並對他人表示理解非常重要(態度);
► 意識到協商需要雙方的尊重、合作,並經常需要各方的妥協(態度);
► 展現在願望、需求、個人界限方面如何有效與他人溝通,以及如何傾聽和尊重他人(技能) [43]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良好的溝通對於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學校關係、戀愛關係以及工作關係都至關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有效溝通對於個人、家庭、學校、工作及親密關係有什麼益處(知識);
► 分析相互矛盾的語言和非語言溝通的潛在含義(知識);
► 列舉與戀人協商時存在的障礙(包括社會性別角色和社會性別期待)(知識);
► 展現在戀愛關係中如何自信地運用協商和拒絕技能(技能) [43]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有效溝通是表達個人需求和性界限的關鍵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有效表達個人需求和性界限的案例(知識);
► 舉例説明如何同意或拒絕發生性行為,以及如何聆聽別人對性行為表示的許可(知識);
► 解釋為什麼需要通過有效溝通實現雙方同意的安全性行為(知識);
► 認識到果斷的態度及協商技巧有助於應對非自願的性壓力,強化安全性行為意圖(態度);
► 展示表達個人需求與性界限的有效交流方式(技能) [43] 

非語言溝通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溝通相關的教育

幼兒園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溝通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表達感受和需求上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我們的身體》《奇妙的感覺》《彩虹心情》《多彩的幸福》《好秘密,壞秘密》和《遵守規範的孫悟空》六冊中都涉及與溝通相關的教育內容 [44] 
《我們的身體》一冊主要幫助幼兒表達需要和渴望(例如:在身體被別人觸摸時表達自己的感受),並意識到身體被別人觸摸時表達自己感受的重要性 [45]  。在本冊中,小美媽媽給小吉洗澡,肥皂泡迷住了小吉的眼睛,小吉馬上告訴小美媽媽自己眼睛不舒服,希望用清水沖洗乾淨。小美的媽媽表揚了小吉,説:“小吉感到不舒服能馬上説出來,特別好!”
這個場景就是引導幼兒學會自信表達自己的感受,培養其表達和交流能力。很多兒童性侵害事件往往難以發現或難以被嚴肅處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兒童不能正確表達,一方面兒童對已經發生了什麼理解不清,另一方面由於兒童害怕或其他原因等不能正確表達或不能及時與成年人交流。所以,鼓勵兒童面對不舒服的感覺時,及時表達、準確表達至關重要。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幫助幼兒能夠在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時學會將不好的感覺説出來,並告訴自己信任的人 [46]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彩虹心情》一冊主要幫助幼兒理解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方式來表達各種情緒感受。幼兒將針對不同的情境,恰當地表達和交流自己的積極/消極情緒,並尊重他人的感受。幼兒還將理解和接納他人對於自己的愛的不同表達,並對他人傳達給自己的關愛表示感謝 [47]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多彩的幸福》一冊主要幫助幼兒學習與別人分享想法、學會求助、表達讚美,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並傾聽他人選擇的理由 [48]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好秘密,壞秘密》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遇到不舒服和困難可以向他人表達並尋求幫助 [49]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遵守規範的孫悟空》一冊主要幫助幼兒理解如何表達對同伴的愛,並學習尊重自己對同伴產生的好感,用適當的方式向同伴表示喜歡 [50]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

非語言溝通小學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小學有關溝通的性教育不單純侷限於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而是逐漸開始從兒童生活的學校(但不限於學校)角度輻射出如何與他人交流、協商、傾聽、表達與理解。以劉文利主編的讀本為例,幾乎每個年級的“生活與技能”單元中都有相關的內容。
二年級“學會交流”主題中,通過“生活需要交流”“交流有多種方式”“交流讓我們獲益”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在不同場合需要和不同人交流;懂得人們是通過説話、寫字、畫畫、表情和手勢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的;理解有效的交流能達到消除誤會、得到幫助、增進感情、分享信息等多種目的。
三年級“學會協商”主題中,通過“生活需要協商”“協商的基礎是尊重”“協商的技巧”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在生活的很多場合,人們需要協商;懂得協商的前提是相互尊重以及如何做到相互尊重;掌握協商的技巧。
四年級“傾聽、表達和理解”主題中,通過“認真傾聽”“自信表達”“建立同理心”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學會如何認真地傾聽;練習怎樣自信地表達;懂得站在他人的立場理解他人的感受、體會他人的情緒並妥善處理問題。
五年級“學會拒絕”主題中,通過“堅定地説‘不’”“給出説‘不’的理由”“保證自己的言行一致”“向可信賴的成年人求助”四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運用各種方式説“不”;給出“不”的充分理由;保持“不”的堅定立場;掌握求助的具體辦法。
可以看出,在“交流、拒絕和協商”這一主題下,希望兒童學會表達和傾聽,學會拒絕——傳統的教育告訴我們要禮貌,要接納,不能挑戰“權威”,説“不”的教育往往被忽略。説“不”是一種勇氣,是一種智慧,更是面對危險場景能夠察覺和阻斷危險的能力。這種能力通過長期訓練是可以具備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培養兒童這方面的能力,讓兒童懂得自己有發聲的權利,有自我保護和受到保護的需求。特別是當兒童面對比他更有“權威”更有“地位”的人時,這樣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認為,預防兒童性侵害的教育一定不僅僅是讓兒童知道自己的隱私部位不能讓別人觸摸,而是要意識到,這背後還有很多權利的教育、性別平等的教育、身體尊嚴的教育、生活技能的培養,而所有這些一定不是一節課或一個講座可以完成的,必須通過從小開始、循序漸進、長期系統的教育才能夠實現。

非語言溝通初中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則是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有效溝通”的要點。在瞭解交流、協商與理解的基礎上,初中生需學習如何維持良好的溝通方式,靈活運用溝通技能並有效尋求支持與幫助。同時,在初中階段溝通技能也經常會和“性決策”、“同伴影響”和“媒介中的虛假形象”等話題共同被提及 [51] 

非語言溝通全面性教育中與非語言溝通相關的常見疑問

如何做到友好而有效的非語言溝通?
溝通本質上是一種交流的過程,參與者經由交換信息而建立起關係。為了擁有更好的溝通,人們需要從內容和關係兩個方面去提升自己,在非語言溝通上也是這樣。
1.專注於自己真正想要的溝通結果:在溝通之前,確定自己的溝通的目的和需要,一旦溝通過程偏離了目的,要迅速把溝通導回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2.保留對自我的覺察:在溝通的時候對自己進行更好的管理,特別是在非語言溝通上,要留意自己表達出的信息,因為其他人會從對方表達的非語言信息中形成初步的印象。
3.營造安全的氛圍,讓溝通得以順利進行:環境和氛圍也是一種非語言溝通的信息,可以通過點頭、注視來表達對對方的重視,一些非語言的友好動作和神態,會讓整個溝通過程更加順暢 [17] 
參考資料
  • 1.    Littlejohn S W, Foss K A.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 theory[M].Sage, 2009.
  • 2.    Adler R B, Proctor R F. Looking out/looking in[M].Thomson/Wadsworth, 2007.
  • 3.    Fontenot K 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J].2014.
  • 4.    PRESTONP, 2005.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Do You Really Say What You Mean?[J]. Journalof Healthcare Management, 50(2): 83–86.
  • 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EB/OL]. (2020-10-17).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010/82a8f1b84350432cac03b1e382ee1744.shtml
  •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户網站[EB/OL](2021)[2021–06–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106/t20210601_534640.html.
  • 7.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的通知[EB/OL]. (2021-09-2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9/27/content_5639412.htm?trs=1&ivk_sa=1025922x
  • 8.    Hogan K. Can't get through: eight barriers to communication[M].Pelican Publishing, 2003.
  • 9.    Zastrow C H. Social Work with Groups: A Comprehensive Workbook (7.Baskı)[J]. Belmont: Cengage Learning, 2009.
  • 10.    Nummenmaa L, Saarimäkia H, Glereana E, et al. Ekman, Paul. Emotions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life[J]. New York: Holt Paper-back, Montgomery,2007.
  • 11.    Davidhizar 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 review of eyecontact[J]. Infection Control & Hospital Epidemiology, 1992, 13(4):222-225.
  • 12.    Pease A, Pease B. The definite book of body language: how to readothers thoughts by their gestures[J]. 2004.
  • 13.    Forbes What Your Clothes Say About You https://www.forbes.com/sites/learnvest/2012/04/03/what-your-clothes-say-about-you/
  • 14.    Hall E T, Hall T. The silent language[M]. Anchor books, 1959.
  • 15.    安東尼·吉登斯著, 李康. 社會學第五版[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 16.    Stoy A. Project Communication Tip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Different Cultures[J]. Consultado em, 2010, 31: 2012.
  • 17.    阿德勒, 普羅科特.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裏看出人外[M].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5.
  • 18.    Carney D R, Cuddy A J C, Yap A J. Power posing: Brief nonverbaldisplays affect neuroendocrine levels and risk tolerance[J]. Psychologicalscience, 2010, 21(10): 1363-1368.
  • 19.    劉國偉.言語交流中的信息差及其調控[J].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20(6):26-29.
  • 20.    Morain G G. Kinesics and 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 Language in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No. 7[J]. 1978.
  • 21.    Point Park University 7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Communication https://online.pointpark.edu/business/cultural-differences-in-nonverbal-communication/
  • 22.    Eagly A H. Sex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A social-roleinterpretation[M]. Psychology Press, 2013.
  • 23.    Darwin C R.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V, 374S.: Ill[M]. AMS Press, 1972.
  • 24.    Krauss R M, Chen Y, Chawla P. Nonverbal behavior and nonverbalcommunication: What do conversational hand gestures tell us?[J]. Advances in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6, 28: 389-450.
  • 25.    The concis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science[M]. John Wiley & Sons, 2004.
  • 26.    Hall J A, Horgan T G, Murphy N 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9, 70: 271-294.
  • 27.    Argyle M, Salter V, Nicholson H, et al. The communication ofinferior and superior attitudes by verbal and non‐verbal signals[J]. British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0, 9(3): 222-231.
  • 28.    Wahyuni A. The power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learning[C]//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ectuals' GlobalResponsibility (ICIGR 2017). Atlantis Press. 2018.
  • 29.    Navarro J, Karlins M. What every body is saying[M]. New York, NY,US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08.
  • 30.    Pease A, Pease B. The definite book of body language: how to readothers thoughts by their gestures[J]. 2004.
  • 31.    陳墨,韋小滿.自閉症兒童非語言溝通能力研究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13,{4}(12):36-42.
  • 3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Z].2020-10-17.
  • 3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Z]. 2015-12-27.
  • 34.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Z]. 2019-12-18.
  • 35.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 [Z]. 2021-09-01.
  • 3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 [Z]. 2021-09-08.
  • 37.    全國婦聯, 教育部等. 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大綱(修訂)[Z]. 2019.
  • 38.    中共中央宣傳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全國普及法律常識辦公室. 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Z]. 2007-07-24.
  • 3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Z]. 2008-12-01.
  • 4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Z]. 2012-12-07.
  • 4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Z]. 2017.
  • 42.    聯合國. 兒童權利公約[J]. 聯合國大會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第 44 (25).http://www. un. org/chinese/children/issue/crc. shtml, 1989.
  • 4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M].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
  • 44.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
  • 45.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我們的身體[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46.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奇妙的感覺[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47.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彩虹心情[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48.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多彩的幸福[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49.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好秘密,壞秘密[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50.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之遵守規範的孫悟空[M].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 51.    劉文利主編. 珍愛生命——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6冊)[M]. 未出版.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