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經濟活動人口

鎖定
非經濟活動人口(economically inactive population)是指西方國家關於總人口中不從事經濟活動人口的統計概念。為總人口減去經濟活動人口。包括:(1)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2)在校大、中、小學生;(3)從事無報酬的家務勞動者;(4)退休工人;(5)食利者;(6)喪失勞動能力的病殘人員和其他閒散人口。其中接受普通教育的在校大、中、小學生是處在被培養成為勞動力的過程中,同其他非經濟活動人口一樣,需要勞動力人口生產的產品和勞務來供養,是被撫養人口。 [1] 
中文名
人口調查
外文名
Census

非經濟活動人口相關特點

非經濟活動人口具有年齡大、女性多、文化程度低的特點,但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相比這些特點略有變 化:
女性所佔比例大
非經濟活動人口 非經濟活動人口
非經濟活動人口的性別構成女性佔的比例較大,且增長速度快於男性調查資料顯示,女性非經濟活動人口占全部非經濟活動人口總量的62.28%,男性佔37.72%,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相比,男性非經濟活動人口比重微降0.26個百分點。根據抽樣調查推算,全市女性非經濟活動人口總量達到104.78萬人,男性非經濟活動人口總量達到63.47萬人;與2000年五普時相比,女性非經濟活動人口絕對量增加40.2萬人,七年來共增長62.25%,年均增長7.16%;男性非經濟活動人口絕對量增加23.93萬人,七年來共增長60.52%,年均增長6.99%,增長速度略高於男性0.17個百分點。
老年人口占比重較高
我國勞動法規定:男性年滿60週歲、女性年滿55週歲為法定退休年齡,因此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勞動力參與率較低,這決定了非經濟活動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較高。在調查的非經濟活動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非經濟活動人口占42.43%,比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高27.89個百分點。
非經濟活動人口
人口總體文化較低
在調查的非經濟活動人口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54.13%,其中:13.48%的非經濟活動人口未上過學,18.38%的非經濟活動人口具有小學文化程度,22.26%的非經濟活動人口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相比,未上過學、小學的比重分別下降了6.16、2.2個百分點,初中的比重上升了2.18個百分點。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佔25.2%,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相比上升2.12個百分點。具有大學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20.67%,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相比上升7.15個百分點。
非經濟活動人口 非經濟活動人口
在調查的非經濟活動人口中,養老保障覆蓋面較低,享受醫療、失業保障的人較少。如按非經濟活動人口未工作 原因分組,離退休人員所佔比重最大,為36.11%,其基本養老保險的參與率較高,佔90%;55.19%的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但非經濟活動人口中的其他人羣,參加社會保險的情況卻相對較小,只有10%的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45%的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
主要生活來源
非經濟活動人口的主要生活來源是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和家庭其他成員供養非經濟活動人口(不含在校學生)的主要生活來源為依靠養老金、退休金供給和依靠親屬供養,其中依靠離退休金、養老金供給的佔48.9%,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的佔40.81%。
非經濟活動人口變化因素分析
非經濟活動人口 非經濟活動人口
非經濟活動人口未工作的原因有9個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離退休、在校學生、喪失勞動能力、料理家務。調查的非經濟活動人口中,離退休、在校學生、喪失勞動能力、料理家務四類人員佔92.17%。其中,離退休人員比重最大,佔36.11%;其次是在校學生,佔25.57%;位居第三的是喪失勞動能力人員,佔16.81%。離退休人員、在校學生、喪失勞動能力人員的快速增長是非經濟活動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一)在校學生隊伍迅速擴大
90年代後期,隨着高校擴招、普高增招和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校學生隊伍迅速擴大。“十五”期間,全市高等教育優化結構,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2007年,年末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34.99萬人,比2000年增長40.92 %,年均增長5.02%。
(二)隨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長,離退休人員逐漸增加
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從2000年的69.93萬人增加到95.53萬人,年均增長速度是總人口年均增速的3.04倍。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64.46萬人,較2000年的48.22萬人,年均增長4.23%,是總人口年均增速的2.83倍。2000年-2
非經濟活動人口 非經濟活動人口
007年這七年間的年均增速遠遠快於1990年-2000年這十年間的年均增長速度。隨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斷增長,非經濟活動人口中離退休人員的比重仍將逐漸上升。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快速增長,但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增長的效應不十分明顯,勞動力市場長期供給大於需求。失業人員、農村富餘勞動力、大學畢業生、新成長的勞動力等共同形成城鄉就業的巨大壓力,部分勞動力人口由於市場競爭能力低而逐漸退出勞動力市場轉為非經濟活動人口。因此關注、分析非經濟活動人口的規模與構成,將有利於掌握潛在勞動力資源供給數量的變化情況,從而為政府和有關部門分析就業形勢提供依據。

非經濟活動人口相關新聞

非經濟活動人口 非經濟活動人口
(1)2007年,濟南市人口抽樣調查的非經濟活動人口為11015人,佔調查的16歲及16歲以上人口的29.98%,與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時相比,下降0.14個百分點,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8.22個百分點。據此推算全市2007年11月1日零時的非經濟活動人口總量為168.25萬人,絕對量分別比2005和2000年增加6.97和64.13萬人,增長4.32%和61.59%,七年間平均每年增長7.1%,快於總人口年均增速5.6個百分點。
(2)根據2007年11月份山西人口和勞動力抽樣調查資料推算,非經濟活動人口為862.67萬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分別增長32.71%和15.29%;非經濟活動人口占勞動力資源的比重為32.38%,所佔比重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相比,分別提高了5.68和3.28個百分點。
從非經濟活動的構成看,料理家務最多,佔35.38%,其次是在校學生,佔26.01%,再者為喪失勞動能力和離退休人員,分別佔17.57%和11.72%,因個人原因失去工作人員和承包土地被徵用人員佔比例最少,分別佔0.66%和0.24%。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相對比,料理家務所佔比重分別下降12.59和6.82個百分點,離退休人員分別下降1.98和1.58個百分點,在校學生分別上升7.91和11.11個百分點,喪失勞動能力者分別上升3.07和1.47個百分點。在上述變化中,家務勞動者比重下降是家務勞動社會化的明顯進展。
非經濟活動人口 非經濟活動人口
(3)1981年香港從事非經濟活動人口有2482756人,1991年則增到2711279人。其中大部分為15歲以下的人口,其比重從1981年的49.8%下降到1991年的42.4%,同期65歲及其以上的人口所佔比重則從10.1%上升到15.3%。其中男性與女性的年齡分佈不同。25—54歲的女性比重(29.5%)比男性(5%)高得多,主要原因是處於這一年齡組的家務勞動者以女性佔壓倒多數。據1991年的統計,非從事經濟活動人口中,學生的比重高達47%;由於人口老化,退休人員的比重上升為17%;女性家務勞動者的比重則從1981年的43%下降到1991年的38%,反映了更多婦女加入社會勞動的趨勢。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