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洲鉗嘴鸛

鎖定
非洲鉗嘴鸛(學名:Anastomus oscitans):鸛科動物。體型很大,體長80-94釐米,體重1-1.3千克。全身羽毛整體是黑色的,胸部和背部有綠色、棕色和紫色的光澤。腿黑色,眼睛灰色。下喙有凹陷,喙閉合時有明顯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臉部裸露皮膚灰黑色;鳥喙褐色顯得非常巨大,喙淡綠的角質色或紅色。幼鳥全身羽毛是比較淺淡的褐色,羽毛尖端顯得蒼白。
沼澤地和沿海灘塗覓食軟體動物。以水生動物為食,特別是水生蝸牛和淡水貽貝。分佈於非洲和撒哈拉沙漠南部。
中文名
非洲鉗嘴鸛
拉丁學名
Anastomus lamellige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鸛形目
鸛科
鉗嘴鸛屬
非洲鉗嘴鸛
亞    種
2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1823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1] 
外文名
African Openbill
Openbill Stork

非洲鉗嘴鸛形態特徵

非洲鉗嘴鸛
非洲鉗嘴鸛(3張)
非洲鉗嘴鸛體型很大,體長80-94釐米,體重1-1.3千克。全身羽毛整體是黑色的,胸部和背部泛綠色、棕色和紫色的光澤。腿黑色,眼睛灰色。下喙有凹陷,喙閉合時有明顯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臉部裸露皮膚灰黑色;鳥喙褐色、較厚,顯得非常巨大,且有明顯的弧形縫隙,寬達6毫米。
幼鳥全身羽毛是比較淺淡的褐色,羽毛尖端顯得蒼白。 [2] 

非洲鉗嘴鸛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濕地,棲息地包括水田、淺海灘、河口濕地、淡水和苦鹹水湖泊。水田往往是農業區和稻田。這些濕地是平均海拔385-1100米,深度10-50釐米。鉗嘴鸛是涉禽,因此,需要相對潮濕和降雨量充足的覓食地。 [3] 

非洲鉗嘴鸛生活習性

遷徙鳥類。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繁殖期形成大羣建巢,與其他鸛及水禽混羣,在大樹上築巢。有效地抵禦食肉動物的獵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視覺和觸覺去感知它們所處的環境;像其他鸛,在很大程度上是靜音,由於沒有空洞的肌肉,因此發聲是非常小。在非常接近的距離,就可以聽到沙啞的低叫聲噪音。 [3] 
是食肉動物。在沼澤地和沿海灘塗覓食軟體動物。主要包括兩棲爬行類、小型水生無脊椎動物和甲殼類動物,如軟體動物、螃蟹、蠕蟲、青蛙、蜥蜴、蛇、蟲、魚。常離開居住地,不停的尋找食物。通常獨自覓食。在水中,用觸覺和視覺定位獵物。有時跟蹤獵物,努力捕捉它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鸛吞下獵物的整體,然而,也可能會利用自己尖鋭的下頜骨粉碎硬殼獵物並提取它們的肉。 [3] 

非洲鉗嘴鸛分佈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加蓬、加納、肯尼亞、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裏、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斯威士蘭、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遊蕩:赤道幾內亞、毛里塔尼亞。 [1] 
非洲鉗嘴鸛分佈圖 非洲鉗嘴鸛分佈圖

非洲鉗嘴鸛繁殖方式

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但是極少數情況下也有報道是一夫多妻制的。在繁殖季節,通常成對早早在樹上佔據築巢。有的雄鸛如果到達的晚了,就會搶佔並要求分享築巢地點,會發生種內的攻擊。雄鳥是築巢的主力,雄鳥一般收集建築材料,而雌鳥保衞築巢地點。在交配過程中,鉗嘴鸛互相靠近,雄鳥和雌鳥並排在樹枝上休息,啄對方的頭。交配時往往一個在另一個之上,並最終配對。繁殖期通常是6-12月之間。在季風的幾個月峯值時,此時有足夠的降雨滋潤和豐富的食物。父母雙方共同築巢,用樹葉、草、樹枝和樹枝。雌鳥每窩產2-5枚卵。雙親共同孵蛋,27-30天孵化。雛鳥在35至36天內完全依賴父母餵養,雙親輪流出去覓食,但是雌鳥花更多的時間在鳥巢內。雛鳥要持續依賴父母餵養直到60天達到性成熟。此時,雛鳥離巢。 [3] 

非洲鉗嘴鸛亞種分化

非洲鉗嘴鸛(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非洲鉗嘴鸛指名亞種
Anastomus lamelligerus lamelligerus
Temminck, 1823
2.
非洲鉗嘴鸛馬島亞種
Anastomus lamelligerus madagascariensis
Milne Edwards, 1880
[4] 

非洲鉗嘴鸛保護現狀

非洲鉗嘴鸛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非洲鉗嘴鸛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