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洲野驢

鎖定
非洲野驢,是奇蹄目馬科馬屬的一種野生動物。其體長200釐米,尾長42釐米,體重約275千克;耳較亞洲野驢長;前腿內側有一塊黑色圓形裸斑;身體是短少平滑的毛皮,呈淺灰色至淡黃褐色,但在腹部及腳部很快轉為白色;鬃毛短,肩部有一道黑色橫紋,尾尖有長毛。是家驢的祖先。 [9] 
非洲野驢分佈於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其棲息於乾旱半乾旱的裸岩荒漠地區,耐熱和烈日暴曬,對水源要求不高。常10-15頭結成小羣,由一頭機警的雌驢帶領。 [9]  非洲野驢之所以能在沙漠中生存,是因為其身體細胞能夠防止脱水,並且在喝水的時候迅速補充水分。非洲野驢身體細胞的這種能力不僅使其可以生活在沙漠地帶,也為其提供了禦敵的武器。非洲野驢的奔跑速度異常迅速,甚至狼羣都追不上它, [10]  時速可達每小時50公里。主要以草、樹皮及樹葉作食糧。成熟的雄性會保衞自己約23公里大小的領域,並在邊界擺放糞堆作為重要的記號。由於身形的問題,在領域中不能驅趕其他雄性入侵者,反而會容忍並當作是從屬看待,亦會將這些入侵者儘可能與雌性分隔。當有發情的雌性時,雄性會大叫。圈養下壽命可達40年。 [9] 
由於地球變暖,非洲氣候越來越乾燥,非洲野驢能找到的水源也越來越少。偷獵及一些人為的其他因素,非洲野驢已經瀕臨滅絕。 [10]  非洲野驢2014年被評估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物種(CR)。 [11] 
中文名
非洲野驢 [8] 
拉丁學名
Equus africanus
別    名
索馬里野驢
外文名
英文 African Wild Ass, African Ass, Ass
法文 Ane sauvage d'Afrique, Âne Sauvage D'Afrique
西班牙文 Asno Salvaje de Africa
索馬里文 Gumburi
未定名稱 Barek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奇蹄目
馬科
馬屬
非洲野驢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馬亞科
亞    種
2亞種 [7] 
命名者及年代
Heuglin & Fitzinger, 1866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2] 

非洲野驢動物學史

非洲野驢分類

非洲野驢(Equus africanus)在分類學中,是世界各地廣泛飼養的家驢(E.asinus Linnaeus)的野生祖先。在蘇丹,驢的最早考古證據可追溯到5000年前,而敍利亞和伊朗的考古證據稍晚。系統發育分析表明,非洲東北部是最有可能馴化的地方,驢是唯一隻在非洲馴化的有蹄類動物。從4000年前開始,希臘人在地中海東北海岸的殖民地將家驢帶到了歐洲,後來羅馬人將家驢分發到了帝國的各個地區。 [1] 

非洲野驢命名

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裁定:(第2027號,2003年3月),非洲野驢(Equus africanus)是基於野生種羣的第一個可用名稱,對野生北非驢有效,Gentry等人(2004年)建議將非洲野驢的學名用於家驢,Gentry(2006年)批評Grubb(2005年)不正確地使用“Equus asinus”這個名字來稱呼野驢。 [1] 
Groves&Smeenk(2007年)詳細審查了非洲野驢的命名法:同義學名:aethiopicusafricanusatlanticus(不可用),dianaehippagrus(不可用),nubianussahariensis(不可用),somalicussomaliensistaeniopus [1] 

非洲野驢分化

非洲野驢有兩個公認的現存亞種,儘管對於非洲野驢是否是一個持續分佈的物種,表現出斜向變異,或這些物種是否代表有效的亞種存在分歧。Groves(1986年)表明,從阿特巴拉的種羣(膚色更黃,肩交叉更厚)到紅海沿岸種羣(膚色變灰,肩交叉幾乎總是很薄)到索馬里,有一些傾斜變化,厄立特里亞北部和南部之間有顯著變化。北非的一個已經滅絕的亞種,阿特拉斯野驢(Equus africanus atlanticus Thomas,1884),在巖畫和羅馬壁畫中被描繪出來(例如來自安納巴附近的希波內的馬賽克,其中描繪了一隻驢被騎馬的獵人用套索捕獲),因為它有明顯的腿部條紋和肩部有條紋(通常是雙倍的)。“atlanticus”這個名字,通常被列入在該物種的表單裏。 [1] 
Groves(2002)列出了第三個未命名的亞種“Equus africanus ssp.” (Saharan Wild Ass),與指名亞種(E.a.africanus)很相似,但體型更小更灰,肩部長而細,但這些實際上可能代表馴化家養的野生動物。 [1] 

非洲野驢染色體

初步遺傳分析表明,非洲家驢的線粒體DNA單倍型與非洲野驢不同。非洲野驢染色體數目:2n=62–64,最常見的二倍體數目為63。這種染色體變異是中心裂變伴隨異染色質缺失的結果。 核型由34-36箇中着絲粒/端着絲粒常染色體組成;X染色體很大的亞中着絲粒,Y染色體是一個小的近端着絲粒。兩個亞種之間的雜種是可育的。 [1] 
亞洲野驢其毛色與家驢相像,呈青灰並沾棕色,鳴聲與家驢一樣,耳殼較長。家養驢和野驢經常與非洲野驢在同一棲息地中發現。然而,家驢的大小約為非洲野驢的三分之二,它們的毛色從灰色到棕色到黑色不等,而且它們的毛髮往往較長,使它們看起來“粗糙”而不是“光滑”。家養驢的腿和顱骨長度相對較短。 [1] 

非洲野驢形態特徵

非洲野驢體長200釐米,肩寬125-145釐米,尾長42釐米,體重約275千克。體型瘦削、肌肉發達。顱骨的特徵是頭蓋骨長,上顎短,縱裂長,枕骨呈方形上翹,外耳道寬。眼眶高而圓。蹄小而窄。具一對乳頭。 [1]  [3] 
體毛灰色至淺紅色,下體為白色,口吻為白色,鼻孔和上下嘴唇為深灰色。耳朵長,可能在散熱方面起重要作用。被毛短而光滑,能反射陽光。所有亞種都有一條細長的黑色背條紋,而在指名亞種以及家驢的肩部都有一條條紋。這兩個亞種都有一個直立的、薄的鬃毛,通常顏色蒼白,末端邊緣呈深色。索馬里亞種的腿上有明顯的黑色的水平條紋,類似於斑馬的腿;這在指名亞種中不太明顯,有時不存在。尾巴簇絨。 [1]  [3] 

非洲野驢近種區別


非洲野驢
藏野驢
體量
體長200釐米,肩寬125-145釐米,尾長42釐米,體重約275千克
藏野驢體長可達2米多,頭體長182-214釐米;尾長32-45釐米;肩高132-142釐米;重量250-400千克
體長可達260釐米,肩高約120釐米,尾長80釐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
特徵
驢類的體形比馬小,耳朵大,眼窩深,粗硬的鬃毛豎立,參差不齊,欠缺額毛,尾部的末端具有穗毛,蹄痕呈卵圓形,前足的內側及腳腕的上部沒有毛,但有硬得像胼胝一樣的東西,推測它是射出臭液的分泌腺的痕跡,這種結構僅見於驢類和斑馬類,而不見於家馬。非洲野驢體形比亞洲野驢小,但耳朵更長,蹄小,四肢也細,鬃毛較短。其與家驢和家馬的主要區別為:耳朵遠不及家驢的的長;蹄子雖然比家馬的小,但比家驢的大;肩部和四肢都沒有條紋;叫聲與馬嘶相近,而不同於家驢的怪叫聲。 [1] 
頭部較短;耳較長,能夠靈活轉動;吻端圓鈍,顏色偏黑。全身被毛以紅棕色為主,耳尖、背部脊線、鬃毛、尾部末端被毛顏色深,吻端上方、頸下、胸部、腹部、四肢等處被毛污白色
外形頗似騾。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於家驢
圖片
非洲野驢 非洲野驢
藏野驢 藏野驢
蒙古野驢 蒙古野驢

非洲野驢棲息環境

非洲遠東地區的半沙漠、草原和低矮灌木叢。在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非洲野驢生活在東非大裂谷的乾旱草地和叢林中。它們存在於火山景觀中,範圍從埃塞俄比亞的1,500米到海平面以下130米的達洛爾窪地(Dalool Depression)。 [1]  [3] 

非洲野驢生活習性

非洲野驢適應性

非洲野驢具有能適應乾燥環境的身體構造,對水源要求不高,主要棲息於乾旱半乾旱的裸岩荒漠地區,耐熱和烈日暴曬。它們以沙漠植物為食,主要食物為草、樹皮及樹葉等。
非洲野驢喜歡羣居,一般10-15頭為一個羣體,每個羣體由一頭機警的雌驢帶領,在晨昏温度較低的時候出沒,正午時它們會在石山附近尋找陰涼處休息。即便是粗糙的山石,它們的行動也依然迅速敏捷,步履穩健,起跑速度可達50千米/時。 [1] 
非洲野驢在生理上已經很好地適應了乾旱棲息地的生活。它們可以承受高達體重30%的水分流失,並且可以在2-5分鐘內喝足夠的水來恢復體液流失。非洲野驢的體温在35.0-41.5°C之間變化,具體取決於氣温。在炎熱的夏季,雄性平均體温36.5°C低於雌性的38.2°C。雌性保持較高的體温,可能由於出汗而流失的水分較少。體温升高2度可以為150千克水合的野驢每天節省2%的水。Tomkiewicz在1979年還發現雌性的水的生物半衰期比雄性長一天,這表明雄性的用水效率更高。這些信息表明,非洲野驢的祖先物種可能在生理上更適應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和索馬里沙漠的生活。然而,非洲野驢仍然需要接觸地表水,並且雌性分泌乳汁的生理現象受到水供應的限制。 [1] 
在埃塞俄比亞達納基爾沙漠的航空調查中,大多數非洲野驢都在已知水源的30千米範圍內活動。在從中等到乾旱的生境梯度中,平原斑馬處於最中等的生境,細紋斑馬處於較乾燥的生境,而非洲野驢則在最熱、最乾燥的生境中生存,該生境也擁有最低植物生物量。該物種的生理適應使非洲野驢能夠生活在非洲最極端的棲息地之一。 [1] 

非洲野驢行為

非洲野驢在暮晨及黃昏較冷的時候出沒,在日頭會在石山尋找陰涼或遮蓋處。它們在粗糙石山的行動依然迅速及步履穩健,時速可達每小時50千米。成熟的雄性會保衞自己大約23千米大小的領地,並在邊界上擺放糞堆作為重要的記號。由於體形的問題,它們在領地中不能驅趕其他雄性入侵者,反而會容忍並當作是從屬看待,它們亦會將這些入侵者儘可能與雌性分隔。當有發情的雌性時,雄性會大叫。它們的族羣較鬆散,數量約有50頭。 [3] 

非洲野驢食性

非洲野驢主要以草、樹皮及樹葉作食糧。其中的植物包括:羽狀金須茅(Chrysopogon plumulosus),裂葉龍爪茅(Dactyloctenium schindicum),馬唐屬 (Digiteria sp),裂葉綿尾茅(Lasiurus scindicus)和小丑鼠尾粟(Sporobolusi ocladus)。儘管主要適應生活在乾旱氣候中,但它們亦需要水份,當無法從植被中獲得所需的水分時,它們必須每三天至少喝一次水。然而,它們可以在極少量的液體中生存,有時它們亦會飲用鹹水或微鹹水。 [1]  [3] 

非洲野驢分佈範圍

指名亞種:生活在蘇丹東北部的努比亞沙漠,從尼羅河以東到紅海沿岸,向南到阿特巴拉河,進入厄立特里亞北部。
索馬里亞種:分佈在厄立特里亞的登凱利亞地區、埃塞俄比亞東北部的阿法爾地區的達納基爾沙漠和阿瓦什河谷、吉布提西部以及埃塞俄比亞東部的歐加登地區。在索馬里,分佈範圍從北部的Meit和Erigavo到努加爾山谷,最南到謝貝萊河(Shebele River) 。 [2]  [5] 
非洲野驢分佈圖 非洲野驢分佈圖 [5]

非洲野驢繁殖方式

交配系統中,唯一穩定的社會羣體是一個雌性和它的後代。因此,非洲野驢有一個資源防禦的雌雄同體交配系統。非洲野驢是多發情期,小野驢通常在12-13個月的妊娠期後於10月至翌年4月出生。小野驢的出生率和存活率與降雨量呈顯出正相關。一隻已知年齡的非洲野驢在6歲時生下了第一隻活的小野驢,儘管雌性成熟的時間要早得多。雌性通常每隔一年有一匹倖存的小野驢,出生率與妊娠期間的降雨量相關。圈養的非洲野驢可以活到28.5年。 [1] 
野驢與家馬雜交,可得到生命力強、鳴聲似驢,但無生殖力的子代騾子 [3] 

非洲野驢亞種分化

圖片
簡介
努比亞野驢(指名亞種):
學名:Equus africanus africanus
命名者及年代:Heuglin and Fitzinger,1866
英文名:Nubian Wild Ass
體長200釐米,尾長42釐米,體重約275千克。體為灰黃色,腹部白色,肩部有一條黑色條紋,但腿上無橫紋。前腿內側有一塊黑色圓形裸斑。毛色似家驢,灰棕色,頸部黑褐色。鬃毛短,肩部有一道黑色橫紋,尾尖有長毛。 [1]  [4] 
索馬里野驢(索馬里亞種):
學名:Equus africanus somaliensis
命名者及年代:Noack,1884
一般體長為200-220釐米,肩高110-140釐米。上體為淺紅棕色,腹部白色,四肢具黑色條紋,肩部沒有橫紋。 [1] 

非洲野驢保護現狀

非洲野驢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ver3.1——極危(CR)。 [2] 

非洲野驢種羣現狀

1970年代,埃塞俄比亞盛產非洲野驢。可以從陽穀地拉薩國家公園(Yangudi-Rassa N.P.)到米勒-塞爾多(Mille-Serdo)野生驢保護區找到。那時每100平方千米有15-30頭。目前,陽穀地拉薩國家公園的非洲野驢很少,而米勒-塞爾多野驢保護區每100平方千米不到1頭。即使每100平方千米有多達一個個體存在於該物種以前的分佈範圍(16,000 平方千米)中,埃塞俄比亞的種羣數量也可能少於160頭(Moehlman 2002年)。 [1] 
由於厄立特里亞30年的獨立戰爭,沒有關於該國非洲野驢種羣數量的長期數據。然而,2016年的調查表明,紅海北部地區存在可行的種羣。在該地區,物種密度估計約為每100平方千米47頭。這是該物種分佈範圍內發現的最高種羣密度,與1970年代初期埃塞俄比亞記錄的種羣密度相似。鑑於農村人口中沒有槍支以及當地阿法爾牧民的保護倫理,非洲野驢在厄立特里亞(Moehlman 2002)。在索馬里,1997年,當地牧民説,努加爾河谷只剩下不到10頭非洲野驢;1989年在Nugaal山谷進行的早期地面調查得出的物種數量估計約為135-205頭動物,或約佔2.7-4.1平方千米(Moehlman 1998年)。一些非洲野驢可能會留在梅特和埃里加沃附近,但該地區自1970年代以來就沒有進行過調查。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