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洲兀鷲

鎖定
非洲兀鷲(學名:Gyps africanus):體長94釐米,翼展218-220釐米,體重4150-7200克。是非洲最常見的體型中等的兀鷲。眼睛黑色,黑色的鳥喙有點鈎。黑頭,頂冠蒼白,頭部和脖子裸露出黑色的皮膚,體羽通常是奶油色、黃褐色至深褐色,背部、後腰及臀部白色,尾巴黑褐色,具白色羽緣;臀部有白色羽毛和流蘇羽。虹膜呈黑褐色,腿部黑色。 頸部兩側底部出現兩個小的裸露部位。
棲息於草原、稀樹草原、沼澤和稀疏林地等森林覆蓋率低的開放地區。也生活在溪流邊緣和荊棘叢生的灌木林中。會成對和形成5-20對鬆散的集羣活動。通常在找到食物時會聚集數十甚至數百隻的大羣,經常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就將覓到的動物屍體清潔乾淨。每隻每餐最多可吃1千克肉。分佈範圍從毛里塔尼亞始,東到埃塞俄比亞,南到東非和南非。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中文名
非洲兀鷲
拉丁學名
Gyps africanus
別    名
非洲白背兀鷲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隼形目
鷹科
亞    科
禿鷲亞科
兀鷲屬
非洲兀鷲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Salvadori, 1865
外文名
White-backed Vulture

非洲兀鷲形態特徵

非洲兀鷲
非洲兀鷲(10張)
非洲兀鷲體長94釐米,翼展218-220釐米,體重4150-7200克。是非洲最常見的體型中等的兀鷲。有黑色的眼睛,強大的黑色的鳥喙有點鈎。頂冠蒼白和黑頭形成對比,頭部和脖子裸露出黑色的皮膚,體羽通常是奶油色、黃褐色至深褐色,背部、後腰及臀部白色,尾巴黑褐色,具白色羽緣;臀部有白色羽毛和流蘇羽。非洲兀鷲的羽毛隨着年齡的增長變得更加蒼白,頭部和頸部的黑色裸露皮膚或多或少被白色覆蓋,與草莓色非常相似。 虹膜呈黑褐色,腿部黑色。 頸部兩側底部出現兩個小的裸露部位。 [3-4] 
亞成鳥的羽毛更黑,有明顯的更深的棕色羽毛和更多的帶有白色條紋的棕色凸緣。臀部也是棕色。頭部裸露的皮膚呈綠黑色,並且除了在臉上以外更多地是白色。 [3] 

非洲兀鷲棲息環境

非洲兀鷲頻繁出現在草原、稀樹草原、沼澤和稀疏林地等森林覆蓋率低的開放地區。也生活在溪流邊緣和荊棘叢生的灌木林中。雖然需要樹木棲息或休息,但避開茂密的林地和森林。由於非洲兀鷲生存的地區需要有大量大型哺乳動物的地方,它們的棲息地經常與廣泛養殖牲畜的農場相交織。這些鳥類生活的地區從海平面到1500米高度,在肯尼亞,可以高達海拔3000米,而在埃塞俄比亞,甚至可以達到3500米。遠離城鎮和鄉村。 [3] 

非洲兀鷲生活習性

非洲兀鷲可以獨自生活或採取非常合羣的行為。有些是成對的夫妻聚在一起,但大多數時候,它們會在附近的幾棵樹上形成5-20對鬆散集羣。有時甚至在同一棵樹上找到6個鳥巢。非洲兀鷲通常建立共同的巢穴,並在動物屍體周圍形成大型聚會。空中飛行可以概括為沿巢穴周圍的簡單繞圈飛行。這些飛行一般是單獨或成對,或者由10只組成。在空中飛行期間,這些非洲兀鷲有時會翹起脖子,腿爪搖擺不定。非洲兀鷲飛行最初的起步很困難,特別是它們吃飽後。它們緩慢地拍動翅膀飛行,乍起翅膀盤旋,雙爪微微彎曲。飛行時可以達到每小時58-65公里的速度。 [3] 
非洲兀鷲大多是留鳥,但有些亞成體會遷徙。成鳥每天也需要漫長的旅程才能找到食物。隨着有蹄類動物的遷徙,東非的物種也在不斷移動。西非的非洲兀鷲向北遷移尋找雨水。在南部非洲,一些非洲兀鷲在幾十甚至幾百公里的範圍內漫遊。 [3] 
非洲兀鷲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它們消耗大型哺乳動物的腸子和肉中最軟的部分。用一種不變的方式狩獵,每天天亮後2-3個小時,會利用熱氣流從地面上升到200-500米之間的高空,尋覓地面上的動物屍體。通常數會聚集量數十甚至數百隻,經常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就將覓到的動物屍體清潔乾淨。每隻每餐最多可吃1千克肉。雖然非洲兀鷲不能完全撕開動物最厚的皮膚,但它們的長脖子、長喙和小頭非常適合尋找血腥傷口。 [3] 

非洲兀鷲分佈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馬拉維、馬裏、毛里塔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蘇丹、斯威士蘭、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遊蕩:萊索托、利比里亞。 [5] 

非洲兀鷲繁殖方式

非洲兀鷲的巢是單獨和孤零零的。在烏干達和肯尼亞,幾乎全年可以繁殖。從西非到索馬里,幾乎每個月都可以進行一次交配,但在10月和來年的6月之間更活躍。在非洲南部和東部,4、5-12月份和1月份的繁殖量較高。巢的結構在同屬物種中較小,大小不一,寬34-100釐米,深10-90釐米。底部裝飾草屑和綠葉。巢置於大樹頂部,距地面5-50米高。非洲兀鷲很少在鐵塔上築巢,幾乎從不在懸崖上築巢。大多數時候只會產一枚卵,偶爾會產2-3枚。孵化期持續56-58天。幼鳥120-130天后可以飛行。 [1] 

非洲兀鷲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2] 

非洲兀鷲種羣現狀

非洲兀鷲自20世紀90年代至2017年的30年來數量一直在不斷下降。西非的這一數字已經下降了90%以上。在蘇丹和肯尼亞也在下降。在埃塞俄比亞和坦桑尼亞似乎很穩定。非洲兀鷲面臨與其他禿鷲種類相同的威脅:土地轉化為農耕區和牲畜牧場,有蹄類動物的屍體大量減少,狩獵和中毒迫害。高壓線路導致的觸電。
該物種生活在一些保護區內。2007年7月發佈了一份新聞稿,以提高人們對非洲兀鷲的狩獵和對傳統醫藥和文化進行獵捕的影響的認識。 2007年,一項調查開始確定坦桑尼亞雙氯芬酸用於獸醫用途的程度,2008年在塞內加爾舉行的世界動物衞生組織會議上開展了提高認識運動,通過了一項由160多名代表提請的決議,一致“請會員國考慮其國情,旨在尋求解決雙氯芬酸在家畜管理中引起的問題的解決辦法”。 在2014年移棲物種公約締約方會議上,正式通過了一套解決中毒的指導方針。非洲兀鷲和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信託基金正在為反中毒小組提供培訓和設備,以便現場工作人員擁有技能和設備來應對中毒的屍體(C. Murn in litt。2016)。正在制定保護非非洲兀鷲——歐亞兀鷲的多物種行動計劃。
非洲兀鷲在南非、萊索托和斯威士蘭的艾斯科姆紅色數據手冊(Allan 2015)以及在烏干達和納米比亞瀕危物種目錄(WCS 2016,布朗和西蒙斯2015)中被列為全國極度瀕危物種。肯尼亞、坦桑尼亞、南非、納米比亞、埃塞俄比亞和博茨瓦納正在進行持續的監測工作,並計劃在2016年將這些工作延伸到贊比亞、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 [5] 

非洲兀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極危(CR)。 [5]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