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此即彼

(1997年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鎖定
《非此即彼》1997年9月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丹麥)索倫.克爾凱郭爾,譯者: 封宗信。
中文名
非此即彼 [1] 
作    者
(丹麥)索倫.克爾凱郭爾
譯    者
譯者: 封宗信
出版時間
1997年9月
出版社
中國工人出版社
頁    數
247 頁
ISBN
9787500819578
定    價
26.00 元
裝    幀
平裝
叢    書
克爾凱郭爾文叢

非此即彼內容簡介

《非此即彼》編輯推薦: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尼采和克爾凱郭爾就已進入漢語文化界,但漢語知識人很快就親近尼采,詮譯尼采者趨之若騖,對Kierkegaard一直陌生,未見過有哪位文化名人親近過他,甚至迄今此人之名的漢譯乃顯無措:克爾凱郭爾、基爾克加德、基爾克哥、祁克果、齊克果,不知何是。按丹麥文,Kierkegaard意為"教會園地",按音譯規則再加寓義譯法,當為"基爾克果";其人一生乃依基督信仰克服個體偶在之不幸和近代思想之舛謬的生命之果,帶着自己個體偶在不知名何的顫慄和不安,走出了教會園地。可以説,路德把基督教帶出了帝國式的教會,克爾凱郭爾把基督教帶出了民族國家式的教會("亞伯拉罕的事業與整個民族的大業無關"),以致社團性的基督教信仰重新成為個體性基督信仰("信仰即是這樣一種悖論:單獨的、個體性的比普遍性的更高")。在如此信仰中,個體的偶在性比歷史的必然性更值得看重,無論這歷史必然性是黑格爾一馬克思的歷史發展的規律,還是尼采的永恆復返的巡迴。
為什麼漢語思想界偏愛尼采,而非克爾凱郭爾?這是否反映出漢語思想的某種結構性氣質?在漢語思想者家譜中,據説可以找到與尼采同氣質的人 ——莊周,但迄今還找不出一個與克爾凱郭爾同氣質的人。若果如此,克爾凱郭爾思想就會滋補漢語思想的體質。可以設想,當年王國維先生讀的若是克爾凱郭爾,其《人間詞話》的寫法就會不同。無論如何,克爾凱郭爾思想之在是對每一當下屬己的個體之生存脆弱的痛惜。漢語思想界只知尼采而不知克爾凱郭爾,不僅對現代性思想結構的瞭解是殘缺的,更重要的是,對屬己的生存在性的理解是貧乏的。在我看,與克爾凱郭爾交往,更重要的是個體自我理解的更新。

非此即彼圖書目錄

總 序
中譯本導言
原 序
性愛或音樂性愛的諸階段
影子戲
初 戀
勾引者日記
注 釋

非此即彼作者簡介

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19世紀丹麥神秘主義哲學家,基督教思想家,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先驅。他的作品種類繁多,充滿思辨和個性。他認為人生應該經歷審美、倫理和宗教三個階段。從《非此即彼》到《十八訓導書》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演進軌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