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雲繼夢講人生·非常壇經

鎖定
不執着的生命最美麗
要懂《心經》,先懂《金剛經》;要懂《金剛經》,先懂《壇經》。
實修與經典相印證,聽華嚴宗第四十二世傳承人海雲繼夢法師指導實修的明心法門、見性關竅。修行需要的不是概念,也非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直觀體驗和生命感受,畫餅好看不能充飢,所以修行的關鍵是如何把經文中的義理真真切切地灌注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中文名
海雲繼夢講人生 非常壇經
作    者
(中國台灣)海雲繼夢法師
出版時間
2016年06月01日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頁    數
586 頁
ISBN
978-7-5443-3130-2
類    別
傳統文化 佛學
定    價
68 元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海雲繼夢講人生·非常壇經內容簡介

海雲繼夢法師以華嚴精義闡釋禪宗經典《壇經》,作者認為《壇經》是理解其他經典的基礎,他以實修與經典相印證,進而指導實修的明心法門、見性關竅,闡述不執着的生命最美麗,從而活在自由自在的生命裏。

海雲繼夢講人生·非常壇經作者簡介

海雲繼夢法師 海雲繼夢法師
海雲繼夢法師,1951年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俗姓陳,名鶴山。法名昌一,號繼夢。矢志宏揚華嚴精神,故取“海雲”以為自勉。

海雲繼夢講人生·非常壇經作品目錄

總序 解空叢書是“實踐學”的代表作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禪門源流
祖師禪裏面為我們開闢很多法門,與如來禪不同。如來禪是透過數息觀、慈悲觀、不淨觀、因緣觀或唸佛觀來修的,各個觀法的心境不同。至於祖師禪,則是要你提起境界,所以有參話頭……
第二章 什麼是般若?
“般若”二字是梵音,為佛門的中心思想,如果勉強翻成中文,可以説是“智慧”,更正確一點,應該説是“妙智慧”。然而這個妙智慧又是什麼呢?它與一般世間的聰明有何不同?如何把它兑現在我們身上?它又有什麼用?
第三章 這個南方蠻子!想做什麼?
“我要求作佛!”你看,這惠能口氣之大,心志之堅,可吞日月啊!接着五祖説:“你是南方來的蠻子、是青番,怎能作佛?哪有這種番仔佛?”惠能答道:“我這蠻子身雖然和您不一樣,但佛性哪有不同?”他已經體會到眾生與佛,佛性無二無別了。然而佛性又是什麼?怎麼作佛呢?
第四章 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
各位一定認為進到佛門來幫忙煮飯灑掃或佈施供佛、包紅包等等,都是福田第一,事實上,真正的福田第一是指覺悟這件事。“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自己的本性若迷失掉了,迷到貓道、狗道、地獄道去,福報大又有何用?
第五章 思量即不中用
會思量,就非直心啊!辯論、回答都很快,那叫方法論,是機巧。真心、直心和用心意識不同,其中絲毫的隱藏也沒有,不但自己完全呈現,對別人也是洞徹若明。直心是“言下須見”,不思量;非但言下能見,且能“見道”。不是一般“知道了”,而是真正見“道”的存在,那才是成就的境界。
第六章 警覺、等待、澄淨
心,有若一缸渾水,要澄清,唯有靜靜等待,而非很“精進”地搖晃。在這個靜態動詞中,保持高度警覺性,仿若貓捉老鼠,高度警覺,靜觀以待,然後伺機成擒。我們也必須以高度的警覺性去捕捉本身的自性,當它一閃動,你瞥見並馬上攫獲,去體會那個生命感。
第七章 諸法實相
“這是什麼?”這時你發覺:“我知道了!”如此即可,已經毋庸多言了,這叫“諸法實相”,亦即內心實實在在的感受。那時你對它的認知,是打從心裏當下去接受它,所以稱實相。如今我們已逐漸喪失這種能力了……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哪個是你本來面目?
這是很有名的話頭,你靜下來以後,去提這個疑情看看:不思善、不思惡時,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去參!不用解釋,這也無從解釋,因為每個人所意會的都不同。把那話頭提起來,如何將識性轉為根性,就進去了……
第二章 還有秘密嗎?
有些法是經驗傳承,難以言喻,莫可言表。佛陀拈花,迦葉微笑。世尊把那個不可講的、心靈經驗的部分,交給了迦葉。為什麼呢?他們又相印了什麼?能告訴你,跟你講了,那就不密了;然而你若能返照自省,密就在你旁邊。
第三章 淨心,除疑,莫空心靜坐!
淨心,絕非靜靜坐在那兒,枯藤、老樹、昏鴉,昏鴉站在枝頭上,一動也不動,你靜靜坐着,成了昏人……不是這樣哦!淨心是清清楚楚的,在這當中沒有妄念,毫無造作,不起心動念去造業。一旦有了這種能力,就能……
第四章 本體、現象、作用
風,你有沒有看到?沒看到。可是在如此燠熱的天氣裏,微風吹動讓你很舒服,你感受得到,那就是風的作用;或者看到樹葉飄動,那是風所展現出來的相。風的體你根本看不到,唯有透過其現象或作用,才能明瞭其本體。
第五章 “我”就是最大的魔
最大的魔就是“我”,不要去怪誰,那個“自我”才最可怕。學佛就在於破除這個自我,一切業障皆因我而生,若能不執着,不被那個境界纏住,就對了!可是一般人無法一下子達到,怎麼辦呢?
第六章 根塵接觸,還是識塵相蕩?
凡夫用六識與六塵接觸,是為識、塵互相激盪。我們眼見色、耳聞聲、舌觸味……五官皆在講求刺激,故容易麻木。修行人趨向覺悟境界,他用六根與六塵接觸。他有接觸喔!而且清清楚楚,但那接觸卻是謹慎、緩慢,且淡然……
第七章 福德?功德?極樂世界?
你一生造寺、供僧、佈施、印經……功德大否?實無功德!既然如此,那這些還要不要做?不做能往生極樂世界嗎?福德與功德究竟有什麼不同?該怎麼運用?何謂極樂世界?怎麼去呢?
第三部分
第一章 談境界?還是談修行次第?
《楞嚴經》以分析的立場説明修行的步驟,所以有次第性;《維摩詰經》則從整體來講,告訴你頭、手一體,不能分開,是談圓融之境。六祖是頓教法門,是講開悟後的境界,乃就體上而言。佛法的目標在於讓人覺悟,因此它有時談總體,有時論個別,兩者説明方式有異,學佛人往往就在這裏產生問題……
第二章 什麼是坐禪?什麼是禪定?
禪,這裏定義為“內見自性不動”,你能否感受到?參禪的第一個功夫,安坐好之後,不作思維意識的推理思考,也不作空心靜坐、百物不思的邪見,能真正“提起一個念頭”,照得清清楚楚,那就是“內不亂”。一旦內有思維意識起來,照得清清楚楚,那麼所謂的觀照力便會顯現……
第三章 自性五分法身香與無相懺悔
“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與解脱知見,“自性五分法身”與此有何不同?懺悔也談了很多,有理懺、事懺、通懺、別懺,而這裏所謂“無相懺悔”,又是從哪個地方看呢?
第四章 自心歸依
“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自己的佛、自己的覺悟、自性,你都不回過頭來,那要依靠誰呢?現在既已明白,就要內調心性,內明理觀,對外則要敬他人,外託事儀,最重要的則是必須自心歸依。
第五章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經記載下來,屬可説的部分,是佛陀語言表達的一種技巧,藉此將法意傳遞給我們,我們是否也能從中進入佛的境界、進入其心境?心境難以借語言文字表達,但你能否透過語言文字進入那個“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境界”?
第六章 用願力去銜接
真的能夠轉六、七識,很容易進入三昧門,然而從三摩地修過來到達忘我之境,仍在世間法中,還不是真正轉六、七識而達忘法之境喔!假如你在佛門中真正轉六、七識,而在轉五、八時還不得其法,你會用願力去銜接,那時一轉身再來,就會如六祖一般,一聽聞便即開悟了!那是願力在支撐着你啊!
第七章 一種斷層、超越、跳躍之感……
當你咬緊牙根,堅信佛法而放下、舍掉一切時,種種忤逆不順、掙扎煎熬也會跟上來。假如你能感受到應該放下不執着,半年內即會脱胎換骨,然後有一段極平靜的時期,那時功德、福報不可思議啊!這時產生的境界相是沒有相續的。你回頭審視,會有一種斷層、超越、跳躍之感……
第八章 聖諦亦不為
一般人往往一心追求那個果的目標,但都忘了自己還在因地,你若不種因,何時能結果?種了因,其他就隨緣,務必好好修,至於能否開悟解脱、出離三界,那就不用執着了。只管把因照顧好,不去擔心果,如能這樣,你就不落階級了,沒有框框能把你侷限住!這才是“聖諦亦不為”的真正意義。
第四部分
第一章 人生,總在兩個虛幻間擺盪……
人類大腦有個極大的麻煩處,喜歡執持於一邊,不是往這邊擺,就是往那邊偏;在哀樂、悲喜、空有……之間擺盪,因此總在天堂與地獄間奔忙,在兩個虛幻間往覆不停地擺盪。我們為什麼不能停在一個正確的平衡點呢?
第二章 地緣功德
地緣功德力很大喔!所以提醒各位一個修法:在家固定時間、地點做功課,並且堅持不輟。幾十年下來,你做功課的所在地即是聖地。如此累積道糧,因緣一至,善知識為你一點撥,整個心跡轉變,就都是你的了。
第三章 用高度的警覺性去感受那個緣境
對境心不起,面對任何境界而心不起,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和修行法,那只是一種壓抑、一種修養罷了。惠能説:“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但這要怎麼做呢?
第四章 佛性無常?
一般認為,無常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有常之“常”即佛性,佛性永恆,人人都有。但惠能卻反過來説:“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第五章 就只是“存在”而已
煩惱即菩提,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別,奇怪耶,智慧就智慧,煩惱就煩惱,怎會無二無別呢?就相而言當然有區別,但就本體來説,無二無別。存在即是存在,體性就講存在這個部分;本體、體性即指存在的本來狀況。
第六章 以生命能量是否增長為判準
喜悦的流露讓生命能量增長,所以是善的。引發情緒,卻讓生命能量流失,就叫惡。善惡在修行人的立場如此分判,其中無價值判斷,唯有一個標準,即生命能量是否增加。從這裏看佛法的善惡邪正,與一般社會定義大不相同。
第七章 入涅槃
六祖預知時日到了,召集門人開示。換句話説,他準備入涅槃了。入涅槃,該怎麼解釋呢?學佛人常疑問:佛在因地發心説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菩薩也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可是他們為什麼都已成佛了,而我們還在這裏?
第八章 成佛的關鍵
六祖為我們開示的法,無非是“根本”,即本體的部分,對學佛人而言,這是很重要的關鍵。它通常分兩部分來修學,一為“攝末歸本”,從後面向根本之處走來;一是“依本起末”……成佛關鍵,在於找到自性。
附錄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