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孟德爾式遺傳

鎖定
非孟德爾式遺傳(non-Mendelian inheritance)是不服從孟德爾遺傳定律的遺傳現象。非孟德爾式遺傳的存在,已是遺傳學家們廣泛承認的事實。典型實例是原生動物表面構型的非核酸式遺傳現象。
中文名
非孟德爾式遺傳
外文名
non-Mendelian inheritance
所屬學科
自然
所屬領域
生物

目錄

非孟德爾式遺傳釋義

T.M.Sonneborn 和 J.Beisson 對草履蟲表面構型的許多研究都發現,並不改變核基因而只是人工改變草履蟲的表面也能遺傳。例如,將草履蟲的纖毛人工倒後位,曾經維持到800個細胞世代而沒回到正常表型。Sonneborn還在1963年發現草履蟲的溝口畸變也有纖毛倒位一樣的非核酸式遺傳。我國原生動物學家張作人先生從1964年起連續發表了幾篇這方面的論文。他和他的助手在纖毛蟲細胞還未發育分離為兩個個體之前的早期切去細胞質,結果發現,細胞核仍然分裂為2,但不再分裂為兩個不同個體,而是形成2核駢連或2核背連體,這種人工形成的駢連體或背連體也可以遺傳。這種非孟德爾式遺傳現象的確對現有的遺傳理論提出了挑戰。
孟德爾所分析的豌豆的七對性狀恰巧都是屬於不同連鎖羣上的基因所決定。就是在孟德爾定律重新發現的當時,已經發現有許多遺傳事例不符合獨立分配法則,所有這些遺傳現象都被稱為非孟德爾式遺傳。但是隨着遺傳學研究的進展,諸如數量性狀遺傳、伴性遺傳、限性遺傳、相斥和相引現象、平衡致死等現象都可用孟德爾法則來加以説明。所以只是細胞質遺傳,即核外遺傳被稱為非孟德爾式遺傳。
非孟德爾遺傳是指雜交後代沒有表現出孟德爾親代性狀的分離,這反映了分離性狀與減數分裂染色體減少的關聯。
非孟德爾遺傳和體細胞分離現象表明有基因存在於細胞核外,而且,這些基因不隨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的紡錘體而分離,因而不能把基因組的兩份拷貝分別分配到配子或子細胞中。

非孟德爾式遺傳遺傳方式

非孟德爾遺傳的極端形式是單親遺傳,即僅遺傳了一個親本的基因型,而另一個親本的基因型卻永久性地丟失了。在非極端的例子中,遺傳了一個親本基因型的後代數量超過了遺傳了另一個親本基因型的後代的數量。通常,優先(或單獨)遺傳的是母本的基因型,這種效應有時也成為母性遺傳(maternal inheritance)。其要點是一種性別的親本所貢獻的基因型佔優,如同突變體與野生型雜交時非尋常的分離比率所看到的一樣。 [1] 
參考資料
  • 1.    本傑明·盧因.基因8: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