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學家厲以寧創作的經濟學著作)

鎖定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是中國經濟學家厲以寧創作的經濟學著作,於1990年首次出版。 [1]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以中國經濟的非均衡狀態為考察對象,主要從非均衡經濟的特徵來説明中國經濟中資源配置失調、產業結構扭曲、制度創新變形等現象的深層次原因。作者在該書中認為,從政府、企業、市場三者之間的關係來看,在經濟非均衡條件下,市場調節的侷限性突出。為此,必須要加速企業運行機制的改造,並積極發揮政府在商品市場配額調整和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中的主導作用,才能促進市場的完善,使中國經濟從非均衡狀態轉向某種均衡狀態。 [2] 
作品名稱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
作    者
厲以寧
類    別
經濟學
字    數
200千字
首版時間
1990年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內容簡介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共分為十章。
第一章“資源配置問題的探討”分為兩節。第一節是從非均衡的角度看社會主義的資源配置問題。第二節論述了資源配置失調與社會主義經濟中“滯脹”的可能性問題。
第二章“市場調節與資源配置”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説明了市場如何通過分散的決策引導資源配置的機制。第二節論述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以及非均衡條件下企業和個人的投資行為與資源配置的關係。第三節與第二節相對應,研究了消費主體的消費行為對資源配置的作用以及非均衡條件下消費行為與資源配置的關係。第四節論述了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市場的自我制約機制,提出兩類不同的非均衡狀態,以及這兩類非均衡狀態下市場的不同的自我約束機制及其對資源配置的作用。
第三章“政府調節與資源配置”分為三節。第一節簡單介紹了政府調節的含義以及與計劃之間的區別,並從投入、產出、分配三個角度論述了政府作為市場的管理者的科學調節。第二節闡明瞭政府行為的非理想化及其對資源配置的影響。第三節分析了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行為的適度與優化的問題。
第四章“經濟運行機制”包括了兩節內容。第一節是對經濟運行中市場機制和政府調節機制這二元機制的闡述。第二節論述了兩類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中的摩擦問題,即二元機制的侷限性。
第五章“商品市場配額均衡”分為兩節。第一節是數量—價格調節下的商品市場均衡。第二節重點論述了商品市場上數量—價格調節措施的運用,即數量調節與價格調節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配合。此外,這一節還簡要解釋了廣義和狹義的數量—價格調節、數量調節、價格調節與市場調節、政府調節之間的關係。
第六章是“經濟非均衡條件下供求矛盾的緩解”。在第一節中,作者對政府價格調節的逆效應進行了分析。第二節則是在上述供求矛盾論述的基礎上,提出要緩解供求矛盾和結構性失衡,必須先對企業運行機制進行改造,因為價格改造具有漸進的特性,即企業改革比價格改革更關鍵。
第七章“產業結構調整”共分為三節。第一節主要是討論產業結構調整的國內資金來源問題,即挖掘國內資金潛力和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第二節論述了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行為的長期化。第三節則是論述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經濟的不平衡增長問題以及非均衡條件下政府配額均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第八章則介紹了“政府對農業生產的調節”問題,這也是分兩節來介紹的。第一節,作者先對非均衡條件下的農產品供求問題進行了分析,並介紹了政府如何進行調節的具體措施。第二節闡述了農產品供求均衡的趨勢,即農產品供求雙方行為的長期化是關鍵的因素。另外,作者在此還進一步地討論了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問題。
第九章分兩節討論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的建立”問題。第一節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建立的必要性和困難。作者明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的含義,討論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的建立與制度創新之間的關係。第二節則是建立商品經濟秩序過程中的利益調整問題。由於經濟中的剛性造成制度創新中不同主體之間存在預期純利益的衝突,需要政府在這一方面發揮作用,以緩和制度創新中的利益衝突,對不同利益主體之間進行利益調整。
第十章“制度創新的規範化”。第一節是政府在制度創新規範化中的作用問題。因為中國商品經濟秩序建立過程中存在大量的違約現象和壟斷現象,作為制度創新主體和經濟糾紛裁決者的政府應該發揮重要作用。第二節討論了制度變型問題。最後,作者還討論了制度創新後的制度相對穩定的問題。 [2]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作品目錄

第一章 資源配置問題的探討
第一節 從非均衡的角度看社會主義的資源配置問題
一、非均衡的含義
二、資源配置的含義
三、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與資源配置的特點
四、經濟的非均衡與社會主義的資源配置
第二節 資源配置失調與社會主義經濟中“滯脹”的可能性
一、社會主義經濟中“滯’與“脹”的根源
二、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不協調的原因
三、“滯脹”與資源配置失調
四、“滯脹”的可能性與“滯脹”的防止
五、重新認識資源配置問題的必要性
第二章 市場調節與資源配置
第一節 市場選擇與市場引導
一、市場選擇
二、資源組合
三、市場決策的分散性
四、市場引導
第二節 投資主體投資行為與資源配置
一、投資主體
二、投資行為的一般原則
三、非均衡條件下企業和個人的投資行為
四、非均衡條件下投資行為與資源配置的關係
第三節 消費主體消費行為與資源配置
一、消費主體
二、消費行為的一般原則
三、非均衡條件下企業和個人的消費行為
四、非均衡條件下消費行為與資源配置的關係
第四節 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市場自我制約
一、資源配置過程中市場自我制約的含義
二、均衡條件下市場的自我制約與資源配置
三、兩類不同的微觀經濟單位和兩類不同的非均衡
四、第一類非均衡條件下市場的自我制約
五、第二類非均衡條件下市場的自我制約
第三章 政府調節與資源配置
第一節 政府調節的含義
一、政府調節與計劃
二、政府作為市場的管理者
三、科學的政府調節
第二節 政府行為的非理想化及其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一、政府行為非理想化的含義
二、政策效應的滯後性
三、政策效應的不平衡性
四、政策效力的遞減
五、政府行為非理想化條件下的資源配置
第三節 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行為的適度與優化
一、第二類非均衡狀態中政府調節資源配置的困難
二、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行為的適度
三、“警戒線”的設置和“最後手段”的備用
四、法律的嚴肅性和政府行為
五、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行為的優化
第四章 經濟運行的機制
第一節 經濟運行的二元機制
一、經濟運行中政府調節的“覆蓋面”
二、二元機制之間的關係
三、政府的分級與市場的分級
四、市場完善與否和市場體系完整與否的區別
第二節 經濟運行中的摩擦
一、第一類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中的摩擦
二、第二類非均衡條件下經濟運行中的摩擦
三、對經濟運行中的摩擦的認識
第五章 商品市場配額均衡
第一節 數量—價格調節下的商品市場均衡
一、雙軌經濟體制下的商品供給缺口
二、雙軌經濟體制下商品供給缺口與商品需求缺口的並存
三、商品市場配額均衡逐步實現的可能性
第二節 商品市場上數量—價格調節措施的運用
一、廣義與狹義的數量—價格調節措施
二、數量調節 價格調節與市場調節 政府調節的關係
三、數量調節與價格調節的相互滲透關係
四、商品市場上數量—價格調節措施的配合
第六章 經濟非均衡條件下供求矛盾的緩解
第一節 政府價格調節的逆效應
一、經濟非均衡條件下供求缺口的剛性
二、經濟非均衡條件下的商品供給缺口與政府價格調節的逆效應
三、經濟非均衡條件下的商品需求缺口與政府價格調節的逆效應
四、價格雙軌制的背後:配額調節可能帶來的問題
第二節 企業運行機制的改造
一、企業運行機制改造與供求矛盾的緩解
二、企業運行機制改造與結構性失衡的緩解
三、價格改革的漸進性
第七章 產業結構調整
第一節 產業結構調整的國內資金來源
一、非均衡條件下的資金缺口與資金潛力
二、發掘國內資金潛力的主要途徑
三、結構調整與資金利用效率的提高
四、國內資金動員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
第二節 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行為的長期化
一、企業行為短期化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阻礙
二、投資者的利益對企業短期行為的內在約束
三、投資者的利益對企業短期行為的外在約束
四、企業行為的長期化與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五、資源配置與社會行為的長期化
第三節 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的不平衡增長
一、一個理論難題
二、產業結構調整的投資主體的確定
三、非均衡條件下政府的配額均衡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四、主導產業政策的運用和經濟的不平衡增長
五、企業的自我約束及其對產業政策傾斜過度的制約
第八章 政府對農業生產的調節
第一節 非均衡條件下的農產品供求
一、農業的非均衡狀態
二、農產品供給與政府調節
三、農產品需求與政府調節
第二節 農產品供求均衡的趨勢
一、農產品供求雙方行為的長期化
二、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
第九章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的建立
第一節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建立的必要性和困難
一、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的含義
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與經濟改革的深化
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的建立與制度創新的關係
四、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建立的困難
第二節 建立商品經濟秩序過程中的利益調整問題
一、制度創新不同主體的預期純利益
二、制度創新中不同主體之間預期純利益的衝突
三、經濟中的剛性與制度創新主體的利益衝突
四、政府在緩和制度創新的利益衝突方面的作用
五、制度創新不同主體之間利益關係的調整
第十章 制度創新的規範化
第一節 政府在制度創新規範化中的作用
一、商品經濟秩序建立過程中的違約現象
二、作為制度創新主體的政府
三、作為經濟糾紛裁決者的政府
四、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的壟斷現象和政府的對策
第二節 制度變型與制度創新規範化
一、制度創新中的兩類制度變型
二、制度變型的主要原因
三、制度創新規範化的可能性
四、制度創新後的相對穩定
後記 [3]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創作背景

厲以寧以中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經濟運行的實踐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非均衡經濟理論,並運用這一理論解釋了中國的經濟運行。《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就是他系統闡述該理論寫成的著作。 [4]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作品思想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主要從非均衡經濟的特徵着手分析,以説明資源配置失調、產業結構扭曲、制度創新的變型等現象的深層次原因。
作者首先提出了非均衡的概念。認為經濟的非均衡有兩類。第一類非均衡指市場不完善條件下的非均衡,第二類非均衡指市場不完善以及企業缺乏利益約束和預算約束條件下的非均衡。指出當時中國經濟處於第二類非均衡狀態中。人們應當力求使經濟先由第二類非均衡過渡到第一類非均衡,然後再使第一類非均衡中的非均衡程度逐漸縮小。
接着作者分析了這種均衡使中國經濟呈現的特點和對經濟造成的影響:滯脹的可能性、結構失衡、增長波動和企業剛性。在非均衡條件下,社會主義經濟中有可能發生“滯脹”。“脹”分兩類:公開的“脹”和隱蔽的“脹”(指表面上物價未變,實際上有價無貨)。“滯”也分兩類:公開的“滯”和隱蔽的“滯”(指表面上總產值增長,實際上有效供給並未增加)。於是“滯脹”可能有四種不同的組合方式。為了防止和治理“滯脹”,必須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相應的措施。結構因素在當時中國經濟失衡中的作用不容忽視。產業結構調整之所以困難,與企業運行機制的弊病、企業行為短期化、以及社會行為短期化有關。因此,只有加速企業運行機制的改造並積極發揮政府在商品市場配額調整和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秩序中的主導作用,才能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
在非均衡經濟中,經濟的波動是常見的。走出以產值增長率計算的“低谷”比較容易,因為通過政府直接採購產品或企業在信貸支持下采購產品,可以使產值增長率回升。但要走出以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率計算的“低谷”,遠非易事。必須着手企業進行機制的改造,才能使國民經濟真正走出低谷”。非均衡經濟中存在着各種“剛性”。但在當時中國的非均衡(第二類非均衡)經濟中,除了有“工資剛性”“就業剛性”“福利剛性”等等以外,還存在一種特殊的“剛性”——“企業剛性”。這是指企業實際上不負盈虧或負盈不虧,從而企業破產難以實現。經濟中的許多困難都與此有關。不消除“企業剛性”,中國經濟只可能長期處於第二類非均衡狀態中。
作者對中國非均衡經濟的着眼點,在於使中國經濟走向均衡。認為中國所能作到的只能是從第二類均衡向第一類均衡轉軌——消除企業狀況造成的非均衡,同時繼續推行價格雙軌制,實現短缺商品的配額平衡,待企業體制改革取得進展,經濟效益明顯提高,結構明顯改善,供求關係趨緩,才能進行價格改革,健全市場體系,走向完全的市場均衡。因為在商品短缺條件下,如果存在着較大的資源約束那就不可能取消短缺商品的價格雙軌制。否則,即使表面上取消了兩種價格(計劃價格與非計劃價格)之差,但實際上又會形成新的兩種價格(公開價格與地下價格)之差。因此,在條件尚未成熟之時就過早地全面放開價格,只可能引起社會經濟的動盪,並導致一些人利用公開價格與地下價格之差牟利。
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某些資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於這種稀缺性而引起的獨佔,會長期存在。政府應對此進行調節,如向獨佔稀缺資源的生產者徵收一定的資源税等。但必須注意到政府不應把這些生產者所獲得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收入全部取走,而只應取走其中的一定份額,否則不利於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作者最後指出,在中國的非均衡經濟中,有必要進行經濟改革的深化。但經常遇到一個難題,即新的制度和政策都容易走樣(該書稱之為“制度變型”),這主要與制度創新的不規範、企業和居民個人預期的變化、市場的不完善等等有關。只有從這些方面進行調整,“制度變型”問題才能得到較好的解決。 [5]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作品影響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在1998年被評為“影響新中國經濟建設的10本經濟學著作”之一。2009年入選“中國文庫·新中國60週年特輯”。該書系統地闡述了非均衡經濟理論,給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指明瞭方向。 [1]  [4]  [6]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出版信息

ISBN
出版社
出版時間
7-80036-253-1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0年 [3] 
7-80632-287-6
廣東經濟出版社
1998年 [7] 
978-7-5000-8167-8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年 [8] 
978-7-5000-8180-7
2009年 [9] 
978-7-5135-3795-7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年 [10] 
978-7-5000-9460-9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15年 [11] 
978-7-5135-6909-5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6年 [12] 

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作者簡介

厲以寧(1930年11月22日-2023年2月27日 [14]  ),經濟學家,出生於江蘇省。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國經濟》《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中國經濟改革與股份制》《股份制與現代市場經濟》《經濟學的倫理問題》《環境經濟學》等。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