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静
- 拼 音
- jìng
- 部 首
- 青
- 五 笔
- GEGH [6]
- 仓 颉
- QBNSD [6]
- 郑 码
- CIRX [6]
- 笔 顺
- 横、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撇、横撇/横钩、横折、横、横、竖钩
- 字 级
- 一级(编号:3049) [1]
- 平水韵
- 上声二十三梗 [3]
- 总笔画
- 14(部首8,部首外6)
- 四角号码
- 5725₇
- 统一码
- 基本区 U+9759 [6]
- 造字法
- 形声字
- 结 构
- 左右结构
- 注音字母
- ㄐㄧㄥˋ
- 异体字
- 㣏、靜
字源演变
播报编辑
“静”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写作图1-3。西周时代,“静”的字形基本呈现左下包围的结构,抹旬匪至春秋时代,字形已经确立为左右结构(图4、5),但战国时代仍有返古的布局,见于楚系文字淋汽(图6)。小篆继承春秋以来秦国文字写法,作左“青”右“争”。隶耻乎变后,或把“争”上部的“爪”形写作“⺈”。又,秦汉两代,“争(爭)”上部的“举戒翻爪”或讹作“日”,彼时多和店多罪有流布,但后世楷书不使用。楷书有静、靜两体,根据新旧字形规范,通行“静”,淘汰“靜”。 [2]
《说文解字》:“静,审也。从青争声。”《说文》认为“静”是一个形声字,字形以“青”为表义的形旁,“争”为表音的声旁。“青”表示色彩鲜明,徐锴注:“丹青明审也。”是说“静”有明白、清楚的意思。段玉裁认为,安静之“静”本字作“竫”。《说文》:“竫,亭安也。”段玉裁注:“亭者,民所安定也,故安定曰亭安。凡安静字宜作竫,静假借字也。” [14]
《说文》基于讹变的汽她试小篆字形作出的“静”字“从青争声”的分析,未必可靠。将“青”看作“静”字义符,谓档记笑“静”字本义为“审也”“明审”也是不能说定的。林义光谓静“从热榆泪青非义,青争皆声也”,首先指出“青”应看作“静”字声符。 [15]
徐中舒先生认为“(静)当为耕之本字”,其本义或与耕作有关。从金文看,“静”右下的部分像手持农具“力”。战国古文字材料中可以看到读为“耕”的“静”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城氏》简13载:“昔(舜)静(耕)于歷丘,匋(陶)于河宾(滨)。”可是因为“耕”“静”读音相近,在通假现象普遍存在的古文字材料中,《容城氏》简13中“静”字读“耕”的现象,一样可以理解为通假,并不能因此就确证“静为耕之本字”。“静为耕之本字”的说法还是需要更多证据才具说服力。 [15-16]
详细释义
播报编辑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英译 | 例句 | 例词 |
---|---|---|---|---|---|
jìng | 形容词 | 安定不动(跟“动”相对) | still;tranquil | 《易·坤卦》:“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水停以鉴,火静而朗。” | 静止;安静;风平浪静 |
没有声响;不出声 | silent;quiet | 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安静;寂静;夜深人静 | ||
清洁;干净 | clean | 唐·杜甫《渼陂行》:“沉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静如拭。”一本作“净”。 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静了尘垢。” | |||
倦怠 | burnout | 汉·扬雄《太玄·玄攡》:“其静也,日减其所有,而损其所成。” | |||
善美 | |||||
精明 | shrewd | 《汉书·游侠传·郭解》:“解为人静悍,不饮酒。” | |||
动词 | 使安静或平静 | be quiet;settle down | 《吕氏春秋·音律》:“本朝不静,草木早槁。” 唐·韩愈《醉客》诗:“初喧或忿争,中静杂嘲戏。” | ||
使安定;平定 | pacify | 《逸周书·大匡》:“小匡用惠,施舍静众。” 三国魏·曹丕《述征赋》:“镇江汉之遗民,静南畿之遐裔。” | |||
清洗 | clean | 《国语·周语中》:“静其巾幂。” 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白日曜青天,时雨静飞尘。” | |||
图谋 | plot | 《逸周书·酆保》:“七恶……四,交其所亲,静之以物,则以流其身。” | |||
名词 | 即坛静,道家修炼处所 | ||||
古州名。唐置。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南。 |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四川八·马湖府》:“废静州,(迭溪守御军民千户)所西二百六十里,南至成都府威州界百里。……大历五年,当、悉、拓、静、恭五州,并徙置山陵要害地,以备吐蕃。” | ||||
古州名。辽置。在今辽宁省境。 | 《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庆州》:“废芳池州都督府,寄在庆州怀安县界,管小州十:静、獯、壬、濮、林、尹、位、长、宝等州。” | ||||
qíng | 形容词 | 通“情”,诚实 | honest | 《逸周书·官人》:“饰貌者不静。” 《礼记·乐记》:“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中》:“静当读为情,情者诚也,实也……古字静与情通。” |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10]《汉语大字典》 [11])
古籍训释
播报编辑
说文解字
【卷五】【青部】疾郢切(jìng)
审也。从青争声。
【注释】徐锴注:“丹青,明审也。” [4]
说文解字注
“宷也”注:《上林赋》“靓糚”,张揖注曰:“谓粉白黛黑也。”按,靓者,静字之假借。采色详宷得其宜谓之静,《考工记》言“画缋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不鲜,是曰静。人心宷度得宜,一言一事必求理义之必然,则虽緐劳之极而无纷乱,亦曰静。引伸假借之义也。安静本字当从立部之“竫”。
“从青,争声”注:疾郢切,十一部。 [5]
广韵
疾郢切,上静从 ‖ 生声耕部(jìng)
静,安也。謀也。和也。息也。疾郢切。十。 [9]
康熙字典
【戌集中】【青部】 静;部外笔画:8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疾郢切,并音穽。《说文》:审也。从青,争声。注:徐锴曰:丹青明审也。
又《增韵》:动之对也。《易·坤卦》:至静而德方。
又《书·尧典》:静言庸违。传:静,谋也。
又《诗·邶风》:静言思之。传:静,安也。
又《郑风》: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又《诗·邶风》:静女其姝。传:静,贞静也。
又《广韵》:息也。《礼·月令》:百官静事毋刑。
又《韵会》:澄也。
又《广韵》:和也。
又《韵会》:通作靖。亦通作靓。亦通作竫。
又《韵会》《正韵》并疾正切,音净。义同。《前汉·扬雄传》:京师为之语曰:维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又《诗·大雅》:籩豆静嘉。笺:洁清而美。《释文》:清,如字,又才性反。清、静皆可读去声。◎按《玉篇》《广韵》《集韵》《类篇》静字皆无去声。《韵会》始收入敬韵,《正韵》因之。考《大雅》、《释文》,及《扬雄传》京师语,静字本可读去声,但《韵会》引《解嘲》爰清爰静句云颜注合韵,音才性切,则谬甚。《解嘲》云,爰清爰静,游神之庭。即音才性切,如何与庭叶,是必因爰清静句而误记也。《正韵》仍其失,今特辨之。
又叶千廷切,音清。《六韬》: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 [6]
书法字形
播报编辑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月”的第一笔撇改竖。“争”,中部是“ 〔A〕”,中横两端出头。
【写法】“青”窄“争”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争”低。“青”,“龶”的末笔横在横中线;“月”居左下格,𠃌(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争”,首笔撇的撇尖抵竖中线;“〔A〕”在横中线部位,中间长横在横中线下侧,两端出头。 [12]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7])
音韵集汇
播报编辑
韵书集成
字头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
广韵 | 静 | 静 | 梗 | 上声 | 四十静 | 从 | 开口呼 | 三 | 全浊 | 疾郢切 | dzʰjɛŋ | |
集韵 | 静 | 梗 | 上声 | 四十静 | 从 | 开口呼 | 三 | 全浊 | 疾郢切 | dziæŋ | ||
礼部韵略 | 上声 | 静 | 疾郢切 | |||||||||
增韵 | 上声 | 静 | 疾郢切 | |||||||||
去声 | 劲 | 疾正切 | ||||||||||
中原音韵 | 净 | 去声 | 庚青 | 精 | 齐齿呼 | 全清 | tsiəŋ | |||||
中州音韵 | 去声 | 庚青 | 藏性切 | |||||||||
洪武正韵 | 静 | 上声 | 十八梗 | 从 | 昨 | 全浊 | 疾郢切 | dz‘ iəŋ | ||||
净 | 去声 | 十八敬 | 从 | 昨 | 全浊 | 疾正切 | dz‘iəŋ | |||||
分韵撮要 | 静 | 阳去 | 第七英影应益 | 精 |
(参考资料:汉典 [8])
上中古音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dzʰ | i̯ĕŋ | |
先秦 | 王力系统 | 耕 | dz | ǐeŋ |
先秦 | 董同龢系统 | 耕 | dzʰ | jeŋ |
先秦 | 周法高系统 | 耕 | dz | jieŋ |
先秦 | 李方桂系统 | 耕 | dz | jingx |
西汉 | 耕 | |||
东汉 | 耕 | |||
魏 | 耕 | jieng | ||
晋 | 耕 | jie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jieŋ | |
南北朝 | 北魏后期北齐 | 庚耕清青 | jieŋ | |
南北朝 | 齐梁陈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jieŋ | |
隋唐 | 高本汉系统 | dzʰ | i̯ɛŋ | |
隋唐 | 王力系统 | dz | ǐɛŋ | |
隋唐 | 董同龢系统 | dzʰ | jɛŋ | |
隋唐 | 周法高系统 | dz | iæŋ | |
隋唐 | 李方桂系统 | dz | jäng | |
隋唐 | 陈新雄系统 | dzʰ | ǐɛŋ |
(参考资料:汉典 [8])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 方言点 | 声母及韵母 | 调值 | 调类 | 备注 |
---|---|---|---|---|---|
官话(北京官话) | 北京 | tɕiŋ | 51 | 去声 | |
官话(冀鲁官话) | 济南 | tɕiŋ | 21 | 去声 | |
官话(中原官话) | 西安 | tɕiŋ | 55 | 去声 | |
官话(西南官话) | 武汉 | tɕin | 35 | 去声 | |
官话(西南官话) | 成都 | tɕin | 13 | 去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合肥 | tɕin | 53 | 去声 | |
官话(江淮官话) | 扬州 | tɕiŋ | 55 | 去声 | |
晋语 | 太原 | tɕiŋ | 45 | 去声 | |
吴语 | 苏州 | zin | 31 | 阳去 | |
吴语 | 温州 | zeŋ | 34 | 阳上 | |
湘语 | 长沙 | tɕin | 45 | 阴去 | 文读 |
tɕin | 21 | 阳去 | 白读 | ||
湘语 | 双峰 | dʑiɛn | 33 | 阳去 | |
赣语 | 南昌 | tɕʰin | 11 | 去声 | 文读 |
tɕʰiaŋ | 11 | 去声 | 白读 | ||
客家话 | 梅县 | tsʰin | 52 | 去声 | |
粤语 | 广州 | tʃɪŋ | 22 | 阳去 | |
粤语 | 阳江 | tʃɪŋ | 54 | 阳去 | |
闽语 | 厦门 | tsɪŋ | 33 | 阳去 | 文读 |
tsĩ | 33 | 阳去 | 白读 | ||
闽语 | 潮州 | tsẽ | 35 | 阳上 | |
闽语 | 福州 | tseiŋ | 242 | 阳去 | 文读 |
saŋ | 242 | 阳去 | 白读 | ||
闽语 | 建瓯 | tsaŋ | 44 | 阳去 |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