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靜明園

鎖定
靜明園,位於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小東門外、頤和園昆明湖西。為“三山五園”之一。金代始建芙蓉殿(亦名玉泉行宮)。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建上下華嚴寺。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行宮,初名澄心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更名靜明園。乾隆年間大規模擴建,形成“靜明園十六景”,時為靜明園鼎盛時期。 [9] 
靜明園佔地面積約75平方千米,其中水面13公頃。有六座園門,園內建有大小建築羣30餘組,4座不同形式的佛塔。全園分南山區、東山區及西山區。南山區是精華所在,有宮殿區、玉泉湖及系列景點,西北兩面以山為屏,山峯上點綴華藏塔及玉峯塔。東山區包括玉泉山的東麓及若干小湖泊,以構築的小型水景見長,最北部以北峯的妙高塔為結束。西山區地段開闊平坦,佈置有東嶽廟、聖緣寺、清涼禪窟等,形成以宗教建築為主導的景觀特色。 [6]  靜明園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已成為一座聞名於世的皇家御苑,園林建設不僅能反映當時的政治背景,而且也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它在北京的歷史上曾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 [2-3] 
2006年5月25日,靜明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靜明園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內玉泉山小東門外 [1]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75 k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不開放
公佈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0305-3-8

靜明園歷史沿革

金章宗在玉泉山南坡玉泉附近建行宮芙蓉殿(又名玉泉行宮)。
元世祖忽必烈在玉泉山建昭化寺。
明正統年間,英宗敕建上、下華嚴寺。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上、下華嚴寺被瓦剌軍焚燬。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於玉泉山上建行宮,名澄心園。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靜明園,與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有御道相連。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對靜明園進行大規模擴建,將山麓的河湖地段全部圈入園牆之內。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將靜明園諸景命名為“靜明園十六景”,每景以4字題名。後又增十六景,以3字標題。
清“三山五園”圖景 清“三山五園”圖景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西北郊諸園遭到焚掠,靜明園亦未倖免於難。園內建築物大部分被毀。
清同治六年(1867年),對從北京西郊到城內西苑的水道進行了大規模水利工程,其中一項重點工程就是對靜明園內水道、龍王廟和寢宮的重修和修繕,使其基本功能得到了恢復。
清光緒年間部分曾加以修繕,西太后居住頤和園期間經常乘船到靜明園遊覽。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靜明園再次遭到八國聯軍焚燬。
辛亥革命後,靜明園曾一度作為公園向公眾開放,又修復了一些建築物,湖光山色大體上完整如初。
1949年後,靜明園為國家機關使用,並進行修繕,修復香巖寺、上下華嚴寺、妙高塔等建築。 [2]  [3]  [8] 
靜明園復原及平面圖 靜明園復原及平面圖

靜明園建築格局

靜明園綜述

靜明園佔地面積約75平方千米,有六座園門,園內建有大小建築羣30餘組,4座不同形式的佛塔。全園分南山區、東山區及西山區。南山區是精華所在,有宮殿區、玉泉湖及系列景點,西北兩面以山為屏,山峯上點綴華藏塔及玉峯塔。東山區包括玉泉山的東麓及若干小湖泊,以構築的小型水景見長,最北部以北峯的妙高塔為結束。西山區地段開闊平坦,佈置有東嶽廟、聖緣寺、清涼禪窟等,形成以宗教建築為主導的景觀特色。 [6] 
靜明園是一個以山為主,以水為輔的天然山水園。山景突出天然風致,水景注重園林經營。南北長1350米,東西長590米,面積65平方千米。含漪湖,玉泉湖、裂帛湖、鏡影湖、寶珠湖五個小湖以水道連接,縈繞於玉泉山的東、南、西三面,依山就勢形成不同的水景,結合建築、植物形成五個不同性格的水景園不僅山嵌水抱,五個水景園環繞、烘托一處天然山景別具一格的規劃佈局。 [3] 
(清)張若澄 燕山八景圖冊之玉泉趵突 故宮博物院藏 (清)張若澄 燕山八景圖冊之玉泉趵突 故宮博物院藏 [7]

靜明園造園思想

靜明園模擬歷史上名山古剎的傳統,創造一個具體而微的山水名勝風景區。是一座以山景為主、河湖環繞的天然山水園。 [3] 

靜明園景觀分區

靜明園大致分為南山區、東山區及西山區。南山區:為全園精華,有宮廷區、玉泉湖及一系列小景點。東山區:以構築的小型水景園見長、以觀賞山泉景觀為主。西山區:山脊線以西,一片開闊平坦的地段,最大的一組建築——東嶽廟,突出以宗教建築為主的景觀特色。 [3] 
靜明園佈局分佈圖 靜明園佈局分佈圖

靜明園佈局特點

  • 南山景區
南山景區全園的建築薈萃之地,玉泉湖是景區的中心。山坡面南,有很好的朝向。山的主峯與其西南面的側峯構成“客山拱伏,主山始尊”的呼應關係,又像屏障一般擋住了西北風的侵襲,形成冬暖夏涼的小氣候。沿山麓的平地比較開闊,佈列着玉泉湖和裂帛湖以及迂曲縈迴的河道。
南山景區最主要的景點乃是雄踞玉泉山主峯之頂的香巖寺、普門觀一組佛寺建築羣,依山勢層疊而建。居中的八面七層琉璃磚塔玉峯塔是仿鎮江金山寺塔的形制。玉峯塔是全園的制高點,園內外隨處可見“玉峯塔影”之景。它與南側峯頂的華藏塔、北側峯頂的妙高塔呼應成犄角之勢。玉峯塔之於玉泉山,實為惜墨如金而又畫龍點睛之筆。
塔與山相結合的構圖形象是成功的,這種以塔嵌合於山丘所構成的景觀十分優秀,往往成為江南大地風致的重要點綴,也是江南風光特色之一。 [3] 
  • 東山景區
東山景區包括玉泉山的東坡及山麓,這個景區的重點在狹長形的影鏡湖湖呈狹長形,南北長220米,東西最寬處90米,建築沿湖環列而構成一座水景園。大部分建築集中在北岸。此景區的山地建築不多,主要一組為北側峯頂的妙高寺,寺前石坊,寺後妙高塔。位於馬鞍形山脊的最低部位上的景點峽雪琴音是觀賞山泉景觀的好去處。 [3] 
遠眺玉峯塔跟妙高塔 遠眺玉峯塔跟妙高塔
  • 西山景區
西山景區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區域。山西麓的開闊平坦地段上建置園內最大的一組建築羣,包括道觀、佛寺和小園林。道觀東嶽廟居中,坐東朝西,共有四進院落。東嶽廟用來祭祀、求雨。東嶽廟北鄰之小園林名“清涼禪窟”,乾隆的詩文把“清涼禪窟”與東晉時白蓮社的名士們在廬山結廬營寺(東林禪寺)相比擬。 [3] 

靜明園主要景點

靜明園南山景區

南山景區是園內建築的薈萃之地,沿山路的平地比較開闊,這裏有玉泉湖、裂帛湖以及紆曲縈迴的水道。湖的南岸和緊接南宮門之北的一組建築羣“廓然大公”是靜明園的宮廷區。 [3] 
  • “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建築羣包括“廓然大公”正殿七開間及“涵萬象”後殿五開間,北臨玉泉湖。這組建築羣呈對稱佈局,和玉泉湖中的“樂景閣”以及南宮門三處形成南北中軸線,代表着清代皇家園林建造的標準形制。 [3] 
  • “芙蓉晴照”“玉泉趵突”
“玉泉趵突”碑 “玉泉趵突”碑
玉泉湖位於廓然大公以北,是南山景區的中心。湖面近似方形,東西寬約150米,南北長約200米,湖中三島的排布則沿襲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傳統格局,中央的大島上有“芙蓉晴照”一景。湖的西、北兩面倚靠山的側翼,西岸“玉泉趵突”一景即玉泉泉眼所在地,也是靜明園十六景之一。泉旁是石碑二方,右碑刻乾隆御製《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左碑刻御書“天下第一泉”五字。
關於“玉泉趵突”的來源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説是玉泉的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湧,水卷銀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説,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相傳清乾隆帝常到此處觀景,為驗證此泉水質,令人汲取全國各大名泉的水樣,和玉泉水比較。稱量結果,濟南珍珠泉、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蘇州虎丘泉等,每鬥(銀製小鬥)質量都在一兩二釐以上,唯有玉泉水,每鬥質量僅為一兩,水輕質優,淳厚甘甜,乾隆於是賜封天下第一泉,並題字“玉泉趵突”。 [3] 
  • “玉峯塔影”
南山景區另一處主要風景點是雄踞在玉泉主峯的香巖寺,建築羣倚坡勢層疊構築,後院建有七層八面的琉璃塔——玉峯塔。
玉泉山主峯玉峯在康熙朝時曾是皇家閲兵的“觀禮台”,到乾隆時期,山上開始了浩大的工程建設,並逐步形成各具風采的建築羣。據説,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的金山寺見到了高大巍峨的慈壽塔,於是命人將塔繪成圖,回北京後於玉泉山主峯上建起了玉峯塔,並在塔中供奉着定光佛像。
玉峯塔是一座八角形的樓閣式磚塔,塔高47.7米,全身淺杏黃色,上下共7層。塔身坐北朝南,一、三、五、七層的東、西、南、北四面閣開一座券式門,其他各面開拱券式鏤花漏窗。二、四、六層的門場與之相錯落。這樣的交錯佈局可以防止塔身開裂。每層之間有專仿木的斗拱,承託着磚雕的塔檐。檐角下懸有塔鈴。塔頂由八條垂脊交匯而成,上置葫蘆寶珠形銅剎。與峯塔內建石制階梯可以盤旋而上,各層中有三個壺門式佛龕,佛龕兩邊的楹聯是乾隆皇帝親手撰寫的,但字跡已經風化模糊了。
雖然玉峯塔是按照金山寺的慈壽塔的樣式建造,但它結合了北方的氣候地理特點,塔身沒有慈壽塔的護欄,每層的塔檐野外伸得較短,這樣可以抵抗北方猛烈的強風。
當玉峯塔挺拔的身姿映照在水面之上,就成了靜明園十六景之一。乾隆皇帝將此景命名為“玉峯塔影”。 [3] 
玉峯塔 玉峯塔

靜明園東山景區

玉泉山東坡及東麓為東山景區,以南北長220米、東西最寬處90米的鏡影湖為中心,沿湖環列建築,構成一座水景園。
  • “風篁清聽”
湖北岸樓閣廊榭,高低錯落、曲折圍合。植物配置以竹為主,故景題“風篁清聽”。“風篁清聽”是一座兩層樓五開間的主體建築,其南面為臨湖的“創得齋”“如如室”和臨河的“繞屋雙清”,以曲折的迴廊串聯為小庭院空間。“風篁清聽”的西鄰為兩層的“近青閣”,東鄰為“擷翠樓”,架巖跨澗構築於湖的水口部位,再用曲尺形遊廊連接於方亭“飛雲隈”。這整組建築羣以“風篁清聽”為軸心展開,或倚山,或臨水,或跨澗,沿着湖岸的坡地高低錯落構成一組主次分明、空間既圍合又通透的別緻的園林建築羣。
湖東岸有船塢及水榭延綠廳,此景區即“鏡影涵虛”一景,沿湖岸有分鑑曲、寫琴廊,向南直達試墨泉。 [3] 
  • “峽雪琴音”
東山景區的山地建築不多,主要的一組在北側峯頂。鏡影湖北為寶珠湖,泉名寶珠泉,湖西岸有含泛堂、書畫舫,遊人可自此循山道登至山頂。山頂主要景點是妙高寺,寺前建石坊,額曰“靈鷲支峯”。寺共兩進院落,第一進的山門內為正殿“江天如是殿”,寺後有錐形五塔名“妙高塔”,是園內另一制高點,又後為“該妙齋”,為第二進山門內,周圍繞以迴廊。側峯南面山坡上有愣伽洞、小飛來、極樂洞等景洞。“峽雪琴音”一景是跨澗架巖構築的兩進院落,是觀賞山泉景觀的好地方,附近山間還點綴着幾座小型亭閣,為“叢雲室”“招鶴庭”“翠迎亭”等。 [3] 
妙高塔 妙高塔

靜明園西山景區

西山景區即玉泉山山脊以西的全部區域。山西麓的南半部地段開闊平坦,在這裏建置了園內最大的一組建築羣,包括東嶽廟、聖緣寺、清涼禪窟等道觀、佛寺和霞起樓、犁雲亭、方亭等園林建築。這些亭台樓閣均以各式曲廊聯繫,隨意錯落穿插於假山疊石之間。
含漪湖北岸臨水建“含漪齋”,齋前設遊船碼頭。含漪齋之西即靜明園的角門,自香山一帶以石渡槽導引過來的泉水在此處折而向南,匯入玉泉山水系。角門外面的石鋪御道南連大宮門,往西直達香山靜宜園。 [3] 

靜明園文物價值

靜明園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已成為一座聞名於世的皇家御苑,園林建設不僅能反映當時的政治背景,而且也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它在北京的歷史上曾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自從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西北郊諸園遭到焚掠,靜明園建築物大部分被毀。導致了它逐漸走向衰落,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靜明園又慘遭焚燬。在清朝滅亡後,這座皇家園林又再度興旺起來,靜明園雖然沒有頤和園和園明園那樣出名,但是它依舊保持着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保存較完好的皇家園林之一,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2]  [3] 

靜明園文物保護

1957年,靜明園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5] 
2006年5月25日,靜明園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靜明園旅遊信息

  • 交通信息
玉泉山周邊地鐵有北京地鐵西郊線(地上有軌電車運營),最近地鐵站點為茶棚站。
公交車從頤和園前往玉泉山路,可乘坐469路,自駕車西四環有“玉泉山路”出口,西五環路可途徑玉泉山西側。
從頤和園乘331路、696路車至林業科學研究院站下車。
  • 開放時間
不對外開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