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靜宜園

鎖定
靜宜園,清代北京西山“三山五園”之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買賣街40號香山公園內。全園結構沿山坡而下,分為三部分,即內垣、外垣、別垣。 [1] 
靜宜園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全園佔地150多公頃。周圍的宮牆順山勢而建。園內疊嶺青鋪,層林盡染,泉流澄碧,苔石凝蒼,處處以翠取勝。主峯香爐峯,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面的廣大平原。內垣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築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宮殿、梵剎、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外垣佔地最廣,是靜宜園的高山區,建築物很少,以山林景觀為主調;這裏地勢開闊而高峻,可對園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外垣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別垣內有見心齋和昭廟兩處較大的建築羣。 [5]  [7]  靜宜園在北京的歷史上曾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 [9-10] 
1984年5月24日,靜宜園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12] 
中文名
靜宜園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區買賣街40號香山公園內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約 150 公頃
保護級別
第三批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
門票價格
5元(旺季10元)
公佈單位
北京市人民政府

靜宜園歷史沿革

金章宗時期,在此處建有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潭水院。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開始在香山寺附近營造行宮。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擴建香山行宮。
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香山修建靜宜園,建成二十八景。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香山行宮更名為靜宜園。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人侵北京,在西郊焚掠。八月廿四日(10月8日)洗劫了香山靜宜園,園內的文物、珍寶被掠奪一空。九月初六(10月19日)又放火焚燒香山靜宜園,園內建築幾乎全被焚燬,僅存殘破的正凝堂和位於山腰隱於林中未被侵略軍發現的梯雲山館。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香山靜宜園又一次遭到八國聯軍的洗劫。
清代末年,香山靜宜園已是遍山瓦礫,破敗不堪。
民國元年(1912年)冬,由喀喇沁王福晉向遜清室請以靜宜園開辦靜宜女校。民國六年(1917年)夏,由救濟聯合會在香山靜宜園內蓋慈幼院。同年,熊希齡在原松塢雲莊建"雙清"私人別墅。民國七年(1918年),靜宜園董事會為補充靜宜女校經費之不足,制定了《靜宜園借地建築簡章》,准許私人人園租地建造別墅,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靜宜園內私人房舍已發展到11家。殘存名跡也多為他用。民國時期,園內古樹名木屢遭盜伐,大部景區又被達官貴人、軍閥鉅商佔為別墅,禁人遊覽。
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主席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到達香山靜宜園,分別住在雙清別墅及來青軒一帶。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香山指揮了全國解放戰爭,籌劃了建國大計。
1956年2月27日和29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兩次召開會議決定,由各駐園單位與市園林局、西山風景區管理處、派出所各出一名代表,組成“香山開放籌備委員會”。 [4-5] 
清·董邦達 靜宜園二十八景圖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董邦達 靜宜園二十八景圖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6]

靜宜園建築特點

靜宜園是清代的一座以山地為基址而建成的行宮御苑,全園佔地150多公頃。周圍的宮牆順山勢而建。園內疊嶺青鋪,層林盡染,泉流澄碧,苔石凝蒼,處處以翠取勝。主峯香爐峯,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南、北側嶺的山勢自西向東延伸遞減成環抱之勢,景界開闊,可以俯瞰東面的廣大平原。內垣接近山麓,為園內主要建築薈萃之地,各種類型的建築物如宮殿、梵剎、廳堂、軒榭、園林庭院等,都能依山就勢,成為天然風景的點綴。外垣佔地最廣,是靜宜園的高山區,建築物很少,以山林景觀為主調;這裏地勢開闊而高峻,可對園內外的景色一覽無遺。外垣的“西山晴雪”,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別垣內有見心齋和昭廟兩處較大的建築羣。園中之園見心齋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庭院內以曲廊環抱半圓形水池,池西有三開間的軒榭,即見心齋。齋後山石嶙峋,廳堂依山而建,松柏交翠。昭廟全名“宗鏡大昭之廟”,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為紀念班禪六世來京朝覲而修建的,兼有漢族和藏族的建築風格。廟後矗立着一座七層琉璃磚塔。 [7]  [11] 
(清)張若澄·燕山八景圖冊之西山晴雪 故宮博物院藏 (清)張若澄·燕山八景圖冊之西山晴雪 故宮博物院藏 [8]

靜宜園主要景點

靜宜園綜述

香山靜宜園是清代時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中的一山一園,但後來被英法聯軍燒燬,其修復工程主要參考清代宮廷畫家張若澄的《靜宜園二十八景圖》。其二十八景為:勤政殿、麗矚樓、綠雲舫、虛朗齋、瓔珞巖、翠微亭、青未了、馴鹿坡、蟾蜍峯、棲雲樓、知樂濠、香山寺、聽法松、來青軒、唳霜臬、香巖室、霞標蹬、玉乳泉、絢秋林、雨香館、芙蓉坪、晞陽阿、棲月崖、重翠崦、香霧窟、玉華岫、森玉笏、隔雲鍾。 [5]  [11] 
(清)張若澄·靜宜園二十八景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張若澄·靜宜園二十八景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3]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更名靜宜園,修築宮牆順山勢蜿蜒5公里,將2400畝山林圈人園內,建有建築羣、風景區、小園林近80處,其中著名的御題28景,成為兼有天然特色的大型皇家園林。靜宜園園牆分內垣、外垣和別垣,園內建築繁多,著名的有28景。 [5]  [11] 

靜宜園內垣20景

東宮門
東宮門為靜宜園正門,坐西朝東,兩側有銅獅。乾隆所題“靜宜園”赤金大字匾額懸在門檐上。在清代時,東宮門前原有城關兩座,城關南額曰“松扉”,北額曰“蘿幄”。進城關,還有東西兩座牌坊。東牌坊額曰“芝廛”、曰“煙壑”;西牌坊額曰“雲衢”、曰“蘭坂”。過牌坊為一石橋,橋下有一條月河。現在,東宮門外石橋和月河尚有跡可尋,牌坊、城關則蕩然無存。
東宮門 東宮門
勤政殿
勤政殿位於東宮門內,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勤政殿是清代皇帝在香山靜宜園駐蹕期間,處理朝政和接見王宮大臣的場所,是靜宜園二十八景的首景。勤政殿於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僅存殿基。2002年,在原址上進行復建,2003年7月竣工。勤政殿是靜宜園最具皇家特色的標誌性建築,殿外牌匾為乾隆皇帝御筆題寫。大殿五楹,依山為屏,南北各有配殿五楹。勤政殿前有月河,稍北為致遠齋,是一座小四合院,西為聽雪軒。
勤政殿 勤政殿
致遠齋
致遠齋始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與勤政殿、虛朗齋及麗矚樓同為靜宜園皇家宮殿區,庭院佔地面積3430平方米,建築面積723平方米,由致遠齋、韻琴齋和聽雪軒等建築組成,其名取自“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為乾隆皇帝治國理政的重要場所。
致遠齋 致遠齋
瓔珞巖
瓔珞巖位於橫雲館之東,帶水屏山之西,為一大型人工疊成的石山,有泉水從石間流出。清高宗在《瓔珞巖》詩序中形容此地是:"疊石如展,泉漫流其間,傾者如注,散者如滴,如連珠,如綴旋,泛灑如雨,飛濺如雹。縈翠壁,蕊蕊眾響,如奏水樂。”其上建有小亭,名曰清音。石稱瓔珞。
瓔珞巖 瓔珞巖
翠微亭
翠微亭位於瓔珞巖稍南。這一帶古木森列,入夏千章綠蔭,禽聲上下;秋冬木葉盡脱,寒柯蕭槭,風景如畫,因以得名。
翠微亭 翠微亭
青未了
青未了是翠微亭之東的又一座山亭。香山南山為宮門別嶂,羣峯蒼翠滿目,阡陌村墟,極望無際;玉泉一山,蔚若點黛,故取杜甫《望嶽》“岱宗(即泰山)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句中的青未了,以名此亭。
青未了 青未了
棲雲樓
棲雲樓即雙清別墅,位於蟾蜍峯之北稍東,香山寺西山半腰。清高宗稱這裏“右依層巖,左瞰遠岫”“堂密薈餅,致頗幽秀”。
棲雲樓 棲雲樓
知樂濠
知樂濠是香山前石橋下的一泓塘池,為放生池。
知樂濠 知樂濠
香山寺
香山寺也稱甘露寺,建成於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從清高宗《香山寺》詩序可知,在金代這裏便是一座"為殿五層,金碧輝映,自下望之,層級可數"的大型寺廟。西進山門,南北兩側有鐘鼓樓,中間為戒壇。第二層正殿七楹,殿前有一座石屏。正殿後有廳堂,第三層稱眼界寬,再後是六方樓,分上中下三層,各有清高宗御書匾額。最上層書"光明蓮界”、中層書“無往法輪”,下層書“蘑葡香林”。最後一層殿宇稱山崩樓宇,上下二層,各六楹。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香山寺。
香山寺 香山寺
聽法松
聽法松位於香山寺正殿門外。乾隆時,香山上多檜、柏,只有香山寺內有幾株松樹,尤其是正殿前的一株,最為奇古,清高宗稱它是“百尺喬聳,側立迴向。自殿中視之,如偏袒階下”。
聽法松 聽法松
來青軒
來青軒位於香山寺內,系明代的一座山齋建築,明神宗題有“來青軒”匾額。高宗以為這裏“遠眺絕曠,近挹山川之秀”,予以保留,並重書匾額。清咸豐十年(1860年),來青軒被英法聯軍焚燬,民國時期,在遺址上改建公寓。現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開放。
來青軒 來青軒
唳霜皋
唳霜皋位於香山寺稍北,為一座六角亭,當時附近飼養有一羣海鶴,每當月夜霜天,戛然長鳴,聲傳天外,別有情趣。
唳霜皋 唳霜皋
玉乳泉
玉乳泉位於芙蓉館以西,是人工開鑿的三座石潭,有山泉流注潭中,不溢不竭。
玉乳泉 玉乳泉
絢秋林
絢秋林位於玉乳泉西南。這裏樹木很多,有松、檜、柏、槐、榆、楓、銀杏等,每當深秋霜老,丹、黃、綠、橙,色彩繽紛。“朝旭初射,夕陽返照,綺纈不足擬其麗,巧匠設色不能窮其工”。清高宗稱這裏的景色是“絢秋堪入畫”。這一帶“巨石森列”,分別刻有夢屏、翠雲堆、留青、爽心陀、仙掌、羅漢影等題字,別具特色。
絢秋林 絢秋林
雨香館
雨香館位於絢秋林北,是賞雨的佳處。清咸豐十年(1860年),雨香館被英法聯軍焚燬,2015年,香山公園按原貌在原址復建。
雨香館 雨香館
麗囑樓
麗囑樓位於勤政殿之西,是建在橫秀館後面一座牌坊裏邊的五間樓,其後為多雲亭。麗矚樓二層,因山為基,為園中眺遠的好地方。清高宗在《麗矚樓》詩中稱此樓是“重基百尺聳,萬象四鄰通”。其南為日夕佳亭,北為清寄軒。清咸豐十年(1860年),麗矚樓被英法聯軍焚燬,僅存遺址。
綠雲舫
綠雲舫位於麗矚樓西南。清高宗在《綠雲舫》詩序中説,靜宜園園中之水,“皆涓涓細流,不任舟楫,因仿避暑山莊內雲帆月舫為齋室,而以舫名之”。因為“是處綠蔭稠”“煙霞常薈蔚”,故取名綠雲舫。清咸豐十年(1860年),綠雲舫被英法聯軍焚燬。民國時期在原綠雲肪遺址上修建了香山慈幼院圖書館,20世紀50年代,原址改為小白樓。現被佔用不對遊人開放。
馴鹿坡
馴鹿坡位於青未了亭之西、是放養人貢鹿羣的山地。蟾蜍峯位於馴鹿坡之西的山上,為一塊形似蟾蜍的巨石,亦稱蛤蟆石。蟾蜍張口鼓肚,昂首東望。
香品室
香品室位於洪光寺寺內,清高宗御書“香品淨域”匾額。霞標蹬為洪光寺前半山的一座三間敞宇。從山下到洪光寺前,盤道九曲,壘石為磴,俗稱"十八盤"。清高宗《霞標蹬》詩有"踏磴看霞起”句,因以得名。
虛朗齋
位於麗矚樓稍南,"中為廣宇回軒,曲廊洞房"眾多的院落,有畫禪室、學古堂、鬱蘭堂、貯芳樓等建築。齋前石渠為曲水流觴,有藤花垂蔓覆於其上。其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宮門。今為香山飯店所在地。
參考資料: [5]  [11] 

靜宜園外垣8景

晞陽阿
晞陽阿 晞陽阿
晞陽阿是一處石窟,其東、北兩面各有一座牌坊,後面為朝陽洞。清咸豐十年(1860年),晞陽阿被英法聯軍焚燬,2015年10月修復。
芙蓉坪
芙蓉坪 芙蓉坪
芙蓉坪一説即芙蓉館,清高宗有“翹首眺青蓮,堪以靜六塵”的詩句,附近原是一處賞荷的好地方,原建築在清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現為復建後的“靜宜學堂”。
香霧窟
香霧窟 香霧窟
香霧窟位於“西山晴雪”碑前,為一處七楹靜室,建於園中的最高處,其東、南、北三面各有坊座。
玉華岫
玉華岫 玉華岫
玉華岫位於香山中麓,為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遭到英法聯軍焚燬。1999年,按照原貌在原址上進行復建後,正式對遊客開放。
森玉笏
森玉笏 森玉笏
森玉笏位於“西山晴雪”碑東南,為一塊絕大的石壁,峭然聳立於路旁,縫隙間長滿茂密的雜樹。有人説,這塊巨石很像臣子朝見天子時所用的笏板。清高宗題“森玉笏”三字鐫刻於峭壁之上。
隔雲鍾
隔雲鍾 隔雲鍾
隔雲鍾是位於森玉笏東北的一座山亭,因在這裏可以聽見附近寺廟的鐘聲,故名隔雲鍾。
棲月崖
棲月崖位於“西山晴雪”碑之稍東,為一處三楹廳宇。重翠峯位於棲月崖西北,也是一處三楹廳宇。這裏“嵐青樹碧,煙浮翠重”,因以得名。清咸豐十年(1860年),棲月崖被英法聯軍焚燬,民國時期,改建私人別墅,並更名“棲月山莊”。1986年,對部分建築進行修復。
參考資料: [5]  [11] 

靜宜園別垣

昭廟
昭廟全稱宗鏡大昭之廟。是靜宜園別垣二景之一,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它是為了迎接班禪六世來京向乾隆皇帝祝賀七十大壽而建的,故世稱之為班禪行宮。昭廟是一座藏漢混合式的大型喇嘛廟,是仿六世班禪所居住的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形制而興建。是一座藏式建築。門前有一琉璃牌坊,門內有前殿、白台三層、正殿、紅台四層。另在殿前建有碑亭和廟後八角七層琉璃塔。昭廟先後遭到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焚燬。2012年9月,香山昭廟修繕(一、二期)工程完工,向遊客開放廟前、白台等部分景區。
昭廟 昭廟
琉璃塔
琉璃塔在香山宗鏡大昭之廟西部山腰,為該廟組成部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高約30米,七級八角密檐式。塔頂安黃色琉璃寶瓶和八條檐脊。塔底由八面張開的傘蓋承託,周飾漢白玉雕欄。最下層為石砌八角形塔基。層層檐端綴有銅鈴。
琉璃塔 琉璃塔
正凝堂
正凝堂位於昭廟之北,是見心齋的一組主要建築,堂後山石嶙峋,松柏蒼翠。見心齋為一座具有江南情趣的小庭院,外有圓形圍牆,當中有一碧水澄清的圓形水池,泉水由石龍口中噴入池中,沿池建有迴廊。池西有三楹軒榭,額曰見心齋。東邊為知魚亭。
正凝堂 正凝堂
見心齋
見心齋位於靜宜園北門內西側,這裏是惟一的一處保存較好的古蹟。始建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清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傳説是皇帝鑑證大臣是否對他忠心的地方,故名見心齋。院內半圓形水池三面環以圍廊彩畫,正殿見心齋正對知魚亭,齋後為正凝堂。
參考資料: [5]  [11] 

靜宜園文物價值

靜宜園為清代“三山五園”之一,是一座聞名於世的皇家御苑,園林建設不僅能反映當時的政治背景,而且也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它在北京的歷史上曾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自從清咸豐十年(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西北郊諸園遭到焚掠,靜宜園建築物大部分被毀。導致了它逐漸走向衰落,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靜宜園又慘遭焚燬。在清朝滅亡後,這座皇家園林又再度興旺起來,靜宜園雖然沒有頤和園和園明園那樣出名,但是它依舊保持着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5] 
靜宜園殘存遺址

靜宜園文物保護

1956年4月2日,西山風景區管理處進駐香山靜宜園。此時園內存有房屋1700多間,四處雜草叢生,垃圾成堆,樹木病蟲害嚴重。西山風景區管理處組織人力進行接管房屋、開闢道路,清除垃圾、雜草等項工作,並出資5000元由香山鄉組織民工,開闢通往鬼見愁的道路。同年11月總參三部管理處將營房移交西山風景區管理處,同時西山風景區管理處還接管了昭廟、見心齋、眼鏡湖等處房屋,並對園內的見心齋、芙蓉館、半山亭、玉華山莊、梯雲山館、洪光寺、靜宜園東宮門等處房屋進行了修繕。
1957年4月27日,北京市人民委員會聯合辦公會議決定:利用香山公園舊有房屋籌辦香山飯店,由公園與飯店聯合辦公室共同籌備。經過整修,香山公園於1957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香山飯店也於同年5月3日正式籌備,6月15日正式開業。
1958年5月9日,香山管理處成立,當年挑頂翻修房屋103間,修建柄月山莊、眼鏡湖;擴大修繕雙清、森玉笏、香山北宮門上三處水系,共長1430米;玉華山莊南側兩處水池,由原來每小時半噸擴大到每小時12噸,擴大流水量24倍;修繕香山大牆200米。
1959年,修繕東宮門內南配房、棲月山莊、眼鏡湖、游泳池、思源亭、涵洞,新建房屋186平方米,新建花卉冷洞10間。
1963年6月21日,衞生部致函西山風景區管理處,通報《關於香山療養所修建問題的會議紀要》。為及早解決司局級以上幹部的療養問題,根據周恩來總理批示和衞生部報告精神,1964 年9月28日經衞生部、中共北京市委、市園林局有關單位研究決定,北京醫院將香山公園兄弟樓、蒙養園、昭廟、楓林村等處435間房屋改為司局長以上幹部的療養所,雙方協議其產權歸屬香山公園,以上各處禁止遊覽。
1965年,香山公園投資整修了碧雲寺至香山的水系、香山公園內雙清的水道和昭廟的琉璃塔。以後又整修了東宮門、多雲亭、閬風亭、松林別墅、香山寺遺址、雙清別墅、芙蓉館、勤政殿遺址、雨香館、玉華三院、半山亭、白松亭、見心齋、昭廟台階、梯雲山館、棲月山莊,同時還進行了遊覽路線及靜宜園園牆、引水、用電線路的維修等項工程。
為適應旅遊事業發展的需要,1977年至1990年,先後整修了香山寺遺址、昭廟、楓林村、兄弟樓等處房屋,油飾了雙清別墅、東門、北門、芙蓉館的彩畫,興建了香山別墅,修繕棲月山莊、玉華山莊、瓔珞巖、西山晴雪碑、朝陽洞景區,新建了重陽閣、松林餐廳,維修了山中景區的遊覽路面,補砌了園牆。治理了雙清、碧雲寺兩條水系,由美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建造了一座現代化旅香山飯店。
1980年至1982年,從北門內山下到香山最高峯鬼見愁,架起了1400米長的空中索道,便利了遊人。
靜宜園文保碑 靜宜園文保碑
1984年5月24日,靜宜園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 
1989年,香山公園又以“西山紅葉”被評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
1991年9月,修復完成28景之一的翠微亭景區。
1992年9月,完成香山寺遺址清理,復建“香雲入座”四柱三樓沖天式牌樓1座,“永安寺”四柱三樓牌坊1座,山門殿前漢白玉旗杆座2座。
1996年9月至1997年10月,復建完成歡喜園工程。
1998年11月至1999年9月,整修完成碧雲寺內羅漢堂。
1999年3月至10月,復建28景之一玉華岫。
2003年8月6日,投資1000餘萬元復建的勤政殿、香霧窟正式對遊人開放。 [5] 

靜宜園旅遊信息

靜宜園交通信息

北京市海淀區買賣街40號香山公園內

靜宜園門票價格

淡季票價(每年11月16日至3月31日):成人5元,半價2.5元
旺季票價(每年4月1日至11月15日):成人10元,半價5元
碧雲寺門票:每位10元,半價5元 [1] 
索道:平日單程每人80元,雙休日及法定節假日單程每人100元,兒童(1.2米以下)單程每人20元

靜宜園開放時間

春秋季開放時間 4月1日至6月30日6:00至18:30
夏季開放時間 7月1日至8月31日6:00至19:00
冬季開放時間 11月16日至3月31日6:00至18:0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