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靜安區業餘大學

鎖定
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靜安寺的北側,有一條寬敞秀麗的交通要道昌平路散發着令人心醉的人本主義的現代化氣息。就在其膠州路口有一處幽雅華美的花園洋房,遠處望去,但見紅色的牆面,尖角的屋頂,四座風格迥異的樓房緊緊地環抱着一塊綠草如茵的大草坪,走進校園,更是鳥語花香,沁人心脾。教室裏、實驗室裏、圖書館裏、走廊上、草坪上到處都是求知者的身影,這裏確實是個讀書人的好去處。這裏,就是已建校近六十年的靜安區業餘大學和靜安區繼續教育中心。
中文名
靜安區業餘大學
外文名
Shanghai Jingan District College
創辦時間
1958年
地    址
靜安區膠州路601號
類    型
綜合性成人高校
所屬地區
中國上海

靜安區業餘大學簡介

人民教育家俞慶棠女士1945年9月在膠州路601號(現靜安區業餘大學)創建上海市立實驗民眾學校,親任校長,畢生致力於社會教育事業,是傑出的社會教育家。她參加過新中國開國大典,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為第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郭沫若、鄧穎超、雷潔瓊和趙樸初等先後為她題詞。
1958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成立了綜合性成人高校——靜安區業餘大學。自1958年開辦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近20萬多餘名, 其中大專以上的學生1萬多名,特別是為靜安區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些畢業生有的已走上國家、市、區、縣黨政領導崗位,許多畢業生在本區各級行政機關擔任領導和管理工作,更多的畢業生活躍在各行各業,成為單位裏的業務骨幹。同時,這幾年學校為再就業工程培訓了大量符合社會急需勞動技能的再就業人員。
學校治學嚴謹,社會信譽度高多次被評為上海市成人教育先進集體、靜安區文明單位,在社會上享有良好的聲譽。
學校師資隊伍力量雄厚。有一支以中、高級職稱為主體的專職教師隊伍,近幾年來,學校引進了一批碩士研究生充實教師力量,派青年教師赴英國、加拿大進修;同時還聘請著名教授、專家來校兼職、兼課。由資深教師組成的“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對教學過程進行質量監控。
學校有自己獨立的校舍,管理規範。建有校園網管理系統,學員可在任一站點瀏覽學校網頁。有賓館式教室、外企式辦公環境、花園式校園,配備多層次多規格專業設備,如:計算機房、蘋果機房、電子商務實驗室、網絡實驗室、語音室、多媒體教室、網絡閲覽室、視聽教室、圖書館等現代化設施,有效保證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學校以“面向社會、面向就業”為宗旨,不斷開發新專業、調整老專業,優化課程設置,並把專業課與職業技能結合起來,使學員除獲得一張文憑外,同時能夠獲得多張證書的機會。在該校各專業都有專升本的機會。除成人大專班以外,還開設各種層次、多種形式的培訓班,此外,學校開設的電視大學靜安分校也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積極瞄準中心城區功能定位,始終提倡終身教育體系的構築,以追求更高的文化水平、學歷層次、專業水準和生活素質。努力建設“教育超市”,構築學歷教育、遠程(電視大學)教育、教育培訓和社區教育平台,提供國家頒發的成人本科、專科、高職、中專、包括三校生全日制學歷文憑教育及其它國家認證、政府認證、政務培訓等職業資格培訓。
學校的功能是:它是區成人教育的主體,包括幾十年來一直由政府舉辦的業餘大學、業餘中專、業餘中學,是靜安區成人教育的主體;它是區繼續教育的中心,成立於1995年,與區業餘大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包括機關各條口負責人、企業廠長經理以及各類中、高級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它是地區崗位培訓的主陣地,包括機關公務員、財會人員、執法人員以及其他人員的崗位培訓;
它是社區教育的龍頭,在社區教育中發揮辦學、聯結、諮詢和教學業務指導作用;
它是社會高教大眾化的補充,包括業餘大學、電視大學、自學考試等各門類的高等教育,在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中發揮了重要補充作用。
總之,立足本區,面向全市,按需辦學,確保質量,辦出特色是學校不斷的追求。

靜安區業餘大學創建者介紹

俞慶棠,女,字鳳岐,祖籍江蘇太倉,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八月初四日出生於上海,民國11年(1922年)4月,與唐文治長子唐慶治結婚,後定居無錫
宣統三年(1911年)在上海務本女學讀書,參加婦女協贊會,從事婦女工作。在上海聖瑪利亞女校求學時,為學生會主席。五四運動中,帶領同學遊行演講,演劇募捐,並創辦平民夜校,認為“喚起民眾,實為當務之急”。後被選為上海學聯代表,出席全國學生聯席會議。民國8年秋留學美國,進台來佛亞女子大學、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民國11年於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歸國後,在私立無錫中學等校任教。後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民國16年任第四中山大學(後改為中央大學)教授兼擴充教育處處長,提出大力推行民眾教育的主張。民國17年3月,在蘇州創辦中央大學區民眾教育學校,兼任校長。下半年,該校遷至無錫,改名為江蘇省立民眾教育學院,並增設勞農學院。後兩院合併,改名為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俞慶棠改任教授兼研究實驗部主任。她堅持學做結合、走向社會、結合工農的辦學方針,在無錫城郊黃巷、麗新路、江陰巷、高長岸、南門、漢昌路、惠北、北夏等地區創設民眾教育館和實驗區,並校訂《民眾讀本》,主編《教育與民眾》月刊以及《申報》“農村生活叢談”專欄。民國21年12月,她發起成立中國社會教育社,被選為常務理事兼總幹事,創設河南洛陽、廣東花縣兩個實驗區。翌年赴丹麥等歐洲7國考察成人補習教育。回國後,以更大的熱情致力於民眾教育,被譽為“民眾教育的保姆”。民國24年起,主編《民眾抗日救國讀本》,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她偕同教育學院師生遷校桂林。後隻身到漢口,參加難童保育與婦女救濟工作。民國27年8月,先後在四川松潘、樂山創辦紡織、蠶絲實驗區。重慶《新華日報》對此曾作報道。民國28年3月,她由重慶回到上海,先後在東吳大學、滬江大學和震旦女大等校任教。同時為女青年會編寫民眾課本,由世界書局出版,稿費全部捐作社會救濟。抗戰勝利後,擔任上海市教育局社會教育處處長,積極推動社會力量,先後興辦108所市立民眾學校,並親自擔任上海實驗民眾學校校長。民國36年擔任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翌年又任聯合國遠東基本教育會議中國代表團顧問。同年10月赴美國考察教育。
1949年5月她應邀回國,作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並參加開國大典。會後,周恩來總理接見了她,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她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由於辛勞過度,不幸於1949年12月4日晚患腦溢血逝世,終年52歲。著有《民眾教育》一書。譯著有杜威《思維與教學》(與人合譯)等。

靜安區業餘大學發展歷史

靜安區區業餘大學,前身是1960年2月成立的靜安區業餘工學院,校址在新閘路1370號。“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被迫停辦。1978年2月,於膠州路601號重建靜安區職工業餘大學,靜安區“七二一”工人大學併入。1983年改為今名。
學校佔地面積8058平方米,建築面積8369.5平方米,配備有初具規模的微機、電子、電工、檢測、自控、普通物理、熱處理、液壓材料力學、精密測量等實驗室和實習場地,並有語音室和專業畫室。圖書館藏書6萬多冊,是全市11所地區性業餘大學的中心圖書館。
1992年,有教職員工122人(教師60人),其中副教授6人,高級工程師1人、講師34人、實驗師3人和經濟師4人。開設機械製造及工藝、電子自動化、微機應用、應用文科、企業管理、動畫藝術等8個專業,23班,學員651人。另有大專單科班、大專預備班、短訓班等20班,學員618人。學校從1960年以來,共培養大專畢業生6803人,單科結業生35668人。
該校立足本區、面向全市、按需辦學、確保質量,採取公開招生開班與委託辦班並舉,學歷教育全科班與非學歷教育單科班並舉,學年制班與學分班並舉,業餘學習、基本業餘學習班與脱產學習班並舉的多種辦學形式。1983年秋,該校率先舉辦大專班全業餘形式,並在全市區業餘大學推廣。在教學中注意教書與育人,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結合。1984年,對前五屆300名大專畢業生調查,其中被評為工程師的有32人,助理工程師與技術員35人,擔任廠長、科長、主任的25人。先後搞成技術革新或創造發明項目199項,其中獲全國科技大會獎的有4項,獲省、市、中央部委級獎的有7項,獲市有關工業局獎的有12項;文科畢業生中發表過文學作品和學術論文的有24人,發表過譯著的有6人,其中1人已成為專業作家。1986~1990年,學校為區機關及區屬企事業單位培養429名大專生。1992年經市教育局評估,在全市業餘大學中獲最高分。 學校於1979、1982年獲市職工教育先進集體稱號,1984~1985年被評為區文明單位。1992年獲上海市成人學校先進單位稱號。 [1] 
參考資料
  • 1.    學校選介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2001-12-05[引用日期2018-03-22]